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五月五,龍舟鼓,滿溪路。”

每年端午節前,都是廣州海珠區大塘村東風龍船鼓加工場最忙的時候。

廣東的龍船向來講究,而龍船鼓在龍船中是“舵手”,地位尤其重要,劃好龍舟,一隻好鼓必不可少。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林永亮現在是龍船鼓加工場的負責人,鼓場是他的父親林偉潮一手創辦的,做鼓的生意經營了四十年,但林家人卻很低調。店鋪開在大塘村蜿蜒的巷子裡,連塊顯眼的招牌也沒有,如果沒有提前問好路,去店裡要找上一陣子。

不過林永亮卻說,“鼓響不怕巷子深”,珠三角的龍船鼓八成都出自他家,清明一過,做鼓、翻新鼓的人就要開始排隊了。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鼓面高度相差3毫米以內

“咚,咚咚……”

還沒走到龍船鼓場的店鋪門口,就能聽見敲鼓聲了。臨近端午,剛做好的龍船鼓一排排放在店裡,等著下龍船。“石牌、獵德、南村……”每隻鼓形態各異,鼓身上用大字寫著各村的名字,格外顯眼。

“珠三角80%的鼓都是我們做的。”龍船鼓廠至今已經開了40年,林永亮是第二代傳人,做鼓21年,客戶遍佈廣東各地。

龍船怎麼跑,全靠鼓怎麼敲。廣東龍船向來講究,船上有不少裝飾,而龍船鼓尤其重要,它是龍船的“掌舵手”。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賽龍舟的時候,划船的人全靠聽鼓點,所以龍船鼓一定要響,我做的鼓方圓1公里都要聽得到的!”林永亮說,端午賽龍舟,場面異常熱鬧,要是自家鼓聲被別人家的蓋了下去,精氣神沒了,龍船就要亂陣腳了。

廣東傳統的龍船鼓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而為了保證鼓的音質,林永亮嚴格控制每一道做鼓的細節。

“我做的鼓胚,兩邊水平高度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林永亮說,傳統龍船鼓的鼓胚大多數都是用一根原木雕鑿而成,而鼓響不響,鼓皮鑲的夠不夠結實,就要看挖鼓心的手藝高低,林永亮用毫米的誤差來要求自己。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除了做鼓胚,其他的工序也不能馬虎。手工制鼓一般分為選木、制鼓胚、選鼓皮、粗細刮皮、試音打釘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一道工序出問題,都會影響到鼓的音質和音量。

林永亮做一隻鼓最少需要三週的時間,每年端午節前,他經手製作和翻新的鼓要上百件,剛40歲的他,攤開手,已經一手老繭。

“龍船鼓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林永亮與龍船鼓的緣分,算是打出生就結下了。

“這隻鼓跟我同歲!”林永亮告訴記者,店裡有一隻鼓是父親林偉潮40年前做的,那年正好自己出生。

1979年,當時大塘村新造了一艘龍船,但是沒有龍船鼓。“沒有鼓的龍船,不成了‘啞龍’!“林永亮的母親樑立群說,老公是個龍舟迷,當時他去鍾村找人拿了塊木頭,自己一鑿一鑿的,把鼓做了出來。

“父親做的鼓很響,很遠就能聽見我們大塘村的龍舟回來了。”林永亮說,小時候,村子周圍還都是稻田和果樹,村裡的龍舟探親回來,龍船還在幾公里外,村裡的人就能聽見鼓聲了。

林偉潮做的第一隻龍船鼓下船,也讓林家從此走上了龍船鼓製作這條路。“當時他做的鼓響,名聲也逐漸傳了出去,陸續開始有人找他做鼓,就改做了這行。”樑立群說。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在製作龍船鼓的敲打聲中長大,林永亮也愛上了做鼓,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手工製作龍船鼓的繼承人。

19歲那年,林永亮出了校門,進了鼓廠。剛入行,林永亮就遇到了讓自己至今難忘的一隻龍船鼓。

“當時父親在找原料的時候,遇到了一塊荔枝木。”林永亮說,看到好材料,每個手藝人都會很珍惜,父子倆和另一個師傅三人,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斷斷續續把那隻龍船鼓做好。

也是在那個時候,林永亮明白了,一個手藝人對自己作品的感情。

“感覺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林永亮說,做好的龍船鼓來了好幾撥人想買,父子倆都沒有賣。後來,佛山南海江心村的人來求了父親三四次,才讓他們把鼓帶回了村子。

“有20年了吧,那個鼓回來過一次,換鼓皮。”林永亮說,他藉著看賽龍舟的機會,去南海到江心村偷偷看過幾次那隻鼓。林永亮說,今年碰到江心村的人來做鼓,他還叮囑過他們,要好好善待它。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得到認可就不覺得苦了

做龍船鼓有苦也有樂。

林永亮說,做鼓很大一部分是體力活,單是刮鼓皮,就要用毛竹筒刮兩個小時不能斷,直到把鼓皮固定好。要不刮好的鼓皮回彈,整張皮就作廢了。有時因為太累,他也動過放棄的念頭。

“但聽到別人讚我家的鼓好,就覺得不苦了!”林永亮說,這門手藝帶給他的樂趣大於辛苦。端午節,找他做鼓的村子都會請他看賽龍舟,“初一珠村,初二崙頭,初三車陂、棠下,初四龍潭、大塘,初五獵德、揚箕、寺右……”

厲害了他家鼓!珠三角八成龍船都聽它指揮!|端午船說③

林永亮說,賽龍舟的景點,幾十年沒變過,他也成了各村的常客。不知不覺中,做龍船鼓已不僅是一樁生意,一門手藝,也已成了龍舟文化的一部分。

雖然林永亮還年輕,但他也開始思考傳承的問題。

“這份手藝並不難,只要能吃得了這份苦。”林永亮說,自己手藝可以毫無保留地傳給任何人,只要他喜歡鼓,想學鼓。

林永亮記得,2014年,父親臨終前,只交代了自己一件事,“這門手藝不能夠沒了。”

今年端午,林永亮把父親當年做的鼓又重新刷了一遍漆,他說,一如既往,今年,這隻40歲的龍船鼓還會下船,以後一定也會。

農曆五月初五,龍舟賽開始了,鞭炮聲、鑼鼓聲好不熱鬧,和林永亮同齡的龍船鼓“咚咚”地指揮著大塘村裡的龍舟徑直向前。林永亮靠在岸邊,微風徐徐,彷彿在幾公里外就聽到了這隻鼓的聲音,鼓聲陣陣,生生不息……

【記者】李業珅

【圖片】李業珅 實習生 李穎

【視頻拍攝/剪輯】李業珅 實習生 李穎

【策劃】謝苗楓

【校對】馮志堅

【作者】 李業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日報機動自營號~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