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近些年來,華語電影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不如人意,儘管發行的電影越來越多,但票房普遍低迷。本文詳細分析這些起伏背後的原因,探討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來源:影視產業觀察

好萊塢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電影產業,佔據了全球超過一半的市場,各個國家的本土電影往往在本土市場都難以抵抗好萊塢的壓倒性優勢,自然更難參與好萊塢的本土市場——北美市場的競爭。據Boxofficemojo網站統計,1980年以來在北美上映的2299部(截止2018年10月1日)外語電影中,票房超過1千萬的只有32部,票房低於100萬美元的外語片則超過80%。外語電影在北美的票房份額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但與其他外語片相比,華語電影在1990年代到新世紀初在美國市場的表現則堪稱逆勢上升。《臥虎藏龍》《英雄》等電影曾創造數千萬美元的高票房。但近些年來,華語電影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又變得不如人意,儘管發行的電影越來越多,但票房普遍低迷。本文將詳細分析這些起伏背後的原因,探討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在北美電影市場,外國電影的市場份額長期受到好萊塢電影的擠壓,且呈現出不斷下降的態勢,從1960年代的10%到1986年的7%、降至1990年代末的3%,再到如今的1%。這一方面是因為好萊塢有著全球最強大的本土電影工業,作品品質總體上高過其他國家的電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美電影觀眾不喜歡觀看字幕的欣賞習慣,使得外國電影難以實現市場突破。一般能在北美電影市場取得超過1000萬美元票房的外國電影即屬成功,票房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外國電影也可算達到了及格線。

參照外國電影在北美市場的整體境遇,來觀察華語電影的市場表現,可以發現與其他國家的電影相比,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的表現尚屬不錯。據Boxofficemojo網站公佈的1980年以來外語片在美的票房排行榜,前20位中有5部華語電影,包括第1位《臥虎藏龍》、第3位《英雄》、第7位《霍元甲》、第12位《功夫》和第14位《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如下表所示,迄今為止共有35部華語電影在北美取得了超過100萬美元的票房。

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這35部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武俠、功夫電影,在中國香港電影的長期影響下,對北美觀眾而言,來自中國的武俠功夫片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因此在北美票房最成功的6部華語電影均屬此列。第二類是張藝謀、李安、陳凱歌、王家衛、張楊、吳天明等導演的藝術成就較高的作品,其中張藝謀、李安和陳凱歌可謂是三位在北美最有票房號召力的中國導演,他們分別有9部、4部和4部電影在美國票房超過100萬美元。這是因為他們都有強烈的藝術風格,曾獲得重要的國際電影節獎項,在北美藝術電影觀眾群中累積了人氣。第三類則是近年來在中國本土市場取得票房成功的熱門影片,如《美人魚》《戰狼2》《葉問3》等,大多通過華獅和Well Go USA這兩家公司在北美髮行。

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從發行商來看,專注於獨立電影及藝術電影發行的美國本土發行商,如索尼經典、米拉麥克斯、隸屬於環球影業集團的Rogue影業、高德溫等公司發行的華語電影更易取得成功。相較於華獅和Well GO USA,它們的發行網絡更廣泛,推廣能力也更強。在發行華語電影時,這些公司一般會採用“平臺發行”(platform release)的策略,即循序漸進地分階段逐步擴大放映規模。例如索尼經典在發行《臥虎藏龍》時,第一週首先在洛杉磯、紐約等大城市的16家影院上映,第二週擴大到31家。因為這些城市有華人聚居區,也是影迷較多的城市,還有《紐約時報》和《時代》週刊等很多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刊物,有助於培養影片的口碑。而此後隨著《臥虎藏龍》在各類電影節上獲獎的助推,放映規模每週逐漸擴大,到第16周時,隨著《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等四項大獎,上映規模也達到2017家影院的高峰,之後上映規模再逐步縮減。最終,通過31周的上映,影片取得了1.28億美元的票房。而在北美市場取得較高票房成績的華語電影,如《英雄》《霍元甲》《功夫》等幾乎都會採用“平臺發行”的模式,因為其比較靈活,有利於發行方控制營銷宣傳成本,可及時根據市場反饋調整,但也對發行方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其次,美國本土的主流發行商憑藉其對美國本土市場和社會市場的瞭解,也善於從華語電影中挖掘能吸引美國觀眾的元素,例如製作預告片時,基於美國觀眾不喜歡看電影字幕的特點,華語電影預告片往往不會使用電影中的對話片段,而用英文旁白簡單說明背景和劇情,再配以從電影中摘取的具有“奇觀”性的畫面。在電影海報上則通常會引用著名的美國影評家的評論並凸顯電影所獲獎項。

這些發行商也善於將華語電影與美國名人和潮流文化現象聯繫起來。如Rogue影業在北美髮行《霍元甲》時,將其英文名改為Jet Li’s (李連杰的英文名)Fearless,因為相較於霍元甲,美國觀眾對李連杰的認知度更高。而米拉麥克斯在通過美國大牌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音像廠牌發行《英雄》DVD時,封面上凸顯的是“昆汀·塔倫蒂諾出品”和“李連杰”的名字,甚至都沒出現導演張藝謀的名字,因為前者對美國主流觀眾更有號召力。 索尼經典在營銷《臥虎藏龍》時,為了營造在青少年中的口碑,在舉辦電影首映禮時,則特別邀請了紐約的潮流Rap樂團“武當派”以及空手道的學生。

什麼樣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票房表現最好?

但是近年來,這些藝術電影部門面臨被壓縮的窘境,或是進行了戰略轉型。如2008年2月,華納兄弟影業旗下的老牌獨立電影公司新線被合併進了母公司,隨後獨立電影廠牌電影屋和華納獨立影業也被相繼關閉;迪士尼旗下的曾經風光無限的米拉麥克斯也裁員超過70%。其他被保留的大製片廠旗下的藝術電影部門,也大多不再聚焦於外國電影的發行,而專注於美國本土獨立電影的挖掘。

在此背景下,華語電影在美國市場難以獲得主流發行公司的發行機會。而儘管有後起之秀華獅與Well GO USA,但這兩家公司在北美市場的發行和推廣能力仍然比較弱小。據統計,華獅公司發行的華語電影平均在北美10塊銀幕上映,平均票房為26萬美元。Well GO USA發行的華語電影平均在28塊銀幕上映,平均票房為37萬美元。據華獅公司創始人蔣燕鳴的介紹,目前華獅在北美髮行的區域主要是華人聚居,尤其是華人學生聚居的地方,西方觀眾的比例只佔15%。即便如此,華獅也只有2015年度盈利了大概不到50萬美元,其餘年度都處於虧損狀態,至今共虧損400多萬美元。華獅也無力對其發行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做很多的推廣,一般只是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當地華人超市、餐廳等地方張貼海報進行宣傳,觀眾群自然也很難突破華人群體。中國電影要想在北美市場取得更大成功,仍需要有更為完善的市場運作和推廣機制,才能在華人群體之外,培育規模更大的北美觀眾群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