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哪家強?十強中大灣區佔4席,東莞入圍

從北上廣深的比拼到所謂“新一線”城市榜單,各城市之間不同維度的比較既是大張俊大眾所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觀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視角。

6月24日,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在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二十強分佈看,深圳、香港和上海蟬聯前三,長三角、珠三角都市連綿區的城市佔據十席。

從佈局上看,國內城市發展呈現競爭力“南強北弱”,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綜合經濟效率水平普遍較高等特點。

看10強排名:

深港廣位居前四,東莞躋身十強

《報告》對2018年中國兩岸4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報告顯示,2018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佔據十強中的四席,其中3座城市進入4強。

和去年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相比,此次10強中,深圳、香港、上海蟬聯前三,位次不變,廣州提高一位進入4強,東莞競爭力提升明顯,躋身10強。

10強佔據四個席位,這顯示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強大經濟競爭力。《報告》認為,城市創新發展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提升影響明顯,而生態文明、文化繁榮和城鄉一體對大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

將城市範圍擴大,《報告》稱,從二十強城市區域分佈看,多處於都市圈內,其中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珠三角都市連綿區分別佔據二十強中的6席和4席,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綜合經濟效率水平普遍較高。

換言之,單座城市經濟競爭力的強弱,越來越依賴於所處都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報告》認為,根據2018年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平均值的高低,全國發展較為完善的18個都市圈可劃分為四個梯隊。其中,珠三角都市連綿區位居第一梯隊,整體經濟競爭力強勁。

從具體指數看,粵港澳大灣區同樣顯示出巨大優勢。

從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看,有5個城市進入10強,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位居前五,澳門位居第八位。

從宜居競爭力指數看,4個城市進入10強,香港繼續位居第一,廣州、澳門、深圳分別位居第五、第七和第八位。

從宜商競爭力指數看,3個城市進入10強,香港位列首位,深圳、廣州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位。

看城市發展趨勢:

形成“一五十百千萬”格局

“2035年中國應該基本建成智能化城市社會……人們通過智能技術在城市裡充分且輕鬆地就業、幸福而美好地生活。”除了對主要城市進行指數分析外,《報告》還從城市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時空變化及其未來走勢。

《報告》認為,從城市社會發展看,中國進入城鎮化後期,這體現在充分城市化的社會趨勢已不可逆轉。未來1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城鎮化的速度將繼續平穩下降,戶籍人口城鎮化差距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

與此同時,城市風險有所增加,這主要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人口大規模進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就業機會,而智能化將從結構和總量上影響就業機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也將出現就業崗位流失;其二是人口以家庭式遷移方式向城鎮加速聚集,老齡化時代到來,對公共支出提出巨大需求。

對此,《報告》建議,首先要把握城鎮化的節奏和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其次要堅持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思路不動搖。再次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

對於各城市發展的相互影響,《報告》強調,中心城區外溢給更大城市區域發展帶來希望。

“未來15年,中國將通過中心城市帶動逐步實現局部到全面升級。在一線城市完成全面轉型升級後,二線三線城市實現轉型升級,從而使不少城市進入高收入水平。” 《報告》分析2016年PCT國際專利受理量發現:深圳的國際專利受理量高達19647件,佔全國總量42173件的47%。四座一線城市PCT國際專利受理量佔全國的70%,表明一線城市聚集全國絕大多數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

《報告》認為,未來應建設群網化的城市形態體系,形成“一五十百千萬”的格局,即:一個東中城市網、五個西部東北城市帶、十個較大群、一百個都市圈、一千座主要城市、一萬個重點鎮,形成多中心、集群化和網絡化的城市形態體系。

具體到實施層面,《報告》建議:

首先應制定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大城市將主要承擔現代服務業的功能,特別是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小城市則承擔大城市衍生出的配套產業,如相關製造業等;

其次,創新制度,削弱行政權力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力;

再次,調整政策。建立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跟隨人走的政策機制;

最後,完善治理。要適應“城市中國”的到來,建設以城市為本的行政管理框架,並基於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帶等城市新形態,探索建立跨越行政區的治理體制。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南方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