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稱端五、端陽

這個時節,正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色,嫩綠的枝葉,配著熱氣騰騰飽滿的粽子,端午所蘊含的情懷和文化,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值得細細品味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撇下一句名言,縱身一躍,在世界的盡頭處漫漫求索。後人愛戴他,不僅因為詩寫得精妙,還因為他“與國共患難”的慷慨。

扶今追昔,紀念先賢,端午節激發每個人的家國情懷,傳承著傳統節日的生命力。

習俗,讓我們體驗古人過節的樂趣;

緬懷,讓我們銘記偉大的民族氣節。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

清李福有《鍾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么麼枝,免使人間鬼畫符。”即描寫在端午時供鍾馗事。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

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

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為什麼吃粽子卻說不清楚?

粽子帶角,角上有刀,是角逐抗爭的意思,端午節開始,夏蟲滋生,人們要與天氣,與蚊蟲疾病抗爭。

端午節的所有習俗都是祛蚊蟲,防止疾病,除邪氣的。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也有些地方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

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中國人的節日都是吃出來的,不僅要吃,更願意與家人、朋友共享這份“食趣”。

中國人把每一個節日都過成了感恩節,感恩列祖列宗,感恩先人祈福,感恩自然的饋贈。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端午節就是這樣一個熱鬧、團聚的日子,它充滿了先人的智慧與美好的祝願。

節日的習俗沿傳至今,也應該有新的寓意,不能單讓它們成為一個“空洞的假期”。

唐朝詩人殷堯藩描繪了對端午節的情感: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詩人的意境,不經歲月滄桑的洗禮,恐怕是很難體會得到的。

每每感受那青色的粽子,那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艾草芳香,甜甜的粽子,沁脾的香袋,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端午的味道,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傳統節日帶給中國人的幸福與觸動不曾改變。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吃著粽子時也別忘記思考,

端午對於你又有哪些獨特的意義?

粽葉飄香美食伴,

思鄉心切歸意濃,

家國情懷,

不應被時代忘卻。

端午佳習,逢凶化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