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區烏坭埔村:第一書記來了,路寬了,水有了,土地款分下去了

第一書記 南方報業 農村 南方plus客戶端 2019-06-19

持續多天的“龍舟雨”,一陣接著一陣地下。惠陽區永湖鎮烏坭埔村的村口邊,小河渾濁的水漲起來了。

惠陽區烏坭埔村:第一書記來了,路寬了,水有了,土地款分下去了

6月中旬的一個下午,烏坭埔村第一書記駱海華冒著綿綿小雨,和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佳茂來到村口的小橋,商量著下一步建設的問題。“幾個月前挖深了後,現在可以藏水了。接下來準備將岸邊建成一條綠道,村民們也多了一個休閒散步的地方。”駱海華擦去臉上的雨滴,指著眼前的小河告訴記者。

路寬了,水有了,土地款也分下去了

一輩子生活在烏坭埔村的村民楊碧強,跟村裡大部分村民一樣,多年來一直種植水稻、花生、黃豆等作物。但是這個地勢平坦的農村,卻一直被夏澇冬旱所困擾。“主要是缺乏一個蓄水的湖。”不過,如今楊碧強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再過幾個月或許再也不用為農田用水問題而擔心了。

自駱海華擔任第一書記後,就把解決村民灌溉用水這個“老大難”問題,放在要重點解決的議程上。從相關部門爭取了240萬元,清理淤泥、引入活水,如今烏坭埔村終於有了自己的“蓄水池”,年底完工後,村裡2000多畝的農田都將不再受困於沒水的問題。

外出的村民回到村裡,還會看到這樣的變化——3.5米寬的村道已擴寬至5.5米,增設了36盞路燈、在村的主要路口安裝了7個治安監控,從此村民夜行不再擔心安全問題……

在一年之前,當地的村民還有不少意見。

資金、土地,無疑是村民最為關心的問題。

早在2012年,村裡的集體土地被徵用後,因為一些村民對徵地款分配持不同意見,資金一直躺在集體小組賬上,直至去年都分不下去,群眾意見很大。駱海華和村幹部們深入村小組,挨個村民去溝通,最後解決了分歧,將徵地款順利分到村民手裡。

也是在7年前,永湖鎮在烏坭埔村盤了一塊工業用地後,則因為用地指標問題而一直沒有落實好土地回撥工作,引起了村民的不滿。直至最近,在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幹部等的努力下,終於爭取回了用地,目前正在辦理手續。

這些存續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的背後,不僅因為村裡來了個第一書記,更因為解決了軟弱渙散的問題,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

制度讓“戰鬥堡壘”有了戰鬥力

兩年前換屆後,烏坭埔村卻出現了支委委員不足的問題,村黨支部的作用沒有顯現出來,村“兩委”班子成員處理事情不夠有魄力,戰鬥力也不強。加上村裡多個存續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導致村民對政府有看法。

因此,烏坭埔村成了黨組織軟弱渙散重點難點村。

去年7月,惠州市檔案館副調研員駱海華來到烏坭埔村擔任第一書記後,首先配齊了黨支部成員。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部分黨員群眾“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進取心不夠。”駱海華說,對於村幹部存在的畏難情緒、應付心理,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會議,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具體措施、完成時限、責任人,讓每個人都明確責任。

村莊要改變,也離不開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對此,今年2月份,村“兩委”組織了一場清潔活動,村幹部和志願者帶動村民紛紛自發扛起鋤頭等工具,加入到活動中。“鼓勵大家參與清潔活動,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也激發大家愛護環境、共建家園的意識。”該村一小組組長楊軍明告訴記者。

惠陽區烏坭埔村:第一書記來了,路寬了,水有了,土地款分下去了

讓基層黨組織成為有力的“戰鬥堡壘”,需要制度保障。

在烏坭埔村黨群服務中心大院裡面的公開欄,按黨務、政務、會議情況、財務往來、集體三資、政府撥款等模塊,按月清晰地公開了村裡的工作進展。在公開欄的另一邊,公佈的是公共服務站限時辦結制度、承諾制度、首問負責制度、村委會學習制度等等制度。

“制度讓幹部、村民都有章可循。”駱海華對記者解釋,比如首問負責制,就是最先受理村民詢問或者辦理事項的工作人員,要負責把這個事情處理好,這樣每個村民的事情都明確了負責人。

“村裡重大事項,由黨支部提議、黨員大會審議、由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這個過程每個黨員都可以提建議,也讓黨員都知曉每個決策的情況。”駱海華說。

在永湖鎮紀委書記朱偉榮看來,經過一年時間的整頓,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升。“解決了不少短期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而且也讓黨員群眾的思想觀念都有了轉變。”朱偉榮感慨地說,村黨支部在群眾心中的威信高了,帶領致富的力度也更強了。

【記者】葉石界

【作者】 葉石界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