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曾經制作過《魔卡少女櫻》、《紅辣椒》、《一拳超人》等知名動畫作品的MADHOUSE(國內稱“瘋房社”)近期曝出旗下員工每月工作時間超過300小時的新聞而引發熱議,日本動畫製作行業頻頻曝出“過勞慘劇”,之前,A-1picture社甚至出現過員工勞死的慘劇而被曝光。輿論紛紛指責動畫製作公司乃“黑心”企業。

很多動漫(自)媒體發文,譴責黑心公司的舉動,譴責造成如此格局的制度,曝光動畫製作者們艱苦的工作和不對等的待遇,呼籲粉絲應該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正視動畫製作人員們的付出和努力。這沒有錯,但是。

筆者卻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為這些事情曝光出來了,知道了動畫行業的苦就足夠了,除此之外,我們什麼都做不了,也什麼都改變不了。

說說為什麼吧。

很簡單,因為作為觀眾的我們根本沒法否定如今日本動畫製作的這套商業機制!

首先,黑心公司也是被當下日本動畫的商業機制給“逼出來”的,看看不用這種機制,一年才出2-3部動畫作品的精品動畫公司(比如京都動畫),有沒有這種“黑心”的醜聞?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日本動畫是商品,正因為有著極大的商業價值,才會不斷有新的作品被動畫化。動畫化就可以對原作起著強有力的促銷作用,筆者舉過例子,比如上一季度的新番《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播出之後,它原作的漫畫銷量翻了4.1倍;靠動畫化改編培養的動漫IP,完全成為了整個產業鏈中最具有宣傳作用的環節;當然,這是對投資動畫的製作委員會來說的情況,那麼對於觀眾來說呢?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說個簡單暴力的例子吧,最近《一拳超人2》被J.C STAFF接了,很多人擔心《一拳超人2》沒法做出瘋房社第一季的那種水平。但是如果你真的關注社交媒體下,看看大多數“大眾觀眾”的評價,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評論,“有的看不錯了,沒JC做還看不到呢”

這樣的評論,不僅僅是《一拳超人2》,在J.C STAFF 接連做爛的幾部經典動漫IP,《魔法禁書目錄III》,《約會大作戰III》等作品下面,都能看到類似的妥協,“會動就不錯了,崩不崩無所謂了,將就著看吧,總比沒有好。”

雖然我們能夠從這樣的評論中感覺出觀眾對於日下下降的動畫質量的無奈,但也可以感受出觀眾的需求,“看的到續作,比沒得看重要”。是的,就是這種需求,觀眾想看到的是,自己喜歡的漫畫、小說的動畫化,而在意動畫的質量的反而是少數。儘管也會看到很多“真愛粉”會說,“做成這樣,不如不做”,但畢竟是少數,在一部覺得沒有動畫化希望的作品續作被動畫化的那一刻,我想他的心裡肯定是“真香”的。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筆者還做過投票,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反叛的魯路修》系列就這麼完結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結局,不過在《反叛的魯路修》公佈新作的那天,宣佈魯路修“復活”的那天,臺下還是爆發出全場的歡呼,能有自己喜歡的作品的續作,確實比什麼都更欣喜,哪怕它破壞了原來心目中的完美。

這幾個例子可能不能說明“民意”,但是這種心理確實存在。只有那些對動畫片有著很高追求,不僅僅是把看動畫當做“娛樂”“打發時間”,而是當做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當做自己最大的愛好的“動畫宅”才會非常追求製作的質量,這也是事實。

因此,建立了如今日本商業動畫製作的這套機制,我們根本無法否定。正因為有製作委員會的存在,我們才能看到更多的動畫作品,《灌籃高手》,《美少女戰士》,《海賊王》,《火影忍者》,一直到現在的《約束的夢幻島》,這些改編作品,也正是因為有著現代日本商業動畫的運營,製作的模式,才得以和我們邂逅。

如果你說,不採用如此的制度,日本動畫會是如何?有,那就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模式,宮崎駿就是不如此主張作品帶來的商業效益,而更追求作品的質量和藝術性,但是為此帶來的代價就是,你可能1-2年,甚至3年5年,才能看到一部新的吉卜力的作品,你可能覺得,3-5年磨一劍,打造一部精品動畫,不是很好?但這樣,就沒有所謂的“產業”了。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想一下,《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這些作品都沒有動畫化,或者3-5年才出一部劇場版,那何來商業效益,何來所謂產業?

所以,不讓大量資本投入這個市場,就什麼都說不上了,這樣即便動畫製作人員可以獲得和其他行業一樣的公正待遇,這個行業根本沒有起色的話,作品太少,市場太小,根本沒法成為產業,那自然沒有如今日本動漫的繁華。

有人說,都是確立了這種“動畫製作公司打工”的制度的手冢治虫的錯,但筆者認為,這不是他的錯,而是他的功勞,日本動畫的商業化進程,怎麼看都利大於弊的。

不僅如此,筆者甚至認為,中國動漫想崛起,還應該學習日本動畫製作的商業模式,當然,不是學他們的黑心企業,而是學習他們徹徹底底的讓動畫成為了整個動漫產業的支柱,成為一個商品。

說了這麼多,筆者還是贊同如今的模式,讓動畫公司“打工”,這樣避免不了最底層的員工吃虧,就像蘋果手機背後有多少代工的底層職工的血淚我們數不清,但是有優質的產品出現,總需要犧牲一批人的苦勞。我們不是不可憐他們,不憐憫他們,而是我們的同情什麼都換不來。就算富士康倒了,還有千千萬萬個為蘋果打工的富士康,日本動畫,也一樣。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又曝過勞慘劇,動漫迷卻無法否定造成現狀的制度

還記得有多少新聞曝出日本動畫底層畫師有多苦,賺的多少,工作多繁重,進展多艱難?但是像去年“妹非妹”那種崩壞的新番誕生,還不是有一堆人嘲諷,拿做笑柄?你說他們不尊重畫師嗎?我覺得沒有,但現實很殘酷,有人會為了那種崩壞的作品特意去花錢買藍光嗎?很少很少吧,大都是原作的熱衷粉了,看了動畫還會願意為這部作品消費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話說回來,底層畫師一個月12萬日幣的薪水,確實是低,但還沒有低到真的一點沒法過日子的水平;你說黑心企業可惡嗎?是很可惡,但是資本主義的市場下,又有多少企業是不黑心的?踏上社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筆者當年做寫手,就是一天8小時7篇千字原創文,做不完就加班,一樣沒有加班費的,想做上去不想拼,就不適合這份工作;

動畫這種行業也是如此,不看學歷,純粹看工作能力,就和其他行業不同。其他行業,你學歷高,可能起點就很高,做的事情就不一樣,收入自然不一樣,但手繪動畫,無論你學歷多高,經驗0的話就無從說起,必須從底層幹起,想爬上去必須埋頭苦幹,即便你有天賦,也不可能比別人少幹,這一行就是如此真實。所以沒必要給多餘的憐憫,因為12萬日幣畢竟是底層,30萬一個月,甚至更多的原畫師,也是大有人在,而畫得不好,還在這個行業裡苟且偷生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而觀眾是否同情他們也改變不了整個行業的規則,我們能決定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值得我們掏錢,什麼樣的作品,打動不了我們的錢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