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突擊炮是二戰中德軍獨有的一種武器,與其同時德軍中還存在著自行反坦克炮和驅逐戰車,這篇文章將通過簡單梳理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脈絡幫助大家認識這種獨特的車輛。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早期的B型突擊炮

突擊炮的概念是由著名的曼施坦因於1935年提出的。他向陸軍總司令進言建造一種比坦克廉價的裝甲化機動炮兵以支援步兵師的作戰,這種武器應能以直射方式壓制敵方機槍和火炮陣地,也可在師炮兵統一指揮下進行間接火力支援。這種武器可擔任除進攻之外的一切任務,但在戰術上並不歸屬於裝甲部隊,而是與步兵師一起作戰,其乘員應作為普通炮兵受訓。

曼施坦因的建議實際上涉及對坦克運用的理解。當時的諸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坦克集中使用後進行機動作戰的潛力,然而另一方面坦克本身就是一戰中因為步兵的需求而發明出來的,步兵部隊在客觀上需要坦克的支援。為解決這個問題,法國將坦克直接平鋪給步兵部隊,代價是削弱了裝甲部隊且失去了機動戰能力;英國則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由於裝甲部隊天生有將所有坦克納入自己控制的趨勢,這種做法效果也不好,並且因為人為割裂坦克性能指標造成性能缺陷。

曼施坦因提出的實際上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方案。突擊炮不是坦克,但它具備和坦克一樣的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同時具有不亞於坦克的火力,可為步兵提供可靠的火力支援。突擊炮歸屬於炮兵,一方面可以避開裝甲部隊對坦克的無厭需求,另一方面炮兵對在步兵編成中執行支援任務具備充足經驗且不會有牴觸情緒。此方案的另一個優勢是突擊炮比同級坦克廉價,可以避免在軍費分配上過於刺激坦克的支持者們。

曼施坦因的方案提出後反對最激烈的就是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批裝甲部隊指揮官,這些人認為坦克能夠完成所有突擊炮可以完成的任務,而突擊炮卻不能像坦克一樣進攻,但最終還是沒能阻礙方案的通過。其實後來的事實證明坦克黨也是突擊炮的受益人,有了突擊炮以後步兵指揮官就不必強行分拆坦克部隊作支援火力,裝甲指揮官們才得以集中坦克搞閃電戰。

突擊炮的基本外形和結構在最初設計時就被確定,並且一直保持到最後都沒有大的變動。該車採用無炮塔結構,在三號坦克底盤上安裝了固定式戰鬥室,火力採用StuK.37型24倍徑75毫米火炮,與當時最強力的四號坦克火力相當,具有左右各12度的方向射界。除炮手使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外,還給車長配備了剪刀式炮隊鏡,這使得突擊炮在直瞄射擊時比坦克具有更高的精度。配套使用的Sd.kfz.253型裝甲觀測車和Sd.kfz.252裝甲彈藥補給車與突擊炮同步開發,以保證突擊炮可以在前線觀測員指揮下間瞄射擊。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現代修復的D型突擊炮

1937年德軍在炮兵教導團中成立了最初的試驗性突擊炮連,裝備木質或軟鋼上層結構、木質火炮的樣車進行訓練。當時所用的名稱是重型反坦克炮,其後又被稱為裝甲自行式7.5釐米加農炮,至40年3月28日方統一變更制式稱呼為突擊炮,全稱為“裝甲自行式7.5釐米加農突擊炮(Sd.kfz.142)”。

1940年法國戰役中,突擊炮部隊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共有4個突擊炮連先後投入戰鬥。其後突擊炮的數量開始高速增長,至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德軍中已裝備了11個突擊炮營和9個突擊炮連。除兩個連外,其餘部隊均投入巴巴羅薩行動。

德軍在東線遭遇了大量的蘇聯坦克,在當時的制式裝備中突擊炮是性能最好的反坦克車輛。其火力與德軍最好的坦克齊平;突擊炮的底盤均為專門製造,因此正面裝甲厚達50毫米,優於大多數坦克;高度只有2.1米,正面投影小於坦克。當時蘇軍裝備的數以萬計的老式輕型坦克幾乎無法在正面交戰中戰勝突擊炮,就算新式的T-34和KV擊敗突擊炮的難度也高於擊敗德國坦克。因此突擊炮也越來越多地被投入應急反坦克作戰,主要任務開始由炮兵支援向反坦克偏移。

1942年時在希特勒本人要求下,對突擊炮的裝甲和火力進行了強化。突擊炮F型正面裝甲加厚到80毫米,此後的型號均保持這個水平。火炮改為43倍徑或48倍徑StuK.40型長管75毫米火炮,加強穿甲能力。從這個型號起,其後的各型突擊炮又被稱為40型突擊炮,武器序列號也變更為Sd.kfz.142/1。也是從這個型號起,突擊炮不再定位於支援步兵的機動裝甲炮兵,而成為了專門的反坦克武器。其後除獨立的突擊炮部隊外,德軍地面部隊各師反坦克殲擊營中開始編入突擊炮連。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裝備48倍徑炮的F8型突擊炮

隨著突擊炮的任務改變,還需要一種車型為突擊炮作戰提供支援並壓制非裝甲目標,因此又產生了突擊炮的衍生型號突擊榴彈炮。這種武器在突擊炮底盤上安裝了StuH.42型28倍徑105毫米榴彈炮,於43年2月量產。該炮被稱為42型突擊榴彈炮,武器序列號為Sd.kfz.142/2。這種車在突擊炮連中與傳統突擊炮按一定比例混合編制,從未獨立成軍,因此它只是一種支援突擊炮作戰的武器,而不是突擊炮原有支援步兵功能的替代品。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存世的42型突擊榴彈炮

突擊炮既然已從機動支援火炮變身為機動反坦克炮,德國步兵部隊遂失去了最為有效的近距火力支援車輛,而這種支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軍只能將替換下來的多餘短管75毫米炮安裝在半履帶車和8輪偵查車上,如Sd.kfz.250/8、Sd.kfz.251/9、Sd.kfz.233、Sd.kfz.234/4等。這些車輛的防禦性能完全無法和突擊炮相比,生存能力和支援效果都要打折扣,德軍在二戰中後期步兵部隊戰鬥力下降與此不無關係。

此時德國裝甲部隊也終於無法抑制自己的貪念,向突擊炮伸出了黑手。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一批德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覆滅。當時三號坦克停產,四號坦克產能不足,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遂於43年5月下令用突擊炮代替坦克重建各損失的裝甲營,在一些部隊中四號坦克和突擊炮達到1:1的比例。即便如此,由於前述裝甲兵指揮官有把一切裝甲車輛納入自己管理的劣根性,古德里安等人還是難以容忍分享一種“炮兵車輛”,於是又組織開發了四號驅逐戰車(或稱坦克殲擊車),實際上這種車型在技術和性能上和突擊炮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四號驅逐戰車

由於對突擊炮的作戰能力評價很高(看過一種說法稱,突擊炮相當於坦克80%的戰鬥力,在防禦作戰中甚至超過90%),在這個時期德軍也試驗了純由突擊炮組成的裝甲營(注意不是突擊炮營,裝甲營意味著隸屬於裝甲兵麾下,是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的主力編制),結果證明完全不適合進攻作戰。主要問題是進攻過程中為瞄準不同方向出現的目標,突擊炮不得不頻繁轉動車體,一方面延緩了進攻速度,另一方面危險地暴露了側面裝甲。

到1944年末,隨著德軍資源日益匱乏,不得不再一次在裝甲師中大量編制突擊炮,甚至出現了完全由突擊炮和四號驅逐戰車編成的裝甲營。但是此刻的德軍已經無法顧及這類無炮塔車輛是否適合進攻作戰了。

1943年末,突擊炮的主要生產廠家阿爾凱特遭到猛烈空襲以致生產中斷,德軍遂不得不使用現成的四號坦克底盤安裝G型突擊炮上車體組裝新的突擊炮。這個型號於44年1月開始交付,武器序列號為Sd.kfz.167。為區分兩種不同的型號,將原有的突擊炮稱為三號突擊炮,新式的突擊炮稱為四號突擊炮,也就是說三號突擊炮這個稱呼是和四號突擊炮同時出現的。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存世的四號突擊炮

四號突擊炮的性能和三號突擊炮基本相似,在編制上也沒有區別,但四號突擊炮可以和四號坦克、四號驅逐戰車通用零件,後勤性上要好一些。

到這裡也就回答了一位網友提出的問題,突擊炮的始祖就是突擊炮本身,在它之前並沒有思路相似的步兵支援型全裝甲車輛。從各類回憶錄中可以看到德軍基層往往會把封閉式的無炮塔裝甲戰鬥車輛統稱為突擊炮,如菲迪南、獵豹、獵虎這類車輛,但官方稱為突擊炮的就只有三號和四號突擊炮。至於開敞式戰鬥室的自行反坦克炮,無論官方還是德軍基層士兵都不會將其稱為突擊炮。

二戰結束後,由於念念不忘突擊炮在戰爭中的效能,西德還曾於上世紀60年代研製並裝備了一種名為美洲豹(Kanonenjagdpanzer)的無炮塔坦克殲擊車。但這種車輛只能說是借鑑了突擊炮的結構,但並非以支援步兵為主要任務,西德也並不將其稱為突擊炮。近幾年我國研發了多種安裝大口徑直瞄火炮的輪式戰鬥車,也被一些媒體稱為突擊炮,實際上與二戰中的突擊炮定義完全無關。如果硬要比較一下的話可能裝備82毫米迫榴炮的型號更接近於二戰時期突擊炮的概念。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西德美洲豹坦克殲擊車


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種說法:某個德軍將領稱“與其給我一個裝甲師,不如給我一個突擊炮營”。我查了不少資料,都只稱某德軍將領或某德軍高級軍官,姓名、軍銜、職務一律付之闕如。我心裡面倒是有點懷疑這個德軍將領是不是類似於網文中那些經常發表古怪言論的“老兵”,姑且當他是真的吧,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首先突擊炮在二戰中是一種很成功的武器,據一些統計資料顯示被突擊炮擊毀的坦克數量超過德軍任何一種坦克。這一點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到戰爭後期,德國各步兵師、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師的反坦克部隊中普遍編有突擊炮連甚至突擊炮營。也就是說敵方坦克在作戰中最容易遭遇的就是突擊炮,而德軍坦克集中裝備在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裡,與坦克交戰機會反而不如突擊炮多。

那麼可不可以認為一個突擊炮營就等於或者大於一個裝甲師的戰鬥力呢?我們看看另一種說法,虎式坦克裝備部隊後,希特勒曾說過:一個重裝甲營頂得上一個裝甲師。如果代換一下,一個突擊炮營的戰鬥力等於或者大於一個虎式營,恐怕連突擊炮的鐵粉也不相信吧?

這種比較也許粗疏了點,我們換種比較方法。德軍中的突擊炮一直有兩套不同的編制體系,一種是由軍級或集團軍級單位直轄的獨立突擊炮單位,最初是突擊炮連,後來擴編為突擊炮營,戰爭末期改稱突擊炮旅。這種類型的獨立突擊炮營滿編是45輛,但大多數營不滿編,實際編制為22輛或31輛。另一種是戰爭末期各師坦克殲擊營下屬突擊炮連升級的突擊炮營,這種突擊炮營編制較小,為10輛或14輛。

假設取獨立突擊炮營的最大編制45輛,對應的裝甲師編制內有兩個坦克營,一個裝甲擲彈兵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反坦克營、一個裝甲偵察營和其他單位。扣除掉裝甲師反坦克營內編制的一個連突擊炮約10輛,則其餘步炮坦兵力相當於兩個突擊炮連。如該裝甲師由於損失慘重,其中一個坦克營被突擊炮和驅逐戰車填充,則該裝甲師實力反而膨脹為原有實力的近兩倍,這無論如何都是荒謬的。

失去的軍馬,二戰德軍突擊炮的使用和發展

全裝狀態下的三號G型突擊炮

讓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所謂將軍到底是何高官?正常情況下德軍步兵師長就應該是少將軍銜,這就是貨真價實的將軍。假如他需要增援,他的上司能給他什麼?軍一級或者集團軍一級可以給他調來突擊炮營,至於裝甲師恐怕集團軍都不一定能給得出來。就算裝甲師到了,他使喚得動裝甲師師長嗎?到時候誰指揮誰都是個問題。

這麼一想倒是清晰了,其實就是俗話說的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給個突擊炮營我隨便玩玩,那麼高大上的裝甲師還是您留著吧,伺候不起。

以上為作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