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1. 端午節的回憶,是外婆

外婆去世的時候,我正在廣州上班,所有身後事都處理完之後,媽媽才打電話告訴我的,她說:“不用回來了,什麼都處理完了,衣服燒了,床燒了,人也處理了,回來也只是空空的一間房子。”

就在知道外婆去世的消息的前兩天我還在想:下個月能申請一個連續五天的假期,要回去看看外婆,上個星期媽媽說外婆已經從醫院轉回家裡了,她不願意在醫院呆著,想回家,而且媽媽說外婆的精神和恢復好像也不錯。

當我還在開心地做著計劃時,外婆就突然去世了。

外婆是中午午飯後去的,那天中午她比往常吃得更多,舅媽給她準備的一大碗飯和湯都吃完了,飯後的一個小時左右,舅媽再去看她的時候,已經斷氣了。

我至今不敢想象那個畫面。

昨天端午節,我在北京,想起了外婆。

外公在我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外婆去世的時候我24歲,除去她帶弟弟的那段時間,她獨自一人在農村的老房子裡生活了十幾年。

每年的寒暑假,我和弟弟都必須要去外婆家裡住的。

很心疼這個老太婆,她一個人扛過了多少個孤單的夜晚。

大二的那個端午節,我是在農村老家和外婆一起過的。

農村的夜晚天黑得特別快,也特別安靜,電視機來回只有兩個臺,因為沒有裝有線電視,她每天晚上看完珠江臺的電視之後,就會去睡覺,電視劇九點結束,有時候還會跟著看完《今日關注》。

晚上我們兩一起在客廳看電視,客廳的燈也比較暗,一盞5瓦左右的白熾燈,時間長了,有點泛黑。我無意中瞄了一眼外婆,我看到她兩眼無神,神情呆滯,假牙摘了,嘴巴開開地看著電視機。

我問她:“你在看電視嗎?”

她緩了一下說:“也不知道電視在演什麼。”

我說:“那你還看?”

外婆:“因為不知道做什麼呀,你這會在這裡還好,平時你不在這裡,我自己一個人,洗完澡又還早睡不著,不打開電視聽聽聲音,太安靜了,很孤獨的。

眼淚差點就流出來了。

那一次以後,每次想起外婆都會想起那一幕,一個孤單的老太太,自己一個人對著電視機目光呆滯地等待時間過去,然後關電視睡覺。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2、傳統節日,是親情的節日

在外工作時間長了,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就是:它跟親情有關。

昨天端午節,我在北京,本來我想有點儀式感地過這個節日,想出去逛街,出去吃飯,想約朋友一起,反正就是想做一些跟平時不一樣的事情。

糾結了一番之後,最後回了公司,在公司呆了一天,晚上十點多才離開,因為節日也過去了。

為什麼來回糾結最後回了公司?

在把所有想做的事情在腦海裡過了一遍之後,才發現,我很想我媽,很想家,也很想那個已經離開人世的外婆。

繞在腦子裡面的所有畫面,都是親人。

只有在親人的身邊,這些節日才會變得重要,隻身在外時,什麼重大的節日都只是正常的一天而已,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候,節日才是節日。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他們會準備豐盛的菜餚,需要祭祖,需要做一些相對應的節日活動。

端午前兩個星期,媽媽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粽子,說今年找到了很好的糯米,老家裡面那個誰誰誰家的,特別糯,包粽子很多人都說很好吃;還找到了很好的鹼,我特別愛吃鹼水粽,她說小姨找到有人自制的鹼,很香,她問我要不要。

我說要啊,肯定要的。

然後她開始張羅,包了很多,給我寄了很多,現在冰箱裡塞滿了一抽屜。

她擔心郵費很貴,我說沒關係,吃的到的話這點郵費還是很值得的。

到晚上九點多,媽媽給我發微信,問我今天吃了什麼大餐,我沒告訴她我在公司吃了一個涼麵和兩個麵包,我說我吃了粽子,點了大餐。

如果她知道她在家和家人大魚大肉開開心心過節,而我卻吃這樣的東西,她會很心疼。

並不是在北京沒有朋友可以約,只是在這些這麼傳統的節日裡,能讓心裡舒服的,只有親人。

傳統節日的意義,就是讓人在忙碌的工作中記住還有親人在等著你,讓你記住你有一個溫暖的港灣。

它就像一個鐘一樣,每當它敲響的時候,就會讓人警醒一下:你的時間不要總放在追求生活物質上面,有人在遠方的家裡盼著你健康快樂和回家。

在這樣的日子裡,友情和愛情都是無法填補這份情感需求的,唯一的舒緩,就是呆在親人的身邊,不需要做什麼,就在他們身邊,就很好。

3、長輩想要的,就是節日能團聚

如果說人老了最可怕的是什麼,我倒不覺得是病了沒人照顧,而是人老了就脫離群體,身邊沒有一個能說話的人。

《嚮往的生活》最新一季是在湖南的苗寨裡面拍的,蘑菇屋有個庭院,每次有人來,有人離開,在涼亭那裡就能看到。

裡面每次有人離開黃磊老師都會站在圍欄上看著嘉賓離開,他就默默地在那站著,目送大家離開。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才有節日,隻身在外的人只有生存

這一幕太像以前外婆目送我們離開的樣子了。

親人和打拼是一道選擇題,困擾著每一個想要通過努力改變生活環境的年輕人,我們總會因為需要打拼而犧牲一些和親人共度的時光,例如留守兒童,和留守父母。

我總會勸身邊的朋友對錢的慾望要大一些,要多賺錢,才能換來時間的自由,至少你能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回到親人的身邊,和他們在一起。

如果實在還不行,就選擇在重要節日回到親人身邊。

親情不需要經常在一起,也不需要時常牽掛,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一起就夠了。

這是一位長輩跟我說的,他說他兒子長期在外地,也定居在外地,他和老伴在家,他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傳統節日的時候回家就行,平時有時間有事就回。

他說:“人年紀大了,對節日的團聚就覺得特別在意,只要他在節日的時候在身邊,就覺得心裡踏實,就覺得他沒有離開,平時我也有自己的事情做,也會有他在節日趕不及回來的時候,那個心情,真的是空落落的。”

對於傳統中國人來說,傳統節日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用來表達親人之間的愛的。

無親人,不節日。

願天下年輕人都可以子欲養親亦在。


作者簡介:喵姬,富書籤約作者,寫作裡最會唱歌的,唱歌裡最會寫作的,身材微胖,思想積極向上,生活態度陽光燦爛,愛說愛笑愛唱愛跳,多篇文章被收進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好好生活》,微博@喵姬愛唱歌,簡書@喵姬,公眾號:我是喵姬(ID:woshimiaoji),個人微信號:huanghuangmiao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