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問題瓶頸

產業特色不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產業也在遍地開花,但是,在鄉村產業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鋪天蓋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旅遊潮”“農家樂”“採摘莊園”“垂釣莊園”“開心農場”等一大批體驗式農家旅遊點和大批“葡萄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等大規模的帶有農業觀光性質的項目,最終導致我國大片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複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我國鄉村產業中,產業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以供應原料、提供初級農產品為主,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並未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多依靠當地生態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觀光等產業,其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鄉村產業來講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鄉村產業技術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科技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

品牌效應不強: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我國鄉村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諸侯割據、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多數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產業要素活力不足:鄉村產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未實現全覆蓋。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閒、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問題瓶頸

產業特色不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產業也在遍地開花,但是,在鄉村產業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鋪天蓋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旅遊潮”“農家樂”“採摘莊園”“垂釣莊園”“開心農場”等一大批體驗式農家旅遊點和大批“葡萄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等大規模的帶有農業觀光性質的項目,最終導致我國大片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複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我國鄉村產業中,產業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以供應原料、提供初級農產品為主,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並未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多依靠當地生態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觀光等產業,其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鄉村產業來講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鄉村產業技術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科技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

品牌效應不強: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我國鄉村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諸侯割據、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多數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產業要素活力不足:鄉村產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未實現全覆蓋。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閒、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未來趨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特色化

特色產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的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要兼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兩個要素。

1)地域特色

環境特色:綠水青山可以通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一些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汙染較輕或無汙染,具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環境條件。

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豐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就是以特殊物種資源為條件的。

氣候特色:特殊的氣候特色不僅造就了特色物種,也形成特色產業類型,氣候特色不僅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還可以通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得市場空間。

2)文化特色

農業文化:桑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麵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農業文化類型。

耕作制度:稻魚共作生態文化、循環農業文化、旱作文化等。

景觀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手工藝等。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融合化

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有利於培育農村新業態,有利於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應,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抓手。

1)延伸產業鏈:通過向前延伸、向後延伸或者增加中間環節等方式延長產業鏈,形成包含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甚至休閒旅遊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

2)提升產業鏈:提升產業鏈是指在不延長產業鏈的情況下提升現有產業鏈的整體質量,使得現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進行轉變,從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該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孵化新業態。

3)整合產業鏈:整合產業鏈就是以市場競爭力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加減法則對原有產業鏈進行重新整合,重塑產業鏈,衍生新產業。

4)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融合會使參與主體複雜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協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實現“1+1>2”的局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現代化

鄉村產業現代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是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鄉村產業的興旺必須以產業現代化為載體。

1)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能夠促進技術對土地、勞動力、生產工具等資源的替代,實現綠色發展;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夠促進鄉村產業高利用率、高製作效率、高品質地發展。推進鄉村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在於激活各個創新主體,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關鍵在於解決科研和市場之間的脫節,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2)深化農村改革: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盤活資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場主體,其核心問題是合理處理好農戶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深化農村改革關鍵就是要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鄉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

3)強化金融支撐: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資金供給不足以及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不僅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強化農村金融支撐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鼓勵地方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

二是豐富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體,引導工商資本下鄉;

三是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抵押擔保制度,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增加鄉村產業的信用貸款。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問題瓶頸

產業特色不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產業也在遍地開花,但是,在鄉村產業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鋪天蓋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旅遊潮”“農家樂”“採摘莊園”“垂釣莊園”“開心農場”等一大批體驗式農家旅遊點和大批“葡萄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等大規模的帶有農業觀光性質的項目,最終導致我國大片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複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我國鄉村產業中,產業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以供應原料、提供初級農產品為主,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並未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多依靠當地生態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觀光等產業,其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鄉村產業來講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鄉村產業技術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科技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

品牌效應不強: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我國鄉村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諸侯割據、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多數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產業要素活力不足:鄉村產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未實現全覆蓋。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閒、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未來趨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特色化

特色產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的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要兼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兩個要素。

1)地域特色

環境特色:綠水青山可以通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一些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汙染較輕或無汙染,具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環境條件。

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豐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就是以特殊物種資源為條件的。

氣候特色:特殊的氣候特色不僅造就了特色物種,也形成特色產業類型,氣候特色不僅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還可以通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得市場空間。

2)文化特色

農業文化:桑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麵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農業文化類型。

耕作制度:稻魚共作生態文化、循環農業文化、旱作文化等。

景觀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手工藝等。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融合化

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有利於培育農村新業態,有利於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應,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抓手。

1)延伸產業鏈:通過向前延伸、向後延伸或者增加中間環節等方式延長產業鏈,形成包含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甚至休閒旅遊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

2)提升產業鏈:提升產業鏈是指在不延長產業鏈的情況下提升現有產業鏈的整體質量,使得現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進行轉變,從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該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孵化新業態。

3)整合產業鏈:整合產業鏈就是以市場競爭力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加減法則對原有產業鏈進行重新整合,重塑產業鏈,衍生新產業。

4)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融合會使參與主體複雜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協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實現“1+1>2”的局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現代化

鄉村產業現代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是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鄉村產業的興旺必須以產業現代化為載體。

1)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能夠促進技術對土地、勞動力、生產工具等資源的替代,實現綠色發展;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夠促進鄉村產業高利用率、高製作效率、高品質地發展。推進鄉村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在於激活各個創新主體,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關鍵在於解決科研和市場之間的脫節,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2)深化農村改革: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盤活資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場主體,其核心問題是合理處理好農戶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深化農村改革關鍵就是要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鄉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

3)強化金融支撐: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資金供給不足以及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不僅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強化農村金融支撐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鼓勵地方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

二是豐富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體,引導工商資本下鄉;

三是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抵押擔保制度,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增加鄉村產業的信用貸款。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品牌化

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載體,能夠提高商品的市場辨識度,增加市場競爭力,加強鄉村產業的品牌建設是順應社會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

1)選準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鄉村特色產業品牌的市場服務及價值的最集中的體現,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優化包裝設計、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大宗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品牌化。

2)建設品牌體系:注重公共品牌塑造,產業品牌培育,產品品牌的創新。通過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作用,服務與推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市場的形成,建立公共品牌與產業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體系。

3)創新品牌傳播:拓寬營銷渠道,打造個性化營銷平臺,提升用戶傳播價值,通過現代移動信息平臺,實現服務與傳播一體化。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監管,使品牌成為產業開發,市場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問題瓶頸

產業特色不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產業也在遍地開花,但是,在鄉村產業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鋪天蓋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旅遊潮”“農家樂”“採摘莊園”“垂釣莊園”“開心農場”等一大批體驗式農家旅遊點和大批“葡萄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等大規模的帶有農業觀光性質的項目,最終導致我國大片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複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我國鄉村產業中,產業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以供應原料、提供初級農產品為主,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並未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多依靠當地生態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觀光等產業,其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鄉村產業來講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鄉村產業技術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科技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

品牌效應不強: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我國鄉村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諸侯割據、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多數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產業要素活力不足:鄉村產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未實現全覆蓋。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閒、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未來趨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特色化

特色產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的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要兼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兩個要素。

1)地域特色

環境特色:綠水青山可以通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一些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汙染較輕或無汙染,具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環境條件。

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豐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就是以特殊物種資源為條件的。

氣候特色:特殊的氣候特色不僅造就了特色物種,也形成特色產業類型,氣候特色不僅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還可以通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得市場空間。

2)文化特色

農業文化:桑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麵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農業文化類型。

耕作制度:稻魚共作生態文化、循環農業文化、旱作文化等。

景觀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手工藝等。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融合化

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有利於培育農村新業態,有利於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應,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抓手。

1)延伸產業鏈:通過向前延伸、向後延伸或者增加中間環節等方式延長產業鏈,形成包含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甚至休閒旅遊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

2)提升產業鏈:提升產業鏈是指在不延長產業鏈的情況下提升現有產業鏈的整體質量,使得現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進行轉變,從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該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孵化新業態。

3)整合產業鏈:整合產業鏈就是以市場競爭力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加減法則對原有產業鏈進行重新整合,重塑產業鏈,衍生新產業。

4)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融合會使參與主體複雜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協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實現“1+1>2”的局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現代化

鄉村產業現代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是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鄉村產業的興旺必須以產業現代化為載體。

1)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能夠促進技術對土地、勞動力、生產工具等資源的替代,實現綠色發展;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夠促進鄉村產業高利用率、高製作效率、高品質地發展。推進鄉村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在於激活各個創新主體,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關鍵在於解決科研和市場之間的脫節,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2)深化農村改革: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盤活資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場主體,其核心問題是合理處理好農戶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深化農村改革關鍵就是要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鄉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

3)強化金融支撐: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資金供給不足以及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不僅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強化農村金融支撐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鼓勵地方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

二是豐富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體,引導工商資本下鄉;

三是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抵押擔保制度,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增加鄉村產業的信用貸款。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品牌化

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載體,能夠提高商品的市場辨識度,增加市場競爭力,加強鄉村產業的品牌建設是順應社會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

1)選準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鄉村特色產業品牌的市場服務及價值的最集中的體現,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優化包裝設計、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大宗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品牌化。

2)建設品牌體系:注重公共品牌塑造,產業品牌培育,產品品牌的創新。通過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作用,服務與推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市場的形成,建立公共品牌與產業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體系。

3)創新品牌傳播:拓寬營銷渠道,打造個性化營銷平臺,提升用戶傳播價值,通過現代移動信息平臺,實現服務與傳播一體化。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監管,使品牌成為產業開發,市場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對鄉村產業的再認識

鄉村產業是植根於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為目的的產業體系,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地域特色鮮明、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

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農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產品主要涉及第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第二產業主導融合產品、泛旅遊產業主導融合產品、商貿物流產業主導融合產品、科技產業主導融合產品五大類。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業+”、“文化+”、“旅遊+”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餘個,認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村是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由原來單純的休閒旅遊,逐步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更加註重開發“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農業農村資源,發掘資源潛在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產業的新亮點。通過拓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的功能,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瞭解鄉村民俗;通過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居民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戶經營主體已受到嚴峻挑戰,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性意義。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載體不斷增多,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1096個。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問題瓶頸

產業特色不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產業也在遍地開花,但是,在鄉村產業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鋪天蓋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旅遊潮”“農家樂”“採摘莊園”“垂釣莊園”“開心農場”等一大批體驗式農家旅遊點和大批“葡萄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等大規模的帶有農業觀光性質的項目,最終導致我國大片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複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產業融合度不高:在我國鄉村產業中,產業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以供應原料、提供初級農產品為主,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並未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多依靠當地生態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觀光等產業,其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鄉村產業來講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鄉村產業技術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科技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

品牌效應不強: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我國鄉村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諸侯割據、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多數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產業要素活力不足:鄉村產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未實現全覆蓋。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閒、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我國鄉村產業的未來趨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特色化

特色產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的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要兼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兩個要素。

1)地域特色

環境特色:綠水青山可以通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一些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汙染較輕或無汙染,具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環境條件。

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豐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就是以特殊物種資源為條件的。

氣候特色:特殊的氣候特色不僅造就了特色物種,也形成特色產業類型,氣候特色不僅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還可以通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得市場空間。

2)文化特色

農業文化:桑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麵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農業文化類型。

耕作制度:稻魚共作生態文化、循環農業文化、旱作文化等。

景觀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手工藝等。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融合化

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有利於培育農村新業態,有利於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應,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抓手。

1)延伸產業鏈:通過向前延伸、向後延伸或者增加中間環節等方式延長產業鏈,形成包含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甚至休閒旅遊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

2)提升產業鏈:提升產業鏈是指在不延長產業鏈的情況下提升現有產業鏈的整體質量,使得現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進行轉變,從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該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孵化新業態。

3)整合產業鏈:整合產業鏈就是以市場競爭力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加減法則對原有產業鏈進行重新整合,重塑產業鏈,衍生新產業。

4)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融合會使參與主體複雜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協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實現“1+1>2”的局面。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現代化

鄉村產業現代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是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鄉村產業的興旺必須以產業現代化為載體。

1)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鄉村產業現代化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能夠促進技術對土地、勞動力、生產工具等資源的替代,實現綠色發展;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夠促進鄉村產業高利用率、高製作效率、高品質地發展。推進鄉村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在於激活各個創新主體,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關鍵在於解決科研和市場之間的脫節,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2)深化農村改革: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盤活資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場主體,其核心問題是合理處理好農戶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深化農村改革關鍵就是要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鄉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

3)強化金融支撐: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資金供給不足以及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不僅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強化農村金融支撐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鼓勵地方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

二是豐富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體,引導工商資本下鄉;

三是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抵押擔保制度,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增加鄉村產業的信用貸款。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未來鄉村產業更趨品牌化

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載體,能夠提高商品的市場辨識度,增加市場競爭力,加強鄉村產業的品牌建設是順應社會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

1)選準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鄉村特色產業品牌的市場服務及價值的最集中的體現,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優化包裝設計、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大宗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品牌化。

2)建設品牌體系:注重公共品牌塑造,產業品牌培育,產品品牌的創新。通過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作用,服務與推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市場的形成,建立公共品牌與產業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體系。

3)創新品牌傳播:拓寬營銷渠道,打造個性化營銷平臺,提升用戶傳播價值,通過現代移動信息平臺,實現服務與傳播一體化。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監管,使品牌成為產業開發,市場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