'都市圈建設潮起 企業期待打破城市間市場障礙'

都市圈買不買 經濟 交通 深圳 光明網 2019-08-23
"

■本報見習記者 李 正

近段時間,都市圈建設成了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熱搜詞。繼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之後,中西部地區的鄭州、南昌等城市也紛紛加入到都市圈規劃建設的行列中來。

我國政府從2014年開始正式明確打造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新華社於當年3月16日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到,特大城市要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於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對都市圈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都市圈是以一個或多箇中心城市為核心,通過發達的交通系統吸引和輻射周邊城市和區域,是大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會出現的空間現象。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都市圈是從城市集群角度做出的細化佈局,所以它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集群。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城市集群有著非常好的製造業、完整的科技研發產業鏈,會形成資源共享,也能夠形成相互輻射、優勢互補的效應。”董登新進一步表示,單個城市如果不能形成周邊的輻射效應、沒有城市集群的格局,往往比較吃虧,比如在研發成本、產業配套、人才資源等方面。所以在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城市發展是依託於城市集群來佈局,這樣更有發展空間。

統計顯示,除港澳臺之外,目前全國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4箇中心城市都市圈,總面積232.4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4%。總人口約81590.5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9%,地區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總量的77.8%。

高力國際董事付茂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企業角度來看,相對於獨立的城市經濟體,都市圈的准入條件、負擔、成長要素對企業來說更低,為企業提供的市場更大、更全面,市場中的機會也更多。

“都市圈經濟的發展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地產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政策,對於開發商而言,需要很長的時間去了解政策、條件才能進入市場。”付茂華進一步表示,如果都市圈經濟體能夠形成統一的市場,將會為企業拓展市場提供更多的便利。

國家發改委今年4月份印發了《2019 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標誌著我國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發展進入了高質量階段,正式確立以“大城市引領的城市群都市圈模式”取代過去的小城鎮模式作為指導思路。

任務指出,都市圈區域經濟網絡協同發展的要點包括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推進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強化交通運輸網絡支撐,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地區調劑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協同。

董登新認為,都市圈最重要的依託產業分為兩個方面:製造業和服務業。製造業作為產業支柱,服務業作為產業的延伸,如果都市圈側重於金融業等服務業,發展格局會有所差異。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的中等規模以上城市有十多個,作為都市圈,每一個城市都各具特色。”董登新表示,深圳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角色十分清晰。驅動深圳發展的“三駕馬車”是高科技、金融業和先進製造業,對於都市圈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