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 | 王古村豆腐

王古村豆腐

文/康凱鵬

富平北部一帶,流傳著一首民謠說:“臧炭村,爛輦村,豆腐擔擔王古村,盆盆罐罐尚書村……”這首民謠相傳多久,今已難考,然而對王古村豆腐的述說,卻毋庸置疑。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我國“豆腐之法始於漢準南劉安”,距今約2000餘年。而據口傳,王古村豆腐也已有200年曆史。王古村人制作豆腐,乃世襲傳統工藝,所做的漿豆腐質白細嫩筋道.品味油、香、爽,水煮不爛,油炸不散,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是人們日常食用,宴賓待客的佳餚極品。因而它歷經數百年不衰,曾遠銷到三原、高陵、閻良、耀縣、銅川等周邊縣市。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民國初年,村裡曾出過一個憑豆腐發家的白姓人家。據村中老人回憶,白姓老漢肩挑豆腐數十年如一日,歷經風雨,肩上磨出的繭子竟一寸有餘,光膀望去猶如兩座山包,兒子更是繼承父業,豆腐乾、豆腐皮等在他手下被做成一絕。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過去,村人制作豆腐,其步驟如下:首先,將篩選好的優質黃豆用水浸飽12-18時,待其發脹至芽欲出時,用牛(或驢)拉的石磨磨成粘糊狀的豆腐坯,入缸並加水適量進行攪拌,然後用紗包把豆腐坯濾去渣,再將濾出的白漿用鍋燒沸復入缸中,後用發酵的豆漿徐徐倒入煮熟的白漿(即白湯),用木拐由下至上“十字”狀攪動三五次,約20分鐘,缸內即凝成一團團如花似絮的豆腐乳。最後,將豆腐乳裝入用木筐固定的紗包包嚴,上壓七八十斤重物濾去多餘水分,再剖成小塊放到竹箔上,豆腐即算作成。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石磨扁擔己化為昔日塵煙,取而代之的是更新分漿機,凝固劑也換成石膏,葡萄糖酸內酯,既縮短了做豆腐的時間,也提高了產量,使經濟效益直線上升。以上所述這一過程,明朝初期的蘇平已用詩做了精湛描述,詩日:“…一輪磨上流瓊漿,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剖破玉無瑕.....”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王古村豆腐的另一特點是產量高,平均每斤黃豆比別處多出產半斤至一斤豆腐,原因是水質好。據說村中曾有一井,井水清冽甘爽,水煮無垢,存半月而不腐。所以逢年過節,村民要大量貯豆腐時,儘可以將其放入水缸之中。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目前,王古村東、西兩堡200餘戶,做豆腐者十有八九、甚至還有人要籌建豆製品加工廠,將王古村豆腐進一步發展。


富平 | 王古村豆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