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影視專訪系列⑥ ▏馬中駿:現實主義回潮讓中生代演技派大量回歸

互聯網影視專訪系列⑥ ▏馬中駿:現實主義回潮讓中生代演技派大量回歸

由馬中駿擔任總製片、慈文出品的《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充滿了生活質感

家庭倫理劇、諜戰劇、都市偶像劇;金庸武俠劇、漫改劇、網絡小說改編劇;傳統電視劇、網絡劇……馬中駿的影視製作出品履歷,彷彿當代中國電視劇發展指南。40多年來,他的作品總能在精準切中市場流行脈搏的同時,亦不丟掉內容產業的品質堅守。

在馬中駿的好劇推薦名單中,有諜戰經典《潛伏》,也有受到青年人喜愛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聊到垂直細分領域的話題時,他的舉例中甚至出現了飯圈當紅偶像團體。也許正是這份正視潮流,又背靠傳統的姿態,奠定了他進準的選片眼光。

業界普遍認為,當下中國影視行業正在經歷一個關鍵的轉折期,這個轉折到底意味著什麼?未來又有哪些新的發展契機?對於這些問題,在影視圈摸爬滾打數十載的馬中駿無疑很有發言權。

觀點提要:

· 近年,IP經歷了從“熱捧”到“唱衰”的命運逆轉,馬中駿是最早一批深耕IP劇領域的中國電視人。在他看來,不少創作者撿到籃子裡都是菜,不加以研究草草改編的盲目創作心態,敗壞了IP劇的口碑,助長了“IP泡沫”。“如今,唱衰的聲音一出,好處是讓對於IP更為理性,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網文IP都適合改編影視劇。”

· 近年網絡劇成了中生代演員“翻紅”甚至是實現自我突破的一個有效途徑,影視劇行業似乎正在經歷從“青年偶像派”向“中生代演技派”的回擺。馬中駿認為,這種回擺與現實主義回潮的大背景有關。“偶像派演員因為自帶流量受到廣告商與網絡平臺的青睞。但是這類演員本身的角色侷限很大。他們可以與帶有夢幻色彩的校園偶像劇、古裝偶像劇相得益彰,卻很難演好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題材。”

· 在馬中駿看來,“現實主義的創作”的熱潮還將延續,甚至將成為未來網絡劇創作的一大趨勢。但這種現實主義不是狹義的展現當下時代背景,而是一種創作態度上的現實主義,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為他們說話,讓他們覺得創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是對他們有意義的。

互聯網影視專訪系列⑥ ▏馬中駿:現實主義回潮讓中生代演技派大量回歸

馬中駿近照

文匯報:過去不少創作者討論網絡劇都會強調符合青年審美的“網感”一詞。您怎麼理解這個詞?“網感”是否是您創作的重要參數?

馬中駿:網感,在我看來就是用網絡受眾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去呈現內容。但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不同題材、不同內容影視作品的目標受眾本就是不同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基於自身目標受眾的不同表現方式。所以,創作中,與其考慮泛泛而談的“網感”,不如考慮如何吸引更具體的目標受眾。網感,在我看來就是用網絡受眾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去呈現內容。但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不同題材、不同內容影視作品的目標受眾本就是不同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基於自身目標受眾的不同表現方式。所以,創作中,與其考慮泛泛而談的“網感”,不如考慮如何吸引更具體的目標受眾。

比如,很多涉及歷史、政治話題的“燒腦”劇集,創作之初就應該考慮到,其目標受眾是具有一定生活閱歷的群體,且以男性居多。所以這一類劇集的創作、製作就更要注重真實感,運用接地氣的表達,不然容易露怯。而一些展現婚後生活問題的劇集,其受眾則以已經經歷過婚姻的女性居多,在表達上要做到讓這類群體感同身受。

事實上,往往是這類將某一人群的審美喜好做好極致的劇集,能夠最終突破圈層,成為“爆款”。

文匯報:“突破圈層”成為“爆款”這個說法很有趣,能具體說一說這其中的邏輯嗎?

馬中駿:要讓“突破圈層”成為“爆款”這個邏輯成立。首先,還是要回歸創作規律本身,也就是說劇集本身必須有創新,且製作水平過硬。其次,則與網絡傳播路徑有關。一部將圈層內容做到極致的劇集,自然會引發核心群體關注與喜愛,這批關注者自發的口碑傳播,就吸引了第二波、第三觀眾的注意。一但劇集本身品質過硬,這種傳播漣漪就會層層發散,讓劇集突破圈層,成為全民焦點。當年諜戰劇《潛伏》便是典型,一開始這部劇可能只是諜戰劇愛好者在看,隨著口碑傳播,劇集成了全民話題,如果誰不看,反倒顯得與時代脫節了。

文匯報:您是最早一批深耕IP開發的中國電視人。近年,IP似乎經歷了從“熱捧”到“唱衰”的命運逆轉,您怎麼看?

馬中駿 :我一直認為IP是一個偽命題。小說改編與原創劇本,本來就是影視劇創作的兩個最重要來源。沒有IP概念之前,各類經典文學、流行小說,就是非常熱門的影視改編題材。

2015年左右,因為一兩部網絡文學改編劇的火爆,IP這個概念營運而生,甚至被炒成了稀缺資源,這就帶來了“IP泡沫”。大家對IP一窩蜂而上,不管網絡小說本身適不適合改編影視劇,也沒有耐心沉下心來研究如何進行從文字到影視的合理轉碼。一批品質不佳的作品,讓IP與低質直接掛鉤。如今,“唱衰”的聲音一出,好處是讓對於IP更為理性,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網文IP都適合改編影視劇。

不過,雖然唱衰聲不斷,但IP劇的流量貢獻依舊不容小覷。我們做了2019年1月到5月的流量研究後發現,在網絡中點擊量排名前十的作品裡,IP改編劇依舊佔到了60%—70%的比例。

互聯網影視專訪系列⑥ ▏馬中駿:現實主義回潮讓中生代演技派大量回歸

慈文出品的《花千骨》開啟了IP劇的熱潮

文匯報:有關數據顯示,40%的用戶會在網絡劇前三集棄劇,觀看第一集的用戶中,又有35%會在前七分鐘棄劇。有人總結出“生死七分鐘”的創作理念。對於這種大數據執導創作的現象,您怎麼看?

馬中駿: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創作者不能迷信大數據。很多所謂的行業大數據,與商業操作有關,與品質創作無關。

“生死幾分鐘”的概念最早興起於網絡大電影。由於在網絡平臺上,網絡大電影前六分鐘的內容可以免費觀看,之後才要付費,便出現了“生死六分鐘”的說法。為了獲得有效的付費點擊率,一些網絡大電影,會將大量勁爆內容剪到前六分鐘,一旦觀眾付費後接著往下看,就會發現總體內容品質很低。如今這個前三集,前七分鐘棄劇的說法,可能也與很多網絡劇集前三集免費觀看有關。但用這個商業操作,去主導創作思維,是不可取的。

由於當下選擇很多,觀眾選擇劇集的原因也更為豐富了,所以“棄劇”的現象較之以往更為常見。比如有些粉絲型觀眾只看某位演員出演的劇集與段落。但是就像前面說的,如果一部劇集品質真的很高,總能在二次傳播中獲得更多的受眾。

文匯報:網絡劇似乎已經成為中生代演員“翻紅”甚至是實現自我突破的一個有效途徑。您如何看待在青少年為主流受眾的網絡劇市場中,“青年偶像派”向“中生代演技派”的回擺?

馬中駿:“青年偶像派”向“中生代演技派”的迴歸,其實與網絡劇市場中,現實主義題材的回潮有很大的關係。:“青年偶像派”向“中生代演技派”的迴歸,其實與網絡劇市場中,現實主義題材的回潮有很大的關係。

最早,偶像派演員因為自帶流量受到廣告商與網絡平臺的青睞。但是這類演員本身的角色侷限很大。他們可以與帶有夢幻色彩的校園偶像劇、古裝偶像劇相得益彰,卻很難演好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題材。這兩年,現實主義題材正在回潮,不論是前段時間熱播的《都挺好》,還是最近剛完結的《破冰行動》,形成網絡傳播效應的佳作往往都具有極強現實主義精神。而其中引發觀眾熱議的角色往往往也是真實而又生動的。這就讓有演技且有生活閱歷的中生代演員,取代偶像派演員,再度成為影視市場上的搶手資源。

文匯報:大家都說“內容為王”,過去一年影視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後,您看好什麼題材內容?

馬中駿:現實主義作品。但這裡的現實主義並不狹義地指現實主義題材,而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與態度的作品。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是古裝劇,卻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其中的不少情親觀、育兒觀,對當下人依舊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相反,一些場景設定在當下的偶像化劇集,卻因為不符合邏輯的情節與懸浮的人物設定,而脫離了現實主義的精神。現實主義作品。但這裡的現實主義並不狹義地指現實主義題材,而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與態度的作品。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是古裝劇,卻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其中的不少情親觀、育兒觀,對當下人依舊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相反,一些場景設定在當下的偶像化劇集,卻因為不符合邏輯的情節與懸浮的人物設定,而脫離了現實主義的精神。

這種真實質感的缺乏,正是近年不少劇集顯得不如過去劇集好看的原因。一些劇集不願意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最突出的一點是,所有人物出場都自帶美妝效果:服裝精緻,皮膚打光,只要是主人公必須是完美無瑕的,胖一點的人物就會淪為笑點。這種生活在精緻的樣板房裡“美好”人物,如何詮釋在寫字樓、工廠、菜場奔波的當代百姓呢?

可喜的是,現下一批展現現實主題,又具有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的作品屢屢成為爆款,這個態勢也將延續。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就是指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為他們說話,讓他們覺得創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是對他們有意義的。

互聯網影視專訪系列⑥ ▏馬中駿:現實主義回潮讓中生代演技派大量回歸

慈文出品的《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展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青年人的面貌

文匯報:當前很多網絡劇主攻垂直細分領域,圈層玩家。一部優秀的垂直細分劇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成功的案例?

馬中駿:原來我們做劇的理念是,要全民都愛看,現在是隻要一部分目標群體愛看就可以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能夠讓更多精緻的類型化劇集出現。另一方面,隨著AR、VR、5G等技術的普及,也帶給內容創作公司更多的創意可能。原來我們做劇的理念是,要全民都愛看,現在是隻要一部分目標群體愛看就可以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能夠讓更多精緻的類型化劇集出現。另一方面,隨著AR、VR、5G等技術的普及,也帶給內容創作公司更多的創意可能。

目前,我國的垂直細分領域市場還不成熟,尚處於試水階段。成功的垂直細分產品,不妨以偶像團體SNH48為例。圍繞這個團隊的粉絲文化生態很有借鑑意義:這個團隊有專屬的線下劇場,還衍生出很多配套的追星玩法,帶給粉絲很強的代入感與互動體驗性。這個案例給網絡劇帶來的啟示是,好的垂直細分產品,要通過極致的內容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此外還要培養用戶,並且引導良好的用戶生態。

文匯報:這些年,網絡平臺、電視臺、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馬中駿:一開始是電視臺掌握了最大的話語權,如今,網絡平臺的話語權正在加碼,創作者依舊在三者中處於最弱勢。在管理規劃上,網絡平臺正在向電視平臺靠攏、統一。

文匯報:您今年擔任了“互聯網影視精品排行榜”的選片人,您認為一部能稱得上“精品”的網絡劇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馬中駿:第一是具有創新性;第二是具有現實主義的力量,真實而又生動。

“匯智普陀——影聚申城 互聯世界”,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即將於6月11日-12日在上海市普陀區舉行。本屆峰會聚焦“精品”,包括互聯網影視高峰對話、互聯網影視峰會主旨論壇、互聯網影視精品論壇、互聯網影視精品盛典等系列活動。

作者:張禎希

編輯:張禎希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