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端午 片片粽葉裹溫情

端午節 粽子 民俗 韭菜 青海新聞網 2017-06-07

青海新聞網訊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社區和諧氛圍,西海都市報社區聯絡站分別在城中區、城東區、城西區、城北區同社區聯合開展慶祝端午節主題活動,社區居民歡聚一堂,共度佳節。

濃情五月粽飄香攜手共創文明城

西海都市報社區聯絡站和城中區南川西路街道辦事處福祿巷南社區、東臺社區、香格里拉社區、西臺社區、福路巷北社區聯合開展了“濃情五月粽飄香攜手共創文明城”公益活動。

活動中,最受居民歡迎的當屬包粽子環節。包好了粽子,居民們紛紛回憶起粽香深處的那些記憶。

“今年的端午又到了,記得小時候我根本不懂什麼是端午,只知道在這天有好多好吃的粽子和熟食,家人聚在一起十分快樂。所以,孩童時期家鄉端午節的情景,仍然留在我的記憶裡。”居民侯惠均的祖籍在四川,說起家鄉過端午節的情景,她依舊記憶深刻。“我們家鄉端午節的時候會包辣粽,小時候家鄉還有‘出端午佬’的習俗。就是由四個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特別熱鬧。”“一過端午節,我就特別想念遠在河南省老家的母親,小時候過端午節,母親總會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為我們包蜜棗粽子。”居民李明超回憶起家鄉的老母親,紅了眼眶。

“記憶中那些關於家的味道,是一條紐帶,一絲紅線,連接著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愛與牽掛。”居民董秋英感慨地說。在活動現場,四處洋溢著端午節特有的香氣,社區的巧手阿姨們圍坐一團,桌上密密麻麻放著製作香包的材料,有五彩布料、絲線、中國結、香噴噴的中草藥粉等。

在一個小桌子上,掛滿了製作好的香包。居民包明花先用硬紙板剪出想要的形狀,然後按照紙板的形狀剪下相對的兩片綢布,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然後翻過來,塞入棉花,再將最後一邊縫合。就這樣,各式各樣、外形別緻的香包做成了。街道和社區為轄區貧困家庭送去了粽子。福祿巷南社區組織志願者開展了創城衛生清理活動,讓今年的端午節過得更加有意義。

舌尖上的端午節

很多居民都想了解一些青海人過端午節的民俗,對此,記者採訪了西寧市知名作家、民俗學者賈文清。

賈文清說,其實,以前青海人過端午節並不吃粽子。青海既不出產糯米,也不出產粽葉,所以,青海人不會包粽子。後來,有的青海人學著包粽子,包出來的粽子卻是別具一格的扁三角形,和街上流行的粽子樣式完全不一樣。而且,吃法也不一樣,青海人並不是打開粽子就著粽葉吃,而是把粽子剝好後放在小磁碟裡,抹上蜂蜜或紅糖水,用筷子夾著吃。

“青海人過端午節主要吃韭菜盒子。韭菜盒子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羊肉和韭菜烙,把羊肉切成細細的肉末,和韭菜合在一起做餡,烙出來的盒子叫羊肉韭盒。”賈文清說,如果沒有羊肉,就用雞蛋和韭菜烙,稱為雞蛋韭盒。後來,學著外地人的做法,雞蛋韭盒裡放上蝦皮、粉條、碎豆腐,也很好吃。

除了烙韭菜盒子,青海人過端午節還喜歡吃菜包子。菜包子一般也用韭菜或菠菜做餡,蒸出來的包子香噴噴。對長年幹體力活的莊稼人來說,實在是解饞耐餓的美味佳餚。青海人過端午節,還要準備很多吃食。蒸了包子,烙了韭盒,還要拌涼麵、做涼粉。

“包好粽子等爸媽回家”

“我包好了粽子等著爸爸媽媽回家。”曉雲說。南川東路街道辦事處二機社區攜手西海都市報社區聯絡站開展情暖端午節活動。

10歲的曉雲和奶奶爺爺一起生活,她的父母外出務工,很少回家。得知社區有包粽子活動,曉雲特來社區參加。曉雲想學包粽子,只為等父母回家時有美味的粽子吃。

年近八旬的獨居老人李老太教曉雲包粽子,一片粽葉、一些糯米、幾顆蜜棗,李老太耐心地給曉雲示範,多次練習下,曉雲終於包好了一個粽子。“奶奶,你看我包的粽子。”曉雲開心地拿著剛包的粽子給奶奶看。

曉雲說,父母經常不在她的身邊,今年端午節,父母答應她回家,陪她過節。因此,她會準備好親手包的粽子給父母嚐嚐。

當天,轄區低保戶戴老太拿著自己繡的香包前來社區,戴老太解釋,多年以來,她享受著低保金,接受著社區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為此,戴老太將繡的香包送給轄區的貧困家庭,也算是她的小小心意。

老黨員於景芝的“愛心粽”

在文匯路街道辦事處海湖廣場社區,老黨員於景芝買了20盒粽子,委託社區送給轄區的困難居民、殘疾人、空巢老人。

上午10時,社區工作人員到小冀的家中,小冀視力一級殘疾。當社區工作人員把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她時,她有點意外。“這是我們社區的老黨員於景芝送給大家的,我們社區還為你準備了一條‘索兒’,給你戴上。”小冀不知道還有這樣的民俗,專門請教起來。

“這‘索兒’啊,其實就是7種顏色擰成的七彩線繩,民間叫‘索兒’,就是在端午節到六月初六期間一直戴著,是祝你身體健康的意思。”海湖廣場社區主任黎暉說完就給她戴上了“索兒”。小冀感到很新奇。

隨後社區工作人員又挨家挨戶送粽子送“索兒”,把於景芝的愛心送出去,把社區對居民的祝福送出去。

文藝匯演拉近鄰里情

5月26日上午,城東區康樂社區與西海都市報社區聯絡站聯辦的“粽葉飄香迎端午全民參與齊創城”文藝匯演在轄區文惠苑小區舉行。

本次匯演,社區推選了多支優秀隊伍,共同獻上了10個節目,有貼近老年人的琴棋書畫表演,還有歡快的民族舞蹈、時裝秀等。

“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一支由退休居民組成的藝術團隊,身著民族服飾,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他們總是那樣自信,充滿激情。”現場55歲的喬月英在評價舞蹈隊時說,自打她搬入這個小區,就經常晚上到小區廣場看舞蹈隊的節目。

提起社區舞蹈隊的創建,離不開領頭羊冉明豔,她退休後每晚都要拎著錄音機到廣場跳舞,由此結識了不少舞友,在舞友中頗有號召力,她組建了這支社區舞蹈隊。

而對於八一路小學18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端午節過得非常充實,學生們為居民帶來反映漢唐時代禮儀文化的舞蹈節目。

轄區許多低保戶、失獨家庭成員、空巢老人都到現場觀看節目,不停鼓掌叫好。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因為她平時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很少有時間出門。“這次端午節,特意過來看節目,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社區慰問“好丈夫”

城北區馬坊街道辦事處光明社區開展了以“粽葉飄香迎端午,幸福和諧鄰里情”為主題的端午節活動。社區工作人員將煮好的粽子特意送給轄區有“好丈夫”美譽的張忠義老漢。

“謝謝社區的關心。”在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病房裡,張忠義連連致謝。張忠義和妻子崔淑琴均為黨員且是社區的模範家庭,今年90歲的張忠義是一位入黨64年的老黨員,而他的老伴崔淑琴黨齡已有43年。近年來,由於崔淑琴生病需要經常住院,張忠義無微不至照顧患病妻子,在社區傳為佳話。

“雖然父親年歲已高,但是父親每天都堅持為母親洗腳。”夫妻倆的大女兒驕傲地說,在兒女眼中,張忠義是好父親、好丈夫。結婚已經68年的他們相濡以沫,為親朋好友作出榜樣。“她嫁給我的時候家裡貧窮,她也不嫌棄,結婚後我工作忙碌,但是她支持我的工作,把兒女照顧得很好。”說起妻子,張忠義話語裡充滿感激。崔淑琴住院治療期間,張忠義和兒女們輪流照顧,最後張忠義也病倒了。社區得知情況後,送上了水果、粽子和雞蛋,並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問候,希望他們早日康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