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登高》賞析'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隨園詩話》卷六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乍一看,的確是言情比寫景難。但是我們說,他的說得不確的地方在於,情和景是不能絕然分開的。景,並不是“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我們“目之所觸”的東西很多,是不是寫入詩裡就是“景”呢?不見得吧。何況並不曾有純之又純的寫景的詩。景中,也得有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在“目之所觸”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情”的“景”),表達自已的感情,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往往是判別詩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是一。其二袁枚說“杜甫長於言情”,這話固然也不錯,但“寫景”在杜唐也是很得手的。舉一首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誰能不承認,這首詩的“景”寫得是十分精彩的呢?(“情”,當然也是十分時人尋味的) 所以,要對一個偉大詩人作出全面的評價,確實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首《登高》詩也是寫景寫情俱佳的十分出色的詩。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見螢火》是同時的,都是公元七六七年的秋天,在變州所作。這一點,就不再贊述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作品本身吧。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隨園詩話》卷六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乍一看,的確是言情比寫景難。但是我們說,他的說得不確的地方在於,情和景是不能絕然分開的。景,並不是“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我們“目之所觸”的東西很多,是不是寫入詩裡就是“景”呢?不見得吧。何況並不曾有純之又純的寫景的詩。景中,也得有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在“目之所觸”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情”的“景”),表達自已的感情,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往往是判別詩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是一。其二袁枚說“杜甫長於言情”,這話固然也不錯,但“寫景”在杜唐也是很得手的。舉一首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誰能不承認,這首詩的“景”寫得是十分精彩的呢?(“情”,當然也是十分時人尋味的) 所以,要對一個偉大詩人作出全面的評價,確實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首《登高》詩也是寫景寫情俱佳的十分出色的詩。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見螢火》是同時的,都是公元七六七年的秋天,在變州所作。這一點,就不再贊述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作品本身吧。

唐·杜甫《登高》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風急天高猿嘯哀,潔清沙白鳥飛回”。這第一句寫的是山景,第二句寫的是江景。在一個暮秋的天氣裡,詩人“登高”,爬到了山頂。山高,風急,可是天比山還要高。一陣陣急吹的風兒,傳來了一陣陣猿兒的哀嘯,使得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禁有毛髮聳然的感覺,產生了一句陣悲哀的涼意。再低頭一看,江水中的小洲別是一番景象,顯得十分清白,空廓,寂寥,只有鳥兒在江中沙洲之上來回不停地飛翔。如果是一個心情頗佳的詩人,看到這幅山水畫,一定會覺得天高氣爽,鳥兒飛回,是多麼地有詩意!他會貪夢地望著山中江裡,久地不肯離開。而現在杜甫通過山“景”感染給我們什麼樣的情”呢?卻是淒涼、悲哀和無窮無盡的愁緒。這種感情在三四句景色的描寫中更推向了新的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前一句,依然是寫山景,後一句,依然寫江景。作者是一句寫山,一句寫水,一句寫山,一句寫水,這樣錯落有致地寫來的。樹葉被急風一吹,變黃了。枯萎了,從樹上掉下來了,漫天蓋地,隨風亂轉,而且蕭蕭有聲,使人也聯想到暮年的哀感;再一看長江,卻是奔流不息,毫無窮盡,滾滾而來。大自然是多麼地無窮無盡啊,人的一生又是多麼短促呢?杜南此,不禁感慨萬端了。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隨園詩話》卷六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乍一看,的確是言情比寫景難。但是我們說,他的說得不確的地方在於,情和景是不能絕然分開的。景,並不是“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我們“目之所觸”的東西很多,是不是寫入詩裡就是“景”呢?不見得吧。何況並不曾有純之又純的寫景的詩。景中,也得有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在“目之所觸”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情”的“景”),表達自已的感情,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往往是判別詩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是一。其二袁枚說“杜甫長於言情”,這話固然也不錯,但“寫景”在杜唐也是很得手的。舉一首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誰能不承認,這首詩的“景”寫得是十分精彩的呢?(“情”,當然也是十分時人尋味的) 所以,要對一個偉大詩人作出全面的評價,確實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首《登高》詩也是寫景寫情俱佳的十分出色的詩。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見螢火》是同時的,都是公元七六七年的秋天,在變州所作。這一點,就不再贊述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作品本身吧。

唐·杜甫《登高》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風急天高猿嘯哀,潔清沙白鳥飛回”。這第一句寫的是山景,第二句寫的是江景。在一個暮秋的天氣裡,詩人“登高”,爬到了山頂。山高,風急,可是天比山還要高。一陣陣急吹的風兒,傳來了一陣陣猿兒的哀嘯,使得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禁有毛髮聳然的感覺,產生了一句陣悲哀的涼意。再低頭一看,江水中的小洲別是一番景象,顯得十分清白,空廓,寂寥,只有鳥兒在江中沙洲之上來回不停地飛翔。如果是一個心情頗佳的詩人,看到這幅山水畫,一定會覺得天高氣爽,鳥兒飛回,是多麼地有詩意!他會貪夢地望著山中江裡,久地不肯離開。而現在杜甫通過山“景”感染給我們什麼樣的情”呢?卻是淒涼、悲哀和無窮無盡的愁緒。這種感情在三四句景色的描寫中更推向了新的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前一句,依然是寫山景,後一句,依然寫江景。作者是一句寫山,一句寫水,一句寫山,一句寫水,這樣錯落有致地寫來的。樹葉被急風一吹,變黃了。枯萎了,從樹上掉下來了,漫天蓋地,隨風亂轉,而且蕭蕭有聲,使人也聯想到暮年的哀感;再一看長江,卻是奔流不息,毫無窮盡,滾滾而來。大自然是多麼地無窮無盡啊,人的一生又是多麼短促呢?杜南此,不禁感慨萬端了。

唐·杜甫《登高》賞析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前四句俱是寫,轉入後四句,便寫情了,“萬里悲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寫的是自已的處境。是說自己從萬里之外到這裡,常常是作為客人,在這秋天的氣氛之中,怎不叫人感到悲哀,而一身又是如此的多病,再加上獨自登上這高臺,孤獨無依,彷徨苦悶,悽切悲哀,一齊湧上了心頭,宋羅大經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可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確是對這句作了極細緻的解說。十四字而又八層悲哀的意思,確是堪稱“字字珠機”了。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隨園詩話》卷六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乍一看,的確是言情比寫景難。但是我們說,他的說得不確的地方在於,情和景是不能絕然分開的。景,並不是“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我們“目之所觸”的東西很多,是不是寫入詩裡就是“景”呢?不見得吧。何況並不曾有純之又純的寫景的詩。景中,也得有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在“目之所觸”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情”的“景”),表達自已的感情,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往往是判別詩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是一。其二袁枚說“杜甫長於言情”,這話固然也不錯,但“寫景”在杜唐也是很得手的。舉一首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誰能不承認,這首詩的“景”寫得是十分精彩的呢?(“情”,當然也是十分時人尋味的) 所以,要對一個偉大詩人作出全面的評價,確實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首《登高》詩也是寫景寫情俱佳的十分出色的詩。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見螢火》是同時的,都是公元七六七年的秋天,在變州所作。這一點,就不再贊述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作品本身吧。

唐·杜甫《登高》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風急天高猿嘯哀,潔清沙白鳥飛回”。這第一句寫的是山景,第二句寫的是江景。在一個暮秋的天氣裡,詩人“登高”,爬到了山頂。山高,風急,可是天比山還要高。一陣陣急吹的風兒,傳來了一陣陣猿兒的哀嘯,使得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禁有毛髮聳然的感覺,產生了一句陣悲哀的涼意。再低頭一看,江水中的小洲別是一番景象,顯得十分清白,空廓,寂寥,只有鳥兒在江中沙洲之上來回不停地飛翔。如果是一個心情頗佳的詩人,看到這幅山水畫,一定會覺得天高氣爽,鳥兒飛回,是多麼地有詩意!他會貪夢地望著山中江裡,久地不肯離開。而現在杜甫通過山“景”感染給我們什麼樣的情”呢?卻是淒涼、悲哀和無窮無盡的愁緒。這種感情在三四句景色的描寫中更推向了新的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前一句,依然是寫山景,後一句,依然寫江景。作者是一句寫山,一句寫水,一句寫山,一句寫水,這樣錯落有致地寫來的。樹葉被急風一吹,變黃了。枯萎了,從樹上掉下來了,漫天蓋地,隨風亂轉,而且蕭蕭有聲,使人也聯想到暮年的哀感;再一看長江,卻是奔流不息,毫無窮盡,滾滾而來。大自然是多麼地無窮無盡啊,人的一生又是多麼短促呢?杜南此,不禁感慨萬端了。

唐·杜甫《登高》賞析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前四句俱是寫,轉入後四句,便寫情了,“萬里悲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寫的是自已的處境。是說自己從萬里之外到這裡,常常是作為客人,在這秋天的氣氛之中,怎不叫人感到悲哀,而一身又是如此的多病,再加上獨自登上這高臺,孤獨無依,彷徨苦悶,悽切悲哀,一齊湧上了心頭,宋羅大經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可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確是對這句作了極細緻的解說。十四字而又八層悲哀的意思,確是堪稱“字字珠機”了。

唐·杜甫《登高》賞析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兩句是分承五六兩句而來的。因“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艱難備嘗,兩鬢白髮之多,猶如繁霜,這一點是杜甫甚恨的。(這裡“苦恨”,“苦”是修飾“恨”的。“苦恨”,甚恨。“繁霜”兩字須連讀,“繁”是形容“霜”的,繁霜,形容白髮之多。)正因為“百年多病”,所以“潦倒”(狼狽)日甚,連酒也不能喝,要戒掉了。(時杜病肺,故不能飲酒。)

從這首詩八句來看。前四句景,景中有情,後四句情,情中有景。歸根結底,景是為情服務的。沒有情,也無所謂景,沒有景,也就不能更好地表達情,這樣說,是不是更妥當一些?

杜甫自己在《遣悶戲星路十九曹長》詩中說:“晚節漸於詩律細”。的確如此,從這首晚年的詩看,通篇四聯,聯聯對仗,“一篇之申,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髮不差,而建瓴走阪之勢,如百川東注於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真曠代之作也”。(明·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五) 胡應麟的這一段話,對於杜甫這首詩,在形式上是作了極高的評價的。

讀了《見螢火》,再讀<登高》,我們對杜甫這一時期的處境、生活、思想、感情,自然瞭解得更深切了一點。詩人的優愁孤悽,應該說是特定的時代造成的。我們同情杜甫的處境,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競這樣過著自己窮愁多病的晚年生活,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沒過幾年,就隕落了,這是多麼可惜啊!

"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隨園詩話》卷六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乍一看,的確是言情比寫景難。但是我們說,他的說得不確的地方在於,情和景是不能絕然分開的。景,並不是“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我們“目之所觸”的東西很多,是不是寫入詩裡就是“景”呢?不見得吧。何況並不曾有純之又純的寫景的詩。景中,也得有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在“目之所觸”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情”的“景”),表達自已的感情,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往往是判別詩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是一。其二袁枚說“杜甫長於言情”,這話固然也不錯,但“寫景”在杜唐也是很得手的。舉一首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誰能不承認,這首詩的“景”寫得是十分精彩的呢?(“情”,當然也是十分時人尋味的) 所以,要對一個偉大詩人作出全面的評價,確實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首《登高》詩也是寫景寫情俱佳的十分出色的詩。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見螢火》是同時的,都是公元七六七年的秋天,在變州所作。這一點,就不再贊述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作品本身吧。

唐·杜甫《登高》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風急天高猿嘯哀,潔清沙白鳥飛回”。這第一句寫的是山景,第二句寫的是江景。在一個暮秋的天氣裡,詩人“登高”,爬到了山頂。山高,風急,可是天比山還要高。一陣陣急吹的風兒,傳來了一陣陣猿兒的哀嘯,使得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禁有毛髮聳然的感覺,產生了一句陣悲哀的涼意。再低頭一看,江水中的小洲別是一番景象,顯得十分清白,空廓,寂寥,只有鳥兒在江中沙洲之上來回不停地飛翔。如果是一個心情頗佳的詩人,看到這幅山水畫,一定會覺得天高氣爽,鳥兒飛回,是多麼地有詩意!他會貪夢地望著山中江裡,久地不肯離開。而現在杜甫通過山“景”感染給我們什麼樣的情”呢?卻是淒涼、悲哀和無窮無盡的愁緒。這種感情在三四句景色的描寫中更推向了新的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前一句,依然是寫山景,後一句,依然寫江景。作者是一句寫山,一句寫水,一句寫山,一句寫水,這樣錯落有致地寫來的。樹葉被急風一吹,變黃了。枯萎了,從樹上掉下來了,漫天蓋地,隨風亂轉,而且蕭蕭有聲,使人也聯想到暮年的哀感;再一看長江,卻是奔流不息,毫無窮盡,滾滾而來。大自然是多麼地無窮無盡啊,人的一生又是多麼短促呢?杜南此,不禁感慨萬端了。

唐·杜甫《登高》賞析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前四句俱是寫,轉入後四句,便寫情了,“萬里悲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寫的是自已的處境。是說自己從萬里之外到這裡,常常是作為客人,在這秋天的氣氛之中,怎不叫人感到悲哀,而一身又是如此的多病,再加上獨自登上這高臺,孤獨無依,彷徨苦悶,悽切悲哀,一齊湧上了心頭,宋羅大經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可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確是對這句作了極細緻的解說。十四字而又八層悲哀的意思,確是堪稱“字字珠機”了。

唐·杜甫《登高》賞析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兩句是分承五六兩句而來的。因“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艱難備嘗,兩鬢白髮之多,猶如繁霜,這一點是杜甫甚恨的。(這裡“苦恨”,“苦”是修飾“恨”的。“苦恨”,甚恨。“繁霜”兩字須連讀,“繁”是形容“霜”的,繁霜,形容白髮之多。)正因為“百年多病”,所以“潦倒”(狼狽)日甚,連酒也不能喝,要戒掉了。(時杜病肺,故不能飲酒。)

從這首詩八句來看。前四句景,景中有情,後四句情,情中有景。歸根結底,景是為情服務的。沒有情,也無所謂景,沒有景,也就不能更好地表達情,這樣說,是不是更妥當一些?

杜甫自己在《遣悶戲星路十九曹長》詩中說:“晚節漸於詩律細”。的確如此,從這首晚年的詩看,通篇四聯,聯聯對仗,“一篇之申,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髮不差,而建瓴走阪之勢,如百川東注於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真曠代之作也”。(明·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五) 胡應麟的這一段話,對於杜甫這首詩,在形式上是作了極高的評價的。

讀了《見螢火》,再讀<登高》,我們對杜甫這一時期的處境、生活、思想、感情,自然瞭解得更深切了一點。詩人的優愁孤悽,應該說是特定的時代造成的。我們同情杜甫的處境,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競這樣過著自己窮愁多病的晚年生活,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沒過幾年,就隕落了,這是多麼可惜啊!

唐·杜甫《登高》賞析

杜甫《登高》全詩

【譯詩〗

秋風急吹,天空高遠,猿聲叫得悲哀,

江中的小洲喲,水清沙白,鳥兒飛回,

颯颯的黃葉紛紛落下,

滾滾不息的長江奔騰而來。

悲涼的秋天我常常流落千里之外,

年老多病獨個兒登上這高臺,

艱難困苦的生活增多了鬢上的白髮,

貧病潦倒呀,近來把酒也停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