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面對聯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數量有限的近衛部隊及大批奴隸與戰俘組建的臨時軍團倉促應戰。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新鄉市附近的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進行抵抗,因而史稱“牧野之戰”。商朝的參戰人數雖然高達十七萬,但是,一是他們的參戰者多為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戰鬥經驗,且對帝辛也無忠誠可言;二是他們的武器落後(從戰後的“血流漂杵”來看,商軍的武器大多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而西周聯軍出動的則是戰車,與血肉之軀相抗,勝負立判。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面對聯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數量有限的近衛部隊及大批奴隸與戰俘組建的臨時軍團倉促應戰。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新鄉市附近的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進行抵抗,因而史稱“牧野之戰”。商朝的參戰人數雖然高達十七萬,但是,一是他們的參戰者多為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戰鬥經驗,且對帝辛也無忠誠可言;二是他們的武器落後(從戰後的“血流漂杵”來看,商軍的武器大多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而西周聯軍出動的則是戰車,與血肉之軀相抗,勝負立判。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即使是這樣一支臨時湊編的軍隊,也讓西周聯軍吃了不少苦頭。開戰之初,商軍也是個個爭先、奮勇殺敵的,雖然死傷慘重到“血流漂杵”,很多人還在堅持戰鬥。如果商朝的主力不遠征的話,商周之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面對聯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數量有限的近衛部隊及大批奴隸與戰俘組建的臨時軍團倉促應戰。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新鄉市附近的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進行抵抗,因而史稱“牧野之戰”。商朝的參戰人數雖然高達十七萬,但是,一是他們的參戰者多為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戰鬥經驗,且對帝辛也無忠誠可言;二是他們的武器落後(從戰後的“血流漂杵”來看,商軍的武器大多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而西周聯軍出動的則是戰車,與血肉之軀相抗,勝負立判。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即使是這樣一支臨時湊編的軍隊,也讓西周聯軍吃了不少苦頭。開戰之初,商軍也是個個爭先、奮勇殺敵的,雖然死傷慘重到“血流漂杵”,很多人還在堅持戰鬥。如果商朝的主力不遠征的話,商周之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讓帝辛絕望了,參戰的奴隸及戰俘們,在陣前紛紛倒戈,在這樣的情況下,帝辛的軍隊很快就被打敗。帝辛逃到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自焚而死,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面對聯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數量有限的近衛部隊及大批奴隸與戰俘組建的臨時軍團倉促應戰。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新鄉市附近的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進行抵抗,因而史稱“牧野之戰”。商朝的參戰人數雖然高達十七萬,但是,一是他們的參戰者多為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戰鬥經驗,且對帝辛也無忠誠可言;二是他們的武器落後(從戰後的“血流漂杵”來看,商軍的武器大多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而西周聯軍出動的則是戰車,與血肉之軀相抗,勝負立判。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即使是這樣一支臨時湊編的軍隊,也讓西周聯軍吃了不少苦頭。開戰之初,商軍也是個個爭先、奮勇殺敵的,雖然死傷慘重到“血流漂杵”,很多人還在堅持戰鬥。如果商朝的主力不遠征的話,商周之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讓帝辛絕望了,參戰的奴隸及戰俘們,在陣前紛紛倒戈,在這樣的情況下,帝辛的軍隊很快就被打敗。帝辛逃到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自焚而死,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帝辛時期戰爭頻仍,商雖大多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給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也透支了殷商的國力,並造成國內空虛,給武王徵商留下可乘之隙, 埋下了商王朝滅亡的種子。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後卻被人罵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的突襲戰能成功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說起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當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禮記·曲禮》,其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其實,“君王死社稷”並不是明崇禎帝朱由檢的專利,其前輩“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吳王夫差、金末帝完顏承麟、宋末帝趙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國的。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要說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當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王,在位時間三十餘年,牧野之戰後,兵敗國滅,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後,被周朝上諡號為“紂”,所以,後世習稱其為“紂王”。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武王姬發的伐紂之戰,並不如《封神演義》中所講的那樣曲折,而是一戰勝之。帝辛是個有追求、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對內營建都城朝歌,對外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因為辦事就得用錢,所以,帝辛告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來保障王朝的正常運轉。在對外戰爭中,雖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其窮兵黷武、重刑厚斂的種種舉措,引發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剛愎自用,終至失道寡助。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而地處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則在幾代“西伯”的帶領下,悄然崛起:對內積極發展生產,發掘可用之才,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的輔路下,國力日強;對外則以小盟主,對帝辛四處出兵時,武王姬發趁機大搞統一戰線,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許多不滿於帝辛的諸侯紛紛依附姬發。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公元前1046年1月,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團遠征東夷未歸之際,姬發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戰。他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四萬五千餘人,不少方國的國君也親自趕來助戰。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面對聯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數量有限的近衛部隊及大批奴隸與戰俘組建的臨時軍團倉促應戰。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新鄉市附近的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進行抵抗,因而史稱“牧野之戰”。商朝的參戰人數雖然高達十七萬,但是,一是他們的參戰者多為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戰鬥經驗,且對帝辛也無忠誠可言;二是他們的武器落後(從戰後的“血流漂杵”來看,商軍的武器大多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而西周聯軍出動的則是戰車,與血肉之軀相抗,勝負立判。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即使是這樣一支臨時湊編的軍隊,也讓西周聯軍吃了不少苦頭。開戰之初,商軍也是個個爭先、奮勇殺敵的,雖然死傷慘重到“血流漂杵”,很多人還在堅持戰鬥。如果商朝的主力不遠征的話,商周之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讓帝辛絕望了,參戰的奴隸及戰俘們,在陣前紛紛倒戈,在這樣的情況下,帝辛的軍隊很快就被打敗。帝辛逃到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自焚而死,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帝辛時期戰爭頻仍,商雖大多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給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也透支了殷商的國力,並造成國內空虛,給武王徵商留下可乘之隙, 埋下了商王朝滅亡的種子。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如果紂王的主力沒有遠征東夷,周武王突襲朝歌能成功嗎?

帝辛死後,周人給他的評價極低,帝辛被描述為寵妃妲己所惑,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的典型暴君 ,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死後還得了個惡諡“紂”,落得幾千年的罵名。其實,有關紂王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等惡行,是否是真實存在,後世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帝辛被周人“所黑”的結果。

(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