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正在召開的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這場“外交嘉年華”有哪些重頭戲

一場正在啟幕的“外交嘉年華”,讓佛寺林立、樹影婆娑的泰國更顯風情。7月29日至8月3日,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在曼谷召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從今天起出席會議。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外交一把手們也將齊聚曼谷,圍繞和平、安全和貿易等首要議題集思廣益。

“如果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徵收關稅做對比,東盟可能會扮演支持全球貿易自由化而非保護主義的角色。”泰國媒體寫道。東盟將印太地區視為緊密融合、共同繁榮的地區,而非對抗競爭的地區。在亞洲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呼聲強烈的背景下,東盟國家將繼續在大國間保持平衡,發揮締造和平、促進對話的積極作用,做大與中國合作的“蛋糕”。

10+1:促合作提質升級

去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東盟開啟第二個50年,也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可謂承前啟後。在這個頗具紀念意義的年份,中國和東盟通過了《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係2030年願景》,決定構建以政治安全、經貿、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為主線,多領域合作為支撐的合作新框架,打造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時隔一年,形勢出現新變化,雙方合作的必要性進一步提升。

一來,全球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貿易霸凌主義逆風更盛,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中美貿易紛爭持續,讓亞洲地區國家倍感壓力。這些不利因素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勢頭造成衝擊,也加劇了各國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

二來,中國和東盟國家都處在深化改革、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對開放、包容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籲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今年對雙方來說,既是落實“2030願景”的開局之年,又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的衝刺之年。新的形勢,新的重任,引發人們深思:中國—東盟關係能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此背景下,王毅出席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如何為中國—東盟關係提質升級增添動力,將成為一大看點。他將出席中國—東盟(10+1)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等活動,並對泰國進行正式訪問。

東盟官方發佈的議程手冊顯示,“10+1”外長會將於7月31日下午舉行,這將是東盟與十個對話夥伴的首場外長會,充分顯示了中國—東盟關係的密切程度和引領作用。當天,泰國總理巴育將在東盟外長會開幕式上致開幕詞。

8月1日,東盟將分別同日本、韓國、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舉行外長會議。8月2日,將舉行第20屆“10+3”外長會、第9屆東亞峰會外長會和第26屆東盟地區論壇高官會。當晚,泰國外長敦·帕馬威奈將舉行記者會。8月3日,第9屆湄公河—韓國外長會、第12屆湄公河—日本外長會將相繼召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指出,中國—東盟關係有新的發展和進步,處於非常良好的發展時期,可以從幾個方面看。

第一,中國—東盟合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取得重要進展,務實合作走深走實。這份亮麗的“成績單”包括:雅萬高鐵、中老鐵路、越南河內輕軌等建設穩步推進;中國—新加坡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取得早期成果;柬埔寨金邊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中泰鐵路二期呵叻—廊開段等逐步開工,等等。

第二,今年的一個亮點是,東盟在上半年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2918.5億美元,這種穩步上升勢頭表明雙方經貿關係取得標誌性進展。而去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剛剛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878億美元,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雙方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第三,中國—東盟在南海問題管控分歧方面凝聚更多共識,集中表現在推動“南海行為準則”(COC)的談判。去年,中方表示,在協商一致基礎上爭取未來3年完成COC磋商。今年,東盟和中國官員在不久前馬來西亞檳城的一場閉門會議中剛剛完成COC的一讀(二讀將於10月在越南啟動,並在2021年前進入三讀),為解決南海爭議再向前邁出一步。

阮宗澤說,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對世界經濟產生明顯消極影響,但也增添了中國—東盟合作的動力。近年來,東盟自身一體化一直在有效推進。以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為例,它突出“北部經濟走廊”戰略構想的重要性。雅加達認為,在經濟合作中,其他東盟國家和中國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泰國則把海關合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視作東盟促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環節。“像印尼這樣將發展擺到優先位置的東盟國家,還有很多。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與當前形勢有關,更出於東盟國家自身的迫切需要。這也帶動多年沒有談成的RCEP談判重新提速。”

就在最近,RCEP第27輪談判在中國鄭州舉行,隨後在8月2日到3日還將在北京舉行部長級的會議。在阮宗澤看來,如果年底前能推動RCEP談判結束,將具有格外特殊的意義。RCEP達成後將覆蓋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貿易量,成為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成員構成最多元、發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貿易區,成為本地區抵禦保護主義的有力武器。

中日韓攜手:有機遇有挑戰

相比中國—東盟合作的廣闊前景,中日韓合作雖然於去年迎來新機遇,但眼下日韓關係緊張又為三方合作帶來陰雲。日韓貿易摩擦目前面臨“關鍵一週”,日本可能在8月2日召開的內閣會議中把韓國移出“白色清單”,屆時韓國受到影響的出口產品將從目前的三種擴大到數百種。

阮宗澤認為,中日韓有合作的良好機會。去年,中日韓領導人會晤在中斷2年多後恢復,發表了宣言,確立了新方向。在去年年底的“10+3”領導人會議上,各方再次明確了主要合作方向,包括: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早日達成RCEP;集聚三方優勢打造“中日韓+X”模式,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增加本幣使用;推進多邊主義和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體系,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等等。

今年是中日韓合作20週年,王毅在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上曾指出,中日韓合作迎來上升期,面臨著新機遇。阮宗澤說,中日韓是RCEP重要參與者,今年4月三國還就中日韓自貿區(FTA)問題協商。但日本對韓國“斷供”讓雙邊關係緊張化,合作形勢更趨複雜。

因此,此次“10+3”會議對三國加強對話協調具有意義。在阮宗澤看來,中國可以視情況發揮正面作用,幫助日韓管控分歧(當然也要看日韓是否願意)。因為日韓矛盾升級對於地區、對於中國沒有好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區域經濟室主任、副研究員陳友駿指出,“10+3”會議的最大阻力來自日韓之間因貿易摩擦而導致的雙邊關係交惡,可能使中日韓三邊合作打折扣。如果日韓能跳出雙邊矛盾的考慮,經濟合作或將成為三邊合作的主要推動力,尤其要看中日韓FTA能否取得進展。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陳子雷認為,今年大阪G20峰會期間中日達成十點共識,其中提到要加快推動中日韓FTA談判進程,力爭在年內完成RCEP談判,這為此次“10+3”會談打下基礎。然而,日韓貿易摩擦給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以及年內將舉行的中日韓三方會談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如果日本國會決定將韓國從“白色清單”中移除,將給韓國產業帶來更大打擊。預計兩國貿易摩擦將在短期內帶來較大影響,也是中日韓合作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還有觀點認為,20年來,中日韓三國已發表《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中日韓加強科技與創新合作聯合聲明》在內的多項聲明,列出諸多可合作項目。眼下,中日韓需梳理項目優先級,著力推動可行性項目。比如,緊抓AI技術、新網絡、新能源,打造經濟轉型背景下的新基礎高地,構建開放形勢下的競爭性合作模式。

美國介入:帶來分歧而非合作

另一個亞太地區的重要玩家——美國在此次系列會議中的表現同樣令外界關注。看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把“印太戰略”掛在嘴邊的特朗普,去年卻缺席東盟系列峰會,令東南亞國家感到美國有疏離它們之嫌。而美國打算“首付”1.13億美元投資東南亞基礎設施的表態,也看似“口惠實不至”。那麼今年蓬佩奧參會,會如何兜售“印太”構想,如何忽悠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對抗?第二,按照美聯社說法,朝鮮問題將成為蓬佩奧亞洲行的焦點議題之一。美朝官員接觸的前景如何?第三,蓬佩奧能否為日韓盟友解開疙瘩,撫平裂痕?

依照美方發佈的行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將於7月30日抵達泰國曼谷,隨後還將訪問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等地,此行希望“加深與這些國家的長期聯盟和充滿活力的雙邊關係,並重申美國對東盟的承諾”。

8月1日,蓬佩奧將同東盟十國外長參加東盟—美國外長會,並與緬甸、柬埔寨、泰國、老撾、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國舉行“湄公河下游倡議”部長級會議。8月2日,蓬佩奧將發表演講,作為特朗普“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構想的一部分。

有分析指出,蓬佩奧聚焦中南半島五國,是為了以湄公河問題忽悠它們針對中國。去年蓬佩奧曾與五國舉行“湄公河下游倡議”部長級會議。美國國務院官員在會前挑撥稱,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大壩等舉措對下游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下游各國必須“妥善應對”。

阮宗澤認為,美國的“印太戰略”決定它會加大對亞洲事務的介入力度。但這種介入帶來了分歧,而非合作。

第一,華盛頓以所謂“航行自由”說事,人為製造話題,刷存在感,不願看到該地區風平浪靜。但事實上,中國與東盟國家推進COC談判,有利於地區穩定。中國和東盟還舉行了首次海上聯合演習,將彼此戰略互信提升到新高度。

第二,在經濟上,美國的1億多美元基礎設施投資彷彿“畫餅充飢”,未給東盟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中國和東盟強調協調與合作,成果斐然。

第三,美國通過“印太戰略”想在這個地區經營自己的小圈子,但東盟國家不認同,也不願在中美貿易爭端中選邊站隊。泰國央行董事會成員蘇塔表示,東盟不應在中美貿易戰中選邊站;貿易爭端有害無益,全球經濟需要新的政府機制,東盟經濟的未來應該是“亞洲的團結和全球化”。

第四,東盟在上月推出了自己的“印太”願景。這份名為《東盟印度洋—太平洋展望》的文件具有鮮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提出海上合作、互聯互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南南三方合作等四大合作重點。這顯然與美國構築同盟體系的冷戰思維格格不入。

“因此,美國想在亞洲地區發揮良好作用,應該帶來合作而不是製造矛盾,必須得到東南亞國家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認同。”阮宗澤說。

此次系列會議期間,美朝高官能否就朝核問題保持溝通也受到極大關注。韓聯社報道,朝鮮外務相李勇浩將不出席會議,意味著李勇浩與蓬佩奧之間的高級別會談隨之告吹。這也是朝鮮外務相自2003年以來首次缺席東盟地區論壇。

外界原本期待,美朝高層能在上月朝韓非軍事區“金特會”後首次會晤。去年,李勇浩在新加坡東盟外長會期間與蓬佩奧進行了簡短對話,但沒有舉行會談。據悉,此次朝鮮將派遣外務省國際機構局的高層人士參會,美國務院對朝政策特別代表比根也將隨蓬佩奧一同參會。蓬佩奧29日在華盛頓表示,應以有創意的方法解決朝鮮核問題,並希望在2—3周內重啟美朝工作協商。

蓬佩奧此行還有意緩解兩大盟友——日本與韓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陳子雷表示,蓬佩奧能否調停日韓矛盾,仍有很大難度。目前日韓貿易爭端已經鬧到WTO,但美國對此敬而遠之,甚至批評韓國,這讓韓國很難接受。美方出面斡旋是否出於真心、背後有何交易,都值得充分關注。陳友駿認為,若矛盾未能消融,最終會對美國所希望構建的美日韓同盟體系造成阻力。此前美方已就此做出數次嘗試,效果並不理想,日韓矛盾仍在升級。

還有分析指出,在韓國看來,美國的“不作為”實際上就等於支持日本,因為韓國目前在這場貿易戰中顯然處於弱勢。更何況,此番爭端究其根本,還是日韓之間的歷史問題。韓國無法接受美國在該問題上的所謂“中立”。雖然美國依然是日本和韓國“最親密盟友”,但是在特朗普治下,伴隨著美國越來越不願意讓日韓兩國“佔便宜”“搭便車”,相應的,美國影響兩國的政治籌碼也就自然越來越少。美國正逐漸從安全和貿易上的“給予者”,變成一個日漸苛刻的“索取者”。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圖片編輯:雍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