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發展總規出臺 將為東莞帶來哪些變化?

新區發展總規出臺 將為東莞帶來哪些變化?

在歷時一年多的編制,前後修訂近50次後,濱海灣新區完成頂層設計,一幅發展藍圖浮出水面。日前,經過廣東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正式印發《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9-2035年)》(下稱《新區發展總規》)。

據介紹,《新區發展總規》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以來,廣東省政府審議通過的首個省級新區的發展規劃,是指導東莞濱海灣新區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規劃落地標誌著濱海灣新區正式邁入大規模、實質性開發階段。

A空間佈局

組團式發展構建“一廊兩軸三板塊”

根據《新區發展總規》,新區範圍包括長安鎮、虎門鎮內的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以及鄰近海域,東邊至茅洲河、西至太平水道,北至沿江高速及規劃海堤路,南至東莞管轄海域,規劃總面積84.10平方公里。

規劃提出,新區將採取組團開發、軸帶串聯的空間發展思路,構建“一廊兩軸三板塊”的總體空間佈局,推動濱海灣新區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協調創新發展。

“一廊”即濱海景觀活力長廊。新區將打造一條40公里長,集合生態景觀、文化體育、公共服務、時尚休閒於一體的濱海長廊,塑造東莞向海轉型新地標、灣區濱海岸線新典範。

“兩軸”即城市中軸和城市發展功能軸。城市中軸依託濱海灣站以及濱海灣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網,集中展示濱海灣新區生態特色、人文活力和城市形象;城市發展功能軸則是以東灣大道為主軸,串聯新區三大板塊,集聚企業總部,引導金融、商務、科技、商貿等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

“三板塊”即按照“一核兩翼”佈局,差異化打造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板塊。其中,核心區為沙角半島,將統籌推進TOD導向的站城融合發展,打造生態智慧宜居的都市核心區,以深茂鐵路濱海灣站為結點,形成與深圳大空港地區和廣州南沙新區高度互動。

東翼是交椅灣板塊,將打造以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和相關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之芯”;西翼是威遠島板塊,將發揮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疊加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並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創新,謀劃建設灣區大學,打造創新集聚區。

B產業佈局

明確三大產業定位近期重點建設9個產業項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新區明確了這三大產業定位,並將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為主攻方向。

在培育高端製造業總部方面,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的戰略方向,依託東莞製造業優勢,聚焦高端製造業總部,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製造總部轉型升級。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國際化高端服務業資源,引進港澳臺現代服務業企業和機構等,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及產業化,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創意、海洋經濟和生物產業。

據瞭解,目前,新區已成功引進紫光芯雲產業城、OPPO智能製造中心、歐菲光電影像產業、天安AI+未來產業園、濱海灣青創城等一批優質項目。未來,這些將成為東莞的“精銳部隊”,助力濱海灣參與灣區世界級城市競合。

在《新區發展總規》列出的28個近期重點建設項目中,產業項目有9個,其中,OPPO智能製造中心項目已於年初動工,紫光芯雲產業城、歐菲光電影像產業、正中創新綜合體等3個項目計劃今年內動工。

C示範之城

構建新區“三大綠心”

智慧科技元素是標配

以“生態宜居智慧”為目標,致力打造一座未來之城、典範之城。《新區發展總規》提出,要推動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突出生態修復,開展茅洲河、太平水道、磨碟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和一河兩岸綜合開發;重點打造5000畝的威遠島森林公園、4000畝的濱海灣中心農業公園和2000畝的磨碟河溼地公園“三大綠心”。

突出濱海生態空間營造,高質量打造一條長約40公里生態生活相融、海灣陸域相接的濱海景觀活力長廊,努力構建山水交融、藍綠交織的生態新城。未來,濱海灣新區藍綠空間佔比將達60%,公園3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達100%。

智慧是濱海灣新區的另一個關鍵詞。據悉,除了將大人工智能作為新區的重要產業方向,在未來的公共服務中,智慧路燈、智慧停車、智能駕駛、智能物流等最新科技元素也將成為濱海灣新區的標配。

D莞港合作

對標“西九龍”打造TOD,

推動粵港澳軟硬環境對接

《新區發展總規》提出,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強與粵港澳臺合作,促進人才互通,深化與港澳臺高端服務業合作。

在與港澳合作方面,將深化與港澳在文化、教育、醫療、青年創新創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落實CEPA及系列協議的開放措施,支持深化和探索新區與港澳合作機制。

據瞭解,新區在城市中軸線上選擇區位最好、交通最優的地塊,規劃建設1500畝的濱海灣青創城,按照“站城一體、產城一體”理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示範區,計劃2025年容納3000名、2035年容納3萬名青年人才。

與此同時,與港鐵集團深入對接,計劃對標香港“西九龍站”,聯合將“濱海灣站”打造為“三鐵合一、綜合交通、站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屆時,從濱海灣站出發,乘坐軌道交通6分鐘到達深圳、35分鐘到達廣州、40分鐘到達香港。如此一來,將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熟悉的工作環境、習慣的生活配套。

建設目標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特色平臺初步建成,若干千百億級重大產業項目穩步落地,新區基礎路網基本完善。

到2025年,新區產業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智慧城市基本成型。人口規模達2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500億元。

到2035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之一。人口規模達5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2000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8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10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