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關中大地震後,有位倖存者寫了本書,至今還適用於震中逃生

地震 考古 文物 明史 路生 路生 2017-10-03

地震是人類歷史上永遠難以抹平的傷痛,在為人類留下苦難記憶的同時,大約也可以為我們留下一些啟示。

讓今天西北的人們記憶猶新的1920年甘肅環球大地震,據《中國地震目錄》記載,1920年12月16日今寧夏海原(時屬甘肅)發生震級達里氏8.5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之罕見,亦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因為當時海原屬於甘肅省,故又稱甘肅環球大震。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後,有位倖存者寫了本書,至今還適用於震中逃生

地震救援圖(資料)1

即使到了今天,海原大地震後造成了許多地震遺蹟和遺址景觀今天在這裡隨處可見。代表性的有13處。它們是:海原縣幹鹽池唐家坡田埂錯動;海原縣幹鹽池解解家莊地震地表破裂帶遺蹟;海原縣幹鹽池城垣遺址;海原縣西安鄉袁家窩民房遺址;海原縣城關鄉小山地震地表遺蹟;海原縣李俊鄉聯合村海子遺蹟;海原縣幹鹽池鄉石卡溝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遺蹟;海原縣高臺鄉刺兒溝探槽剖面;西吉縣蒙宣鄉黨家岔堰塞湖遺蹟;固原縣彭堡鄉石碑塬塌山遺蹟。等等。

儘管全球每年都要發生許多破壞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這樣留下豐富的地質遺蹟的還極為少見,而具有重要科學考察價值的則更少。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遺蹟,是一部“活教材”。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不斷有各地科研人員前來考察。而我們在這裡要說的是,海原大地震在我國近代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震後立即決定建立我國第一個地震臺;科學考察組第一次進行地震現場考察;提交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繪製了我國第一份震區裂度等震線圖;在比利時召開的世界萬國地質大會上,中國學者第一次站到世界講臺上宣讀與海原大地震有關的論文。

這些都有助於人類在地震災難過後,通過科學研究盡最大可能地減少災害,用科學的精神直面地震。在十年前的採訪裡,筆者還看到《隆德縣誌》中讀到在這次地震後,當地對“震兆”一些總結:

1.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

2.池沼之水,風吹成轂,行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使必地震;

3.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萍溷,此為常情;若風日晴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使必地震;

4.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使必地震;

5.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使必地震;

6.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粟,使必地震。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後,有位倖存者寫了本書,至今還適用於震中逃生

地震救援圖(資料)2

這些都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同樣,明嘉靖關中大地震是發生於中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烈度為11度。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據《明史》記載,此次地震83萬人遇難,並在震前發生了許多怪異現象。如,地裂泉湧,中有魚物;終南山鳴,河清數日。等等。值得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經歷過此次大地震的秦可大在震後,後來寫了一本書《地震記》,其中總結了地震時要“率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的經驗。意思是:突發大震,人們往往來不及躲避,那麼,就不可輕易向外跑,要在室內“伏而待定”。如此,才能活命的可能性。更加詳細地說即是:當面臨一次大地震時,來不及躲的人們最好就近尋個安全角落(如櫃或土炕的一側),伏在地上,注意保護頭部和脊柱,等待震動過去再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

秦可大總結出的這個方法很有效,這在後來的很多大震中得到了驗證。

關於關中大地震,《明史·五行志》原文:“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這麼多人遇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二是大多數死者都是居住在陝西黃土高原一些建在崖邊的窯洞裡,而當地震發生時,他們被坍塌的窯洞壓死。

今天,面對這些文字記載,我們應該做的分明是用科學的精神和手段面對和研究地震,讓它儘可能地少一些傷痛。(文/路生)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後,有位倖存者寫了本書,至今還適用於震中逃生

地震救援圖(資料)3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