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龍港“李家垟”

文/餘作棟

一、李家垟的“二十年”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二十年之間,處於龍港城郊結合處的李家垟村,實現了從“郊”至“城”的精彩蛻變。二十一世紀伊始,隨著“錦繡名園,一個巔峰階層的私享”的廣而告之,到“公園1號”的“從此買房不過江”,從入駐李家垟的一個個著名樓盤中,總能找尋龍港房地產業的興衰印跡。克拉公館、世紀嘉園、港城大廈、東潤華庭,塘東小區、雙港小區、月河小區、銀河小區等現代化小區陸續建成。二十年,李家垟之“變”體現於“改”:早前的西一街(中央大道)、隴西路、海港路、金釵街、塘東街上依舊車輛如織,而迎合龍港世紀新城的建設需要,世紀大道、通港路、站港大道、雙排街、揚升路的打通改造,更是為李家垟的交通路網增添了城市氣息。

“幸福詩地、龍港綠洲”,位於李家垟的城市公園一期於2017年底建成。徜徉在林間小道,吸吮清新的微風,小橋倒影在碧綠的水面,湖畔花紅草綠,如此怡人的生態景觀,實是市民假日休閒觀光好去處。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走不出去,眼前便是你的世界。寓意交通現代化,之於一個城市多麼重要。萬眾矚目的龍港“新車站”,已於2018年11月30日正式投入運營!龍港客運中心站遷建工程(新車站),位於李家垟村,佔地面積達67.5畝,建築面積34000多平方米。場內設有18個客車發車位、90個客車停車位、180個小型停車場,每天可維持1萬人客流量的正常運轉,可發近600班次班車,能完全滿足目前龍港客運中心站客運班車進站經營的需求。龍港新車站,是集長短途客運、修理及檢測、車輛停放、住宿、交通信息中心為一體的現代化客運站。

龍港首家超市風格園林式的標準化菜市場——李家垟農貿市場,按省級文明規範標準建設,用地面積4639平方米,總建設面積6000多平方米,為四層封閉式室內市場,一層經營攤位108個。它為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告別了塘東街上老菜場的“髒亂擠”的歷史,疏通了西一街李家垟段車流人流擁堵的狀況。老菜場之“遷”,見證著李家垟之“變”,這二十年,一個個項目的紛紛進駐,也反映了李家垟村的變遷:消防隊、實驗中學、龍港第十一小學、小龍人幼兒園、自來水廠等。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二、李家垟歷史沿革

明隆慶至清康熙年間,屬西鄉十五都。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屬慕賢西鄉。

民國初年屬江南鎮。

1946~1948年,先後屬雙桂鄉、新桂鄉、龍江鄉。

1949年後,屬龍江鄉(人民公社)。

1950年,李家垟分為上垟、下垟兩村。

1960年,分下垟、平橋、三大屋、塘東四個大隊。1970年,又合併為李家垟大隊。

1992~2011年,屬蒼南縣龍港鎮龍江辦事處。

2011~2019年4月,屬龍港鎮龍江社區。

2019年5月,李家垟村優化調整為“李家垟社區”。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三、李家垟村情現狀

李家垟村,地處龍港西南,東北接壤洪宮村,東靠下澇村,南連下水門村,西南接鄰陳良村、下洋鄭村,北臨東排村。李家垟地廣人多,轄地面積約1.8平方公里,分片前岸、後岸、塘東、三大屋四個片區;全村1200多戶,約5800人。村民以李姓為主,佔總人口的95%以上,另有錢、陳、董、楊、薛、範、方、金、黃、王、馮、鄭、高等十幾個姓氏。域內有“兩祠一寺一殿一宮一閣”,即李氏大宗、蔡氏宗祠、龍西寺、楊府殿、太陰宮、觀音閣。

李家垟村,與雙桂村、新斗門村、新蘭村、東河村、李家洋村、徐家莊村、下澇村、河北廟村、環河村、下埠村、象中村、象北村、江口村、陳良村、塗廠村、瓦窯頭村等15個村一起,被列入龍港16個城中村改造。李家垟工業發達,村民個體企業與集體企業眾多,毛毯、布角、腈綸紗、禮品、包裝等是村主要支柱產業。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四、李家垟李氏溯源

李家垟村李氏淵源,據宗譜記載:源出隴西右族西祖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理徵之子也。理徵:任商紂王理官,以官命氏為理氏,徵剛正不阿,直諫紂為紂王所害,遭殺身之禍,妻契和氏攜子利貞,逃奔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以全生,為避紂王追殺,報木子救命之恩,便改理為李氏!

李利貞第二十六世孫李璣,字伯衡,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李璣第三十八世孫李必果,字希真,太僕寺少卿,後人尊稱為必果公。生於乾符己亥(879),原居福建福清縣赤岸檀園。為避“五季干戈”之亂,必果公棄官攜眷於五代後梁乾化辛末年(911),歸農隱居於平陽昆陽塘川西山。

必果公歸農隱居西山十世,憑藉山水毓秀,家境優裕和雅,世代崇尚詩書文章,喜學而好文,詩禮相傳,隱顯不一,載詩譜書,歷歷可見,名人迭出。必果公第十一世孫李元宇,字至大,官天官大夫,諡忠諫。李元宇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承家業舉家入遷江南白沙之慕賢鄉李家垟地方(今李家垟村)定居。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解讀《龍港“李家垟”》

五、李家垟往事追憶

李家垟蔡氏始祖振環公,年幼時從蔡家山隨母遷居塘東,由李氏太祖收養,勤儉守信,敦睦宗親,歷三百餘年。

清代形成富有特色的內河捕撈業,方式有戽鱔魚兒、手網、河擂三種。冬春日捕,夏秋夜捕,捕魚作業,打槳的都是小姑娘,故有“李家垟,囡兒會划船”的民諺。

自宋代以來,李家垟村民素有習武之風,普遍流傳的有攻柔(又稱剛柔)、五支(也稱五龜)兩個拳種。清道光年間,村民李南琴以武術馳名鄉里,參加金錢會,任拳棒教師,號稱第四條好漢。從清末至民國期間,全村青少年各自結夥設壇,或請族內行家,或聘外地名師傳授拳術。農閒季節,方圓3公里內,夜間行拳吆喝聲此起彼落,捉對搬拳者隨處可見。民間流傳的"老鼠會打拳,囡兒會划船"諺語,曾是描述李家垟的民風。

往事如煙。被城鎮化的李家垟已然無法還原,而在村中70後80後的腦海裡,李家垟的當年模樣依然是那麼清晰。只是,“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回想那些遙遠的童年歲月,心中難免會唏噓不已。奔跑的田野,摸魚的池塘,屋後爬樹搗鳥窩,炊煙裊裊追逐夕陽,晒穀場上打乒乓,滾鐵環,看電視“霍元甲”,觀電影“少林寺”,玩“老鷹抓小雞”遊戲。大浪河邊孩子們打水漂,尚義橋上跳入河中潛水游泳,拔荷花,摸河螺。清晨裡河埠頭男人們挑水,女人們浣衣。而在有故事的殿前榕樹下,總有老人們並排而坐,拉拉家常,談笑風生。一派《村居》景象!“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文中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