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電影也一樣。

《流浪地球》席捲全球的同時,還引發了一些爭議。

從上映前8.3的豆瓣評分,在上映後一下降到了7.9,還爆出了“內幕聊天記錄”,用戶懷疑豆瓣上存在水軍惡意刷低分的情況,豆瓣電影評分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01

豆瓣評分真的摻水了嗎

豆瓣創始人、CEO阿北於2015年12月發表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提到:

“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 42 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這種方式很容易讓虛假分數干擾真實評分,偏偏我國還是“網絡水軍”的重災區。

不過,豆瓣也一直在努力剔除那些“非正常打分”。主要有這麼幾種方法——

“註冊/收購帳號刷分、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

CEO阿北認為這些現象對分數影響不大,也透露網站的技術人員一直在與刷分者“搏鬥”,比如發現異常行為就刪除帳號之類。

然而,比起被動的攻防戰來,一個更科學準確的算法豈不一勞永逸?

02

豆瓣的評分機制需要更精細化

IMDb是全球性的電影評分網站,由英國人柯爾·尼達姆於1990年成立。

IMDb的資料中包括了影片的眾多信息、演員、片長、內容介紹、分級、評論等。

目前共收錄作品超過兩百萬部,人物超過四百五十萬。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凡是註冊的IMDb用戶都可以用1-10顆星的標準為一部電影打分,這一點與豆瓣一樣。

而對於那些熱門的、打分人數眾多的電影,也就是眾所周知的IMDb TOP 250,採用的是更為專業的“貝葉斯算法”,對此,IMDb也給出瞭解釋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中心思想就是:

為了確保評分結果更加準確,我們對數據進行了加工,編出了一套更為專業的算法。總而言之,來自“資深用戶”的打分權重更大,更能影響到最終得分,不活躍或新用戶則相反,以排除某些吃飽了撐著的人胡亂打分等不良影響。

至於“資深用戶”的判定以及具體算法我們是不會告訴你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這個評分系統不被壞人利用。

IMDb之所以把打分機制搞得這麼神祕,主要是為確保更多有效、真實的評分被計入,避免“水軍”、“刷分”、“惡意差評”等現象,這種做法在打分網站裡也很普遍。

不僅如此,IMDb還提供了評分細節。

可以看到目前的總打分數量、分數分佈狀況,還可以看到不同性別、年齡、國別的用戶的打分分佈。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相比之下,豆瓣的算術平均數顯得太過簡單...

在今天,2018年中國銀幕數量已經超過6萬塊、觀影人次超17億人,雙雙穩居世界第一。

電影總票房逾600億,眼看就要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在豆瓣上,《霸王別姬》積累90萬個打分,用了14年;《我不是藥神》積累100萬個打分,只用了半年;《流浪地球》積累80萬個打分,只用了10天……

03

也許,中國也需要一個“爛番茄”

說到了IMDb,就不得不提美國另一個熱門電影評分網站——爛番茄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爛番茄的打分群體嚴格限定在專業影評人範圍裡。只有供稿於媒體,或身為影評人協會註冊成員的人,才有資格評判影片。

工作人員在閱讀影評人就一部電影發表的評論後,判斷整篇影評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然後把好評計為“新鮮”(fresh),差評計為“爛”(rotten),最後統計出給好評者佔總人數的百分比——即“新鮮度”(Tomatometer)。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比如一部電影的新鮮度是80%,意味著有80%的影評人認為這片子好。按照爛番茄的標準,如果影片新鮮度低於60%,那就是爛片無疑,可以丟他一臉爛西紅柿了。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爛番茄除了新鮮度,就還有“評論家共識”,說明電影哪裡好哪裡不好。

“壓死”豆瓣的最後一部《流浪地球》

美國電影產業鏈已經如此成熟的國家尚且需要專業媒體評價引導大眾,何況是後來者呢?

2018年金鷹節上迪麗熱巴獲得雙料大獎導致大量觀眾不滿,由她主演的《漂亮的李慧珍》也被惡意打一星,豆瓣評分從4.6直接掉到3.9。

再到近期的《流浪地球》,此類事件不斷髮生,都直擊一個事實——

當越來越多的人湧進豆瓣時,勢必有更多人評分不看電影,全看對演員的好惡,周邊事件的影響,甚至,觀影的心情好不好。

豆瓣,不只不再是淨土,它時而是發洩工具,時而是掐架的武器。

不可否認大眾需要豆瓣這樣一個發聲的平臺,用一個分數能直觀反映電影的大概好壞。

電影不只是商品,更是藝術。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至今,只有一個大眾評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個“爛番茄”,給出專業的評定,引導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帶領觀眾繼續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