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燦若繁星的風雲人物中,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應該是公認的榜上有名。他生於1882年10月30日,逝於1959年8月16日。在二戰風雷激盪、猛將輩出的太平洋戰場上,哈爾西猶如一道流星劃過歷史的星空,短暫卻十分閃亮,簡單而又有豐富的內涵。他深受部下愛戴,是當時美軍人氣最高的將領之一。因勇猛而獲“蠻牛”綽號,又因為人隨和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他是美國曆史上傑出的海軍將領、國家英雄。而今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深受其影響的各國軍隊和統帥軍隊的將領依然存在。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蠻牛”身上,究竟有哪些品質,能讓他建此蓋世奇功、名垂青史?或者說,“蠻牛”之牛,牛在哪?使得美國及世界軍人對其爭相探究和借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蠻牛”的風采吧。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蠻牛”之牛首在執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對待理想的態度和行動卻大有不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面對困難和挫折,有的人望洋興嘆、止步不前,或者退而求其次,於是理想變成了空想;有的人不屈不撓、奮進不止、堅忍不拔,最終走向成功的巔峰。“蠻牛哈爾西”就屬於後者。哈爾西的父親是一名海軍學院的教員,這使他從小就對海軍有了深厚的感情,立志走當年父親走過的路。從海軍學院入學然後當海軍,成為少年哈爾西夢寐以求的理想。在15歲時,他開始考慮申請海軍學院推薦名額,因沒有議員階層和海軍高層推薦,他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推薦名額,但他決心絕不放棄,因無他法,就提起筆給時任總統麥金利寫了封情真意切的自薦信,儘管這封信並沒有得到總統的回信,但他小小年紀就有此勇氣,已足見其執著和堅定的決心了。在隨後近兩年的歲月裡,哈爾西又為爭取推薦名額做了各種努力,結果都失敗了。但他還是不氣餒,不放棄,他決心另闢蹊徑,和家人一起決定曲線救國,先去當一名軍醫,於是1899年他進了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儘管十分刻苦努力,但他從來也沒有忘記當初的理想。幾個月後,國會通過了一項授權法案,海軍學院的總統推薦名額增加了5個。在他母親和新澤西的大律師埃德加·葛瑞特的努力下,他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總統麥金利的推薦名額。1900年7月7日,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終於在美國海軍學院莊嚴宣誓入學入伍,成為一名海軍軍校學員。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哈爾西(前排中間)因為人隨和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蠻牛”之牛在牛勁

“蠻牛”之牛還在於他有一股牛勁,認準的事情一條道跑到黑,撞了南牆不回頭。這點在哈爾西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人能及。他對新技術新裝備始終保持著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1927年春,海軍學院組建了自己的首支常備航空隊,這支航空部隊就駐紮在哈爾西當艦長的雷納號上,歸他領導。這時已經45歲的他不肯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就跟著作戰指揮德威特·C·拉姆斯一起學習飛行,他沉湎於飛行中並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但是由於視力檢查沒過關,最終還是與職業飛行員失之交臂,不得不回到驅逐艦任職。但這段經歷和熱情為他贏得了機會。1934年他因這段飛行經歷被邀請出任薩拉託加號航母指揮官,而要出任這個職務,他還必須先參加航空觀察員課程。這時他已經是一位當了祖父、年過半百的人了。而同他競爭的則是一批擁有精力充沛和犀利視力、年齡只有22歲的年輕人。但“蠻牛”來了牛勁,決心要同這些年輕人一比高低。他把自己的培訓任務從觀察員學生調整為飛行員學生,並不要求任何特殊照顧,一名教練主動提出在每次飛行前幫他檢查降落傘都被他堅決拒絕,他要像所有人一樣自己檢查。他訓練十分刻苦而且要克服視力上的天生缺陷,為了能夠在最後期限內完成課程,他的日常訓練是1天上演3臺戲:先是飛戰鬥機,然後是海上巡邏編隊飛行,最後再回來飛戰鬥機。在28天的時間裡,他的飛行超過了80小時,他的體重從最高時的230磅,降到155磅。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飛行員,並獲得了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艦長的職位。顯然這一關鍵的職位為他在二戰乃至整個人生中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獲得這一職位的,不是別的,正是他的這種“蠻勁”、這種不服輸的精神、這種對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渴望。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哈爾西兩次榮登《時代週刊》封面人物

“蠻牛”之牛在神奇

“蠻牛”之牛除了他本身具有的特質外,好像上蒼對他也特別青睞。遇到他似乎子彈都長了眼睛,只能與他擦肩而過。1941年11月28日,哈爾西率以企業號航母為主的第8特混艦隊為威克島運送海軍陸戰隊飛機。計劃在12月7日前返回珍珠港,但因為突遇狂風,延誤了1天,哈爾西和企業號就此逃過一劫。珍珠港遭偷襲後,哈爾西奉命劫擊日本攻擊艦隊,但因情報失誤使哈爾西的艦隊向珍珠港以西追擊,這無疑又挽救了哈爾西和企業號。因這時若與珍珠港以北的日本攻擊艦隊相遇,以當時的實力來說哈爾西必死無疑。但是死神就是不喜歡哈爾西,另一件事同樣說明了這一結論。當時哈爾西和莫里艦長在艦橋上緊盯著沒有一點夜間降落航空母艦經驗的魚雷轟炸機不得不實施夜間降落時,一架蹂躪者轟炸機降落時固定魚雷的金屬帶突然斷裂,脫落的魚雷像一條死魚一樣在飛行甲板上猛烈摩擦前行,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魚雷引導頭上的引爆器碰到了甲板的上層建築,那麼爆炸肯定會把建築物變成碎片,哈爾西和大批人員恐怕就難以倖免,但脫落的魚雷就好像長了眼睛一樣,筆直地朝著艦首航行,到達阻攔索時被甲板人員迅速擋下並拆掉了引爆器;更為神奇的一次是在哈爾西從教練機轉為飛現役飛機降落的時候,他的飛機輪子碰到了一個什麼東西,接著機尾翹了起來再次進入空中,然後飛機就翻轉了180度來了個底朝天,救護車飛機救援車鳴著警笛呼嘯著搶了過去,到了後發現他皮毛未損,還一個勁地說對剛才發生的事納悶。教練讓他做深呼吸放鬆放鬆,但他拒絕那樣做,而是要了另一架飛機,再次起飛完成了幾個更為複雜的動作,漂漂亮亮地落到了地上。真是有驚無險,平中生奇!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指揮太平洋艦隊所轄的全部航空母艦

“蠻牛”之牛在牛氣

“蠻牛”哈爾西牛氣沖天,不論什麼場合,都會語驚四座。既體現了他敢戰、敢為、敢當的一貫作風,也充分展示了他作為前線指揮官的自信、膽識、氣魄和堅定決心。武者尚勇,文者喜墨。“兩強相遇勇者勝”,戰場上指揮員的意志對戰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1942年1月8日在艦隊司令部晨會上,在討論派航空母艦突襲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作戰方案時,有一些軍官提出反對意見,哈爾西聽後火冒三丈,禁不住站起來大聲呵斥這是失敗主義的觀點,他強調指出這個方案是存在風險,但如果一點風險也不敢擔當的話,那麼就永遠也無法制止這場戰爭。他不僅表示支持這個作戰方案,而且主動請纓帶隊出擊。1943年1月2日,哈爾西受邀訪問新西蘭時,面對記者關於日本下一步的行動會是怎樣的提問,他堅定地回答:“日本下一步將後撤。我們已經開始採取行動迫使他們後撤。他們不可能阻止他們後退的趨勢。”當記者再次問他對是否堅持之前曾引起世界譁然的預言——盟軍將在1943年取得完全勝利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沒錯。”“我們還剩下363天的時間以完全實現我的預言,而且我們正在這樣做。”在記者問他對目前對日作戰的進展情況是否滿意時,他的回答更加乾脆:“在我們首次對他們發起進攻時,我就相信我們1個戰士頂他們3個,我現在可以把這一數字增加到20個。他們不是超人,儘管他們努力讓我們相信他們是。”這就是“蠻牛”哈爾西,以“牛氣”亮“底氣”,他的話總能讓朋友感到鼓舞,讓部屬的受到激勵,而讓敵人聞之喪膽。看似口無遮攔,實則用心之極。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哈爾西(中)英勇善戰,集合了足智多謀又行動大膽的優點

“蠻牛”之牛在魅力

“蠻牛”之牛更在於他有著別人沒有的魅力。他對朋友和部屬忠誠、坦蕩、耿直、開朗,說話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從不遮遮掩掩,因而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在學院畢業時被稱為“所有人的朋友”,到部隊後贏得“水兵的上將”之稱,深受官兵愛戴。這從他的同事和部屬對他的評價中最能看出這一點。如他在離開貝納姆號去驅逐艦擔任指揮官後,他的副手朱利安·惠勒海軍上尉多年後這樣評價他:“他擁有非同常人的人格魅力,全身散發出一種天生的讓人著迷的特質。看上去他好像從來不討厭任何人……很少有他在場超過5分鐘還沒有人大笑的。……他離開貝納姆號時的場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他在這艘艦當艦長只短短几個月,但是當他離開的時候船上所有人均來到甲板上為他送行,其中一些人還是雙眼飽噙著淚水,這說明了一切。”1938年哈爾西被任命為航空母艦第2分隊司令官後,他經常組織研討會和作戰推演,當時的初級上尉,後來的海軍作戰部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勒回憶說:哈爾西“有本事讓所有人都參與到討論中來”,不管是誰的意見,他都非常衷心地歡迎,而且總能敏銳地察覺出意見中的可取之處。“所有人,”他強調,“都對哈爾西將軍著迷。”1942年時任護航驅逐艦蘭斯當號艦長斯梅德伯格中校評價哈爾西,“他有一種能力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他團隊中的一分子,而且他總是隨時都能準確地知道我們在幹什麼。他會……一次又一次地來到船上……主動向你問好,讓你感到你認識他,他也認識你。他擁有一種非凡的才智。”

“蠻牛”之牛——二戰風雲人物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

1945年日本投降標誌著二戰結束,尼米茲正在簽署相關文件,背後從左往右依次是麥克阿瑟、哈爾西和

“蠻牛”之牛在英勇善戰

“蠻牛”之牛在英勇善戰。戰鬥是軍人的符號,思戰、敢戰、善戰是軍人的天職,這在哈爾西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小時候渴望成為海軍,在他經過九曲八折成為海軍軍官後,他渴望戰鬥。1917年4月,因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美國正式宣戰。這時正在海軍學院擔任軍體教官的哈爾西開始變得不安和焦躁起來,擔心錯過戰爭的機會。他四處活動,到處託關係,終於在當年11月獲得批准,同意他離開戰爭學院前往昆士敦擔任美國商船護航驅逐艦編隊的指揮官。他十分興奮,在作戰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軍事才幹,受到上級賞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哈爾西出任美國駐德國大使館海軍武官。1924年後,先後擔任驅逐艦艦長、戰列艦副艦長、海軍學院雷娜號練習艦艦長;1935年,奉命在飛行學校受訓之後出任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艦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已升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指揮太平洋艦隊所轄的全部航空母艦。整個戰鬥中他指揮果斷,屢建奇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果,為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縱觀哈爾西的一生,不難看出:“蠻牛”不蠻。他忠於海軍、果敢善戰、勇於擔當,正直無私,粗中有細。尼米茲海軍上將曾親自撰文說:他很專業,很稱職,軍事上很具攻擊性,同時又很細心不盲動。他罕有地集合了足智多謀又行動大膽的優點,在作戰謀劃中哪怕是貓叫那樣的風險也能夠覺察出來,而且一旦得手就會乘勝追擊取得更大的戰果。他擁有超凡的領導藝術,這為他贏得了部隊廣大官兵的擁戴。他惟一的敵人就是日本人。尼米茲將軍的這段文字,既是對哈爾西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哈爾西一生的真實寫照。1959年8月16日,哈爾西一個人呆在自己的房間內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了。他的一生轟轟烈烈,但他的死卻是這樣安靜……,英雄如此落幕,不能不說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軍事文摘》雜誌。作者:趙國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