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迭戈,也是馬拉多納

《迭戈·馬拉多納》海報

傳奇球星迭戈·馬拉多納(Diego Maradona)不僅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也是最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運動員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在2008年完成的《馬拉多納》(Maradona by Kusturica)。在這部紀錄片中,庫斯圖裡卡以個人化的視角——或者說是“迷弟”視角,呈現阿根廷人在賽場內外的各種真性情,尤其是其感性的一面,令觀眾不由覺得與這位傳奇拉近了距離。

與《馬拉多納》不同的是,日前在戛納首映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多納》(Diego Maradona)則以相對客觀的視角聚焦其作為公眾人物在綠茵場內外的種種。兩部作品的觀影感受也是全然不同,前者是感動,後者是爆燃。加在一起,恰好是一個更完整的馬拉多納。

《迭戈·馬拉多納》的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Asif Kapadia)可以算是當今紀錄片界拍攝名人的第一人,作品包括以巴西傳奇車手埃爾頓·塞納為主人公的《永遠的車神》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英國女歌手艾米·懷恩豪斯為主人公的《艾米》,後者曾拿下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在這兩部中,卡帕爾迪沒有自行拍攝新的素材,而是通過大量現有的各種影像的剪輯,以近似劇情片的敘事手法組織材料,呈現出這兩位公眾人物的多面性。對比常見的以主人公的影像素材和親友訪談交疊而成的名人紀錄片,卡帕迪爾的作品兼具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劇情片的流暢感,因此極具觀賞性。

他是迭戈,也是馬拉多納

當地時間2019年5月19日,戛納,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非主競賽單元紀錄片《迭戈·馬拉多納》(Diego Maradona)舉行首映禮。視覺中國 圖

在《迭戈·馬拉多納》中,卡帕迪爾也是如法炮製。他採用的素材包括家庭錄像、新聞資料、私人錄音、足球賽事等等,馬拉多納更是提供了500小時過去從未公開的影像,再配以馬拉多納本人、他的妹妹、他的私人體能教練費爾納多、體育記者、死忠球迷等人的旁白。如此這般,在多角度呈現人物的同時,又保證了敘事的連貫性。

紀錄片以公路上風馳電掣的汽車配上節奏強勁的電子樂開場,再以閃回的形式,迅速交代馬拉多納年少成名,在1982年以當時創下紀錄的760萬美元,從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隊轉投西班牙豪門巴塞羅那,以及在巴塞羅那經歷了腳腕受傷、球場鬥毆等一系列不如意後,又以400萬美元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隊。開場即是1984年7月5日,他轉會這座“意大利最窮,也許是歐洲最窮”的城市的俱樂部,在50000名球迷宛如迎接救世主一般的歡呼聲中,首次踏上聖保羅球場。這部紀錄片所要講述的正是他在那不勒斯的七年裡,由球員變成神明,最後淪為罪人的經過。

他是迭戈,也是馬拉多納

《迭戈·馬拉多納》劇照

這或許是馬拉多納人生中最輝煌的七年,也或許是最混亂的七年。期間,他帶領原本處於意甲下游的那不勒斯隊,力壓尤文圖斯、AC米蘭等豪門,贏得兩座意甲冠軍、一座歐聯杯冠軍。與此同時,由他領銜的阿根廷隊拿到一座世界盃冠軍,一座世界盃亞軍。與此同時,私生活的各種負面新聞也令他成了備受爭議的人物。

導演卡帕迪爾在片中採用了運動題材電影中常見的起承轉合的故事結構。馬拉多納自述是因為沒有其他球隊肯籤他,不得已才加盟那不勒斯。初到貴地,這座陌生的城市也沒能帶給他多少好感:首次媒體發佈會,就有記者因為問到與俱樂部淵源頗深的黑手黨家族卡莫拉的問題被趕了出去,搞得一旁的他一臉懵逼;生活安排上,也不盡如人意,“我想要一棟房子,它們給了我一套公寓;我想要一輛法拉利,他們給了我一輛菲亞特”;賽場上,同樣是屢屢受挫,前三場比賽接連失利,加上客場比賽中領受的“回家洗洗乾淨吧”的侮辱(身處南方的那不勒斯人的膚色較黑,加上經濟狀況不佳,“就是意大利的非洲”),更讓他積蓄滿腔的不甘。好在馬拉多納很快就感受到了那不勒斯人對足球的狂熱——“我發現那不勒斯人既不為自己而活,也不為他們的孩子而活,他們只關心禮拜天的比賽球隊踢得怎麼樣”。他漸漸愛上了這座城市,在綠茵場上,願意為這支球隊拼命。

他是迭戈,也是馬拉多納

《迭戈·馬拉多納》劇照

當然,身體條件欠佳的馬拉多納在球場上,從來拼的不是命,而是腦子。他發現“意大利人踢球身體對抗更激烈,所以我的速度必須更快,並相應調整好出腳的時機”。度過適應期後,馬拉多納漸入佳境,第二個賽季就把球隊帶到聯賽第三;1987年,拿到俱樂部歷史上首座聯賽冠軍獎盃,實現那不勒斯人多年的夙願。每家每戶都把他照片貼在牆上,緊靠在聖像的邊上。雖然以上這些紀錄片中呈現的內容,都是人所共知,但卡帕迪爾高超的擷取素材能力,加上新聞播報、私人影像、經典賽事回顧(包括1986年世界盃上,他在阿根廷對陣英格蘭時,上演“上帝之手”)的交叉剪輯,足以帶動著觀眾的情緒由冰點漸漸升至燃點。

直到他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上,馬拉多納又一次踏上他最熟悉不過的聖保羅球場上。但這時,這座城市的母隊已經換成了意大利隊。到底該支持城市的英雄,還是國家隊,那不勒斯人不得不面對痛苦的抉擇,最終還是後者佔了上風。畢竟,對於足球來說,還有什麼比世界盃更可貴,而且還是千載難逢的家門口的世界盃。最終,馬拉多納率領阿根廷隊,將意大利淘汰出局。他在那不勒斯人心中的地位也開始有了變化。於是,當他第二年被爆吸食海洛因而遭禁賽15個月後,他徹底淪為了棄兒。

《迭戈·馬拉多納》始終採用球場內外的雙線敘事。場內,他激情四射,技藝超群;場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他坦言:“我不是聖人。”紀錄片沒有迴避他私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包括與卡莫拉家族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撒謊抵死不認私生子,還有導致他職業生涯急轉直下的毒品問題。

他是迭戈,也是馬拉多納

《迭戈·馬拉多納》劇照

然而,在分析球場內外他的不同人格的矛盾時,導演卡帕迪爾將答案引向初心不改的“迭戈”與揹負盛名的“馬拉多納”的對立。他的私人體能教練費爾南多道出,曾跟他說:“如果是迭戈的話,我願意跟著他到最後;如果是馬拉多納的話,那麼我們只能停在某個時間點上。”他回答:“如果我只能是迭戈,那我現在還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區裡。”有位體育記者的話更是一針見血:“在1986年對陣英格蘭隊的那場比賽中,他進了兩個球,一個用手,一個是長途奔襲連續過人後的精彩射門;這兩個球加起來,才是人們愛他的原因所在。”

而兩種人格的和解只可能是在綠茵場上。影片開頭和結尾,馬拉多納都有這麼一句獨白:“只要一踏上球場,你就能忘記一切,你的生活本身,你的那些麻煩。”雖然對人物紀錄片來說,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像是標準答案,對比卡帕迪爾的上部作品《艾米》,還是顯得有些簡單化與表面化。

整體而言,《迭戈·馬拉多納》還是絕對值得一看。如果你之前已對馬拉多納瞭如指掌,那麼這部紀錄片能讓你明白自己為什麼愛他,或者恨他;如果你對他不甚了了,那麼這部紀錄片一定也能讓你心潮澎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