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德國的馬克思雕塑,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編者按:

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丹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同期召開的,還有“吳為山雕塑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俄、法、德、意、日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吳為山寫意雕塑的文化精神及其國際視野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探討。

馬克思雕塑背後的故事

送往德國的馬克思雕塑,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坐在椅子上的馬克思右手搭扶手,左手放胸前,陷入沉思,身旁站立的恩格斯好似正傾聽他的內心的傾訴——兩座雕像,一站一坐的關係姿態,無言地講述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共同信仰和堅不可摧的友誼。

這是組雕《偉大的友誼——馬克思、恩格斯》給人們的感受。

送往德國的馬克思雕塑,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當然,在眾多雕像中,最為奪目的還屬那座足有5.5米高的馬克思雕像。圍繞這座雕像,兩年來已經有過很多報道。在這次研討會上,親自見證了吳為山將其贈給德國特里爾市整個過程的德國建築史家安德里亞斯·路德維希也來到會場,並激動地為大家講述了馬克思雕塑在特里爾市安放的全過程。

2016年,安德里亞斯·路德維希曾全程陪同吳為山在特里爾尋找創作靈感以及雕塑完成後的安放地點。“雕塑完成之後,我們先是在馬克思出生的小房子外面找到了一塊小空地,但吳為山不是很滿意,他認為那麼小的空間不適合放如此大的雕像。我們踏勘了很多地點,最後找到了有著2000年曆史的具有羅馬特色的西蒙教堂廣場,形成了共識,這個地方的一側是馬克思出生地,一側是馬克思成長的地方……”為什麼這座雕塑最後確定為5.5米(含底座)?安德里亞斯·路德維希向與會者揭露了這個小祕密,這是他們討論的結果,因為5月5日正好是馬克思的生日!

從創作到安放的過程是較長的,在這一過程中,安德里亞斯·路德維希還曾專程來到北京。他是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這座創作中的雕塑的感受的,“吳為山當時正好在一個腳手架上,我也隨即爬了上去,從不同角度觀看初步搭建完成的馬克思雕像。對我來說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這是一座富有表現力的作品,從眼睛、鼻子、嘴巴、鬍鬚到相關的黏土材料,所有這些都讓人得到全新的體驗。”安德里亞斯·路德維希說,還值得一提的事是,對於這座雕塑,吳為山處處精心考慮,比如雕像的底座被設計成多邊形,代表著馬克思一生待過不同的城市———特里爾、巴黎、倫敦等。

寫意中彰顯中華精神

送往德國的馬克思雕塑,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不管是對僅能從古書中想象的古人樣貌,還是對可親可感可體驗的今人形象,吳為山的雕塑都追求著兩個字:“寫意”。

“寫意雕塑”,是吳為山的文化特色和藝術旨趣。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指出,吳為山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大膽地提出“寫意雕塑”的概念,並創建了現代寫意雕塑理論與實踐,這源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現代藝術的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正是以“詩風浩蕩”的寫意精神,引起了時代的共鳴和國際社會的關注。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王一川看來,吳為山的雕塑風格獨特鮮明,具有“以意徵實”和“以實出意”的內涵。以意徵實,就是針對沒有見過的人物對象,在創作時抓住其思想精髓,找到對應的特徵;以實出意,是針對見過的人或留下照片等痕跡的人物形象,既要寫實也要出意,用詩畫意象抓住其內在特徵,進而給人以濃郁的藝術回味。“他的寫意雕塑,是在以雕塑的形式無聲地書寫、謳歌這個時代中國人充滿自信和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王一川指出。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透過吳為山的寫意雕塑看到的是一份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主要表現在中華民族政治精英系列雕塑、中華民族人文精英系列雕塑和反思歷史警示當下的大型主題性創作這三個形象系列中。”

融匯中西文化 加強文明互鑑

送往德國的馬克思雕塑,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吳為山給著名雕塑家、俄羅斯美術家協會主席安德烈·科瓦爾丘克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套組雕《靈魂之門》,就是以不同時空的文化代表人物中國著名詩人杜甫與烏克蘭著名詩人舍甫琴科對話的形式進行了再現。

這套組雕呈現為兩本書的形式,坐落在烏克蘭。通過這套組雕,安德烈·科瓦爾丘克認為吳為山“把中華文化精神和歐洲現代美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傳統的、民族的和現代的雕塑語言成功地融會貫通,我想這也就是他創作中最核心的特點。把藝術創作跟現實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把當代和傳統融合在一起,有了這樣一種融會貫通,他才能‘書寫’得酣暢淋漓,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出色與出彩之處”。

在寬廣的國家博物館展覽大廳裡,有一座鮮明的、面帶微笑,謙遜可掬的人物雕像,這是吳為山為其民盟前輩———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學者費孝通先生創作的全身像。吳為山顯然非常喜愛這尊雕像,將之擺放在展覽大廳左側的顯要之處。“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看上去說的是美的創造,其後面是提倡文化交融、文明互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說。“費孝通先生曾為我題‘由像及神’,此中所謂神,已凌逾像外,而達自然、社會、科學、人文之本真。”吳為山這樣闡釋雕塑,他說他信奉“那些歷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滄海橫流、浴火重生中,終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而作為一名造像者——雕塑家,他表示,他追求的就是“為時代造像,以丹心鑄魂”。


記者:王小寧 張麗

編輯:劉聰

審核:周佳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