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裡好風光 浙江德清以改革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

"

浙江在線7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新立 通訊員 俞思衍 程昊)猶如一塊生機勃勃的試驗田,在長三角腹地——德清,改革的“種子”被不斷播撒,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形成一道美麗風景。

7月初,國家發改委向全國總結推廣第二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其中涉及浙江的有5項,德清佔得三席;此前不久,德清在城鄉發展、地方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案例,入選“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典範案例,佔全國入選項目總數的五分之一;最新發布全省首個《全域城市級自動駕駛與智慧出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明年年底前全域開放自動駕駛測試……

改革,已成為德清最亮眼的標籤。6月中旬,隨著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這一國家級改革試點落地,該縣已累計承擔76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它們既單點突破,又相互交織,匯聚成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2015年以來,德清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2%,畝均稅收提升約94%,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約29.1%,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71∶1縮小至1.68∶1。

見招拆招

以開拓精神破解發展難題

夏季的莫干山滿目蒼翠,風格各異的民宿點綴其中,吸引著如潮遊客。一個月前,德清成為全國四個宅基地“三權分置”登記試點地區之一,這讓這裡750多家依託宅基地和農房開辦的民宿更添發展底氣。

2016年,周云云辭掉杭州的工作,帶著合作伙伴回到老家莫干山鎮勞嶺村,花了兩年時間和400多萬元,將老宅打造成精品民宿——“塔莎杜朵”。雖然合作愉快,有一個問題卻始終縈繞在他們心間。“我們註冊了個體工商戶作為經營主體,後期的投入可以算得很清楚,但老宅和宅基地的價值很難說清。”周云云說。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德清敏銳地發現了破解民宿業發展難題的機會,出臺全國首個基於“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在明確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的前提下,允許農戶轉讓、出租、抵押一定年限的使用權。同年6月30日,就在“塔莎杜朵”開業前夕,德清縣發出全國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證書。當天,周云云以50萬元的價格,將自家宅基地和房屋20年的使用權出租給“塔莎杜朵”,她與合夥人之間的“糊塗賬”隨之釐清,而且有了法律保障。

見招拆招,以改革精準破解發展難題,這樣的例子在德清並不鮮見。如今,患有糖尿病的洛舍鎮三家村村民沈林仙再也不用趕到縣城的醫院複診,因為縣裡專家長期在鎮衛生院坐診,各類胰島素藥物也能方便地配到。這一切源自該縣瞄準群眾所需,不斷推進縣域醫共體改革。曾經一有頭疼腦熱就往杭州跑的德清人,現在對家門口醫療服務的滿意率高達96%。

以改革開放之初的產學研“德清模式”為起點,德清人越來越習慣拿起改革的利器,衝破阻礙發展的藩籬——

城鄉居民存在待遇區別?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體制改革,33項城鄉差異政策全面並軌;

西部山區如何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實施“坡地村鎮”試點,點狀供地撬動區域發展;

項目投資審批難?率先推出“一窗服務”試點……

“遇到問題,就在解放思想中想辦法、找出路。”德清縣委政研室(改革辦)負責人說,“這種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讓我們在越來越多的‘無人區’留下第一個腳印。”

合併“同類項”

以集成改革促高質量發展

在德清,各部門單項改革不斷深入,釋放的紅利相互疊加,正不斷形成以幾何倍數放大的正向效應。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為目標,該縣加強頂層設計,合併“同類項”,將一個個單項改革舉措裝進城鄉一體化、土地制度、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等“籮筐”,形成一系列集成改革,從而產生“1+1﹥2”的效應。

去年1月,德清獲批成為全省首批全面創新改革聯繫點。該縣隨即成立以縣主要領導為組長、15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面創新改革聯繫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縣、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省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省級科技金融結合示範區等一系列單項改革。

“領導小組的成立打破了條塊分割,在持續推動各單項改革的同時,強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有利於更快更好地協調解決改革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德清縣科技局副局長陳海建說。

緊盯科技管理制度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金融結合等重點領域,領導小組制定了20項改革任務清單,協同推進產業、人才、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適應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

在此基礎上,德清打出“研究院經濟”牌。截至目前,已由政府搭臺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的高端產業研究院20餘家,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德清材料設計與產業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是清華史上首次與縣一級合作共建研究院。

“這就相當於把科研團隊請到了家門口,其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對德清佈局尖端產業意義深遠。”德清縣發改局負責人說,此時,由“標準地”“一窗服務”、承諾制、“區域環評+區域能評”等組成的企業投資項目審批領域集成改革,為優質項目快速落地創造了條件。今年2月,以人工智能應用為主導產業的“天安雲谷”項目落戶德清智能生態城,一期以“標準地”形式拿下306畝土地,6月即實現開工,約定畝均稅收高達120萬元。

創優環境

以創新為改革保駕護航

“德清的改革為何源源不斷、停不下來?除了發展的需要和上級的信任,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堅持以創新的理念持續優化改革環境。”德清縣委主要負責人說。

今年,德清提出了打造“全國縣域第一智城”的新夢想,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深刻影響著德清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以‘標準地’信用監管為例,依託縣域城市大腦,打通了國土、發改、經信、稅務等部門的數據,鼠標輕輕一點就能查看企業的運行數據,判斷其是否履約。”德清縣大數據管理中心主任湯獻國說,新技術的運用引導職能部門以提升履職能力為目標,大膽改革創新。

76項改革試點,涉及經濟、農村、民生、生態等方方面面,錯綜複雜。如何確保有序推進,取得實效?“這本身就需要以改革的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機制。”德清縣委政研室(改革辦)負責人說,該縣建立了“縣委改革辦+改革專項小組+牽頭部門”協同作戰的工作模式,在溝通聯動、督查落實、驗收評估、複製推廣等環節緊密配合,同時把改革實績納入部門年度綜合考核,且權重逐年提高。

幹新事創新業,幹部是關鍵。今年初,因為抓土地改革成效顯著,原德清縣國土局副局長邱芳榮調任縣跑改辦常務副主任,專攻“最多跑一次”這項龍頭性改革。這樣的例子在德清比比皆是。近3年,該縣共有百餘名在改革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幹部得到提拔或轉任重要崗位。

同時,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改革創新容錯免責機制,明確並公開免於追責的條件。為加快項目推進,去年3月,德清相關部門和莫干山高新區在強化事前、事後監管的前提下,試點推行簡化環評審批手續的制度,並在一個項目審批中實施。此舉雖突破了有關規定,但在具體操作中以更精準的“管”營造了更好的投資環境,相關幹部被免於追責。如今,“允許改革有失誤,但決不允許不改革”已成為德清幹部的共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