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中的第一場成規模戰鬥發生於8月4日,這一天,以普軍為核心的德意志聯軍在邊境地區經過與法軍的交火後轉入反攻,並一步步地將法軍追擊到法國境內。

此後的十多天時間裡,德意志聯軍先後在維桑堡、斯皮舍朗、沃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韋洛特等戰役中取勝,迫使以萊茵軍團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至梅斯要塞。為了解救受困的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和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組建起“夏龍軍團”。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國軍中廣泛蔓延,但顧及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團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還是不顧一切率軍北上。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中的第一場成規模戰鬥發生於8月4日,這一天,以普軍為核心的德意志聯軍在邊境地區經過與法軍的交火後轉入反攻,並一步步地將法軍追擊到法國境內。

此後的十多天時間裡,德意志聯軍先後在維桑堡、斯皮舍朗、沃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韋洛特等戰役中取勝,迫使以萊茵軍團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至梅斯要塞。為了解救受困的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和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組建起“夏龍軍團”。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國軍中廣泛蔓延,但顧及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團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還是不顧一切率軍北上。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只可惜,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所率部隊的動向早已為普軍所知悉。8月28日,普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以下簡稱“大毛奇”)率領新組建的默茲軍團和第3軍北上,並於兩天後將由南北上而來的法軍堵截在彪蒙(法:Beaumont)。經過近一天的激戰,法軍損失5000餘人和40門大炮,而後被迫撤往色當。

撤退過程中,法軍遭到普軍的不間斷追擊,最後,普軍在色當一帶對法軍形成圍困之勢。為了避免被圍殲,法軍在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等的指揮下,集結重兵展開突圍戰。

起初,法軍一度給普軍造成慘重的傷亡,但隨著普軍陸續將火炮調集到位,法軍隨即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但至當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拿破崙三世意識到突圍成功已經沒有希望,遂下令停止戰鬥。9月2日,8.3萬名法國官兵在拿破崙三世的帶領下,向普軍獻降,至此,戰事暫告一段落。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中的第一場成規模戰鬥發生於8月4日,這一天,以普軍為核心的德意志聯軍在邊境地區經過與法軍的交火後轉入反攻,並一步步地將法軍追擊到法國境內。

此後的十多天時間裡,德意志聯軍先後在維桑堡、斯皮舍朗、沃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韋洛特等戰役中取勝,迫使以萊茵軍團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至梅斯要塞。為了解救受困的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和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組建起“夏龍軍團”。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國軍中廣泛蔓延,但顧及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團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還是不顧一切率軍北上。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只可惜,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所率部隊的動向早已為普軍所知悉。8月28日,普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以下簡稱“大毛奇”)率領新組建的默茲軍團和第3軍北上,並於兩天後將由南北上而來的法軍堵截在彪蒙(法:Beaumont)。經過近一天的激戰,法軍損失5000餘人和40門大炮,而後被迫撤往色當。

撤退過程中,法軍遭到普軍的不間斷追擊,最後,普軍在色當一帶對法軍形成圍困之勢。為了避免被圍殲,法軍在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等的指揮下,集結重兵展開突圍戰。

起初,法軍一度給普軍造成慘重的傷亡,但隨著普軍陸續將火炮調集到位,法軍隨即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但至當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拿破崙三世意識到突圍成功已經沒有希望,遂下令停止戰鬥。9月2日,8.3萬名法國官兵在拿破崙三世的帶領下,向普軍獻降,至此,戰事暫告一段落。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色當戰役普軍得勝的消息傳回柏林以後,勃蘭登堡門上的祝勝燈光秀

國君在前線向敵軍投降並且被俘的消息傳回巴黎以後,輿論譁然,9月4日,在茹·法夫爾(法:Jules Favre)、雷昂·岡貝塔(法:Leon Gambetta)等發動的政變中,存續了18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政體轟然垮臺。

四、德意志的崛起

第二帝國垮臺以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為“國防政府”的共和政體。成立之初,這個共和政府一度考慮割讓法國在非洲或東南亞的部分殖民地給普魯士,但在9月6日,它又對外宣佈:“寸土不讓、堅守每一座城池”。宣言過後,該政府又開始在全國範圍展開募兵,號召國民聯手將敵軍趕出國土。

有鑑於戰爭仍將持續,德意志聯軍不敢輕緩攻勢。色當一戰雖使法軍的主力盡數被俘,但由於個別成功突圍的法國散兵依舊可能在巴黎城部署防線,德意志聯軍決定圍攻巴黎,以打促降。而為了趕在法國國民受募人員形成戰力之前結束戰爭,在俾斯麥的指示下,德意志聯軍對巴黎城發起多天的猛烈炮擊,這使巴黎城內無數建築物被毀、街上到處是遇難市民的屍骸。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中的第一場成規模戰鬥發生於8月4日,這一天,以普軍為核心的德意志聯軍在邊境地區經過與法軍的交火後轉入反攻,並一步步地將法軍追擊到法國境內。

此後的十多天時間裡,德意志聯軍先後在維桑堡、斯皮舍朗、沃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韋洛特等戰役中取勝,迫使以萊茵軍團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至梅斯要塞。為了解救受困的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和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組建起“夏龍軍團”。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國軍中廣泛蔓延,但顧及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團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還是不顧一切率軍北上。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只可惜,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所率部隊的動向早已為普軍所知悉。8月28日,普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以下簡稱“大毛奇”)率領新組建的默茲軍團和第3軍北上,並於兩天後將由南北上而來的法軍堵截在彪蒙(法:Beaumont)。經過近一天的激戰,法軍損失5000餘人和40門大炮,而後被迫撤往色當。

撤退過程中,法軍遭到普軍的不間斷追擊,最後,普軍在色當一帶對法軍形成圍困之勢。為了避免被圍殲,法軍在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等的指揮下,集結重兵展開突圍戰。

起初,法軍一度給普軍造成慘重的傷亡,但隨著普軍陸續將火炮調集到位,法軍隨即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但至當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拿破崙三世意識到突圍成功已經沒有希望,遂下令停止戰鬥。9月2日,8.3萬名法國官兵在拿破崙三世的帶領下,向普軍獻降,至此,戰事暫告一段落。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色當戰役普軍得勝的消息傳回柏林以後,勃蘭登堡門上的祝勝燈光秀

國君在前線向敵軍投降並且被俘的消息傳回巴黎以後,輿論譁然,9月4日,在茹·法夫爾(法:Jules Favre)、雷昂·岡貝塔(法:Leon Gambetta)等發動的政變中,存續了18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政體轟然垮臺。

四、德意志的崛起

第二帝國垮臺以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為“國防政府”的共和政體。成立之初,這個共和政府一度考慮割讓法國在非洲或東南亞的部分殖民地給普魯士,但在9月6日,它又對外宣佈:“寸土不讓、堅守每一座城池”。宣言過後,該政府又開始在全國範圍展開募兵,號召國民聯手將敵軍趕出國土。

有鑑於戰爭仍將持續,德意志聯軍不敢輕緩攻勢。色當一戰雖使法軍的主力盡數被俘,但由於個別成功突圍的法國散兵依舊可能在巴黎城部署防線,德意志聯軍決定圍攻巴黎,以打促降。而為了趕在法國國民受募人員形成戰力之前結束戰爭,在俾斯麥的指示下,德意志聯軍對巴黎城發起多天的猛烈炮擊,這使巴黎城內無數建築物被毀、街上到處是遇難市民的屍骸。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約1870年末,普軍炮轟過後滿目瘡痍的巴黎城

而法國國民的廣泛應募,也使共和政府的戰力得到了“新鮮血液”的補充。1870年10月至1871年1月,新政府軍在法國的北部、東部與德意志聯軍展開多場戰鬥,雖說有過一些勝利紀錄,但大多數還是以失敗告終。萬般無奈下,在1月27日,上任總理不過兩天的法夫爾在凡爾賽與已於1月18日宣告成立、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帝國(以下簡稱“德國”)簽署投降書。

德、法間的正式和約為簽訂於1871年5月10日的《法蘭克福條約》,據此約,德國得以割佔法國境內德語人口聚居的阿爾薩斯-洛林,另外還獲得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

若論起現今歐陸上的扛把子,法、德兩國首推其位。但近代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影時刻在警醒著歐羅巴人民:只要這對鄰居不互掐,歐陸上必定難以掀起戰爭的波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12年7月8日,法國蘭斯,法、德兩國領導人出席兩國和解50週年紀念活動

那麼,回首德法兩國的百年相處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到底是何事將這對鄰居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戰爭中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德國第一次統一時的19世紀開始說起。

那一年,一場叫做“普法戰爭”的衝突,拉開了這場百年爭鋒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紀初,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陸上強權,雖然期間歷經過滑鐵盧之戰失利、拿破崙帝國倒臺等紛擾,但終究,直到該世紀的中葉,這個一度無比輝煌的國度還是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擁有著其他大多數國家所不具有的聲望。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直到50年代,法國藉助聯英制俄的克里米亞戰爭,完全擺脫了拿破崙戰爭失敗以來於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返“歐陸頭號強權”的寶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權中心。然而,法國在此期間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業上,這使它的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甚穩固。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法軍與俄軍展開搏殺時的場景

就在這時,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這個地區,叫做德意志地區;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早之前就斷定: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因而,作為促統絕對推手的普魯士,終究免不了要與法國打一仗。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

二、普魯士的算盤

19世紀前60餘年,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一直為法國等多個歐洲強權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著手點。縱使普魯士、奧地利不斷地自我標榜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時地,它們還是會因為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相互揹著另一方,與法國等國進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作為當時"歐陸國際警察"的法國就不斷地派出使節,與普、奧兩國政府進行暗地裡的接觸。法國深知:德意志無論是在奧地利還是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都是自己不願看到的。

但由於法國亦認識到此時的奧地利相較普魯士國力要弱,因而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釋放"關懷"信號,並提議奧地利從速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以便法國出兵對普、奧間的衝突實施干涉。對普魯士,法國使節則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會出兵干涉普奧戰爭,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佔有盧森堡以及比利時的法語人口聚居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中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向法國使節籠統地表示,願在戰後對法國的土地索求予以考慮。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得不到奧地利方面積極迴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憑藉戰術上、裝備威力上的優勢,迅速擊敗了奧地利,並最終實現了剔除奧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務主導權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之時,法國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會”,敦促普方履行戰前的諾言。普魯士此時已然是德意志地區的核心領導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區利益做交換的行為,都可能有損普魯士在親普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魯士向法國來使表示:“就普魯士本身來說,履行諾言不存在困難,然而由於盧森堡在由德語諸邦組成的大家庭裡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國要佔領盧森堡,普魯士必得先諮詢諸小邦的意見。”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與北德諸邦組建起的北德意志聯邦(紅色)

法國深知向整個德意志索要盧森堡,必定可能引發整個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使轉而詢問普魯士政府對法國兼併比利時法語人口聚居區的看法。對此,普魯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來使說:“這有悖1839年歐洲諸強權共同簽訂的《倫敦條約》,如果因此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需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法國試圖通過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數落空,而法國朝野則迅速升騰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決戰

儘管普法兩國自一開始便早已“擦槍走火”,但對普法戰爭起直接誘發作用的,卻是普、法兩國間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的齟齬以及由其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位於德國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電報紀念碑

當時,法國生怕普魯士舉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會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因而其在不斷地對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終於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舉薦。本來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於法國更進一步地指示其駐普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對不再舉薦人選一事作出書面承諾,這使普魯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過,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反而大喜過望,當即指示手下擬寫一封回致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信中著重突出法國大使言辭傲慢、普魯士國王對此頗感憤怒等信息,使內容讀起來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的多家報媒對法使呈送電報及前述回信的內容進行刊登,使法國及拿破崙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儘可能受損。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不出俾斯麥的預料,法國果然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在電報、回信內容見報沒幾天後的1870年7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了俾斯麥的圈套。為此,普魯士及其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以及此前已與普魯士簽訂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國當即作出應戰姿態。一瞬間,彷彿將法國拖入了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中的第一場成規模戰鬥發生於8月4日,這一天,以普軍為核心的德意志聯軍在邊境地區經過與法軍的交火後轉入反攻,並一步步地將法軍追擊到法國境內。

此後的十多天時間裡,德意志聯軍先後在維桑堡、斯皮舍朗、沃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韋洛特等戰役中取勝,迫使以萊茵軍團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至梅斯要塞。為了解救受困的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和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組建起“夏龍軍團”。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國軍中廣泛蔓延,但顧及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團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還是不顧一切率軍北上。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只可惜,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所率部隊的動向早已為普軍所知悉。8月28日,普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以下簡稱“大毛奇”)率領新組建的默茲軍團和第3軍北上,並於兩天後將由南北上而來的法軍堵截在彪蒙(法:Beaumont)。經過近一天的激戰,法軍損失5000餘人和40門大炮,而後被迫撤往色當。

撤退過程中,法軍遭到普軍的不間斷追擊,最後,普軍在色當一帶對法軍形成圍困之勢。為了避免被圍殲,法軍在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等的指揮下,集結重兵展開突圍戰。

起初,法軍一度給普軍造成慘重的傷亡,但隨著普軍陸續將火炮調集到位,法軍隨即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但至當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拿破崙三世意識到突圍成功已經沒有希望,遂下令停止戰鬥。9月2日,8.3萬名法國官兵在拿破崙三世的帶領下,向普軍獻降,至此,戰事暫告一段落。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色當戰役普軍得勝的消息傳回柏林以後,勃蘭登堡門上的祝勝燈光秀

國君在前線向敵軍投降並且被俘的消息傳回巴黎以後,輿論譁然,9月4日,在茹·法夫爾(法:Jules Favre)、雷昂·岡貝塔(法:Leon Gambetta)等發動的政變中,存續了18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政體轟然垮臺。

四、德意志的崛起

第二帝國垮臺以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為“國防政府”的共和政體。成立之初,這個共和政府一度考慮割讓法國在非洲或東南亞的部分殖民地給普魯士,但在9月6日,它又對外宣佈:“寸土不讓、堅守每一座城池”。宣言過後,該政府又開始在全國範圍展開募兵,號召國民聯手將敵軍趕出國土。

有鑑於戰爭仍將持續,德意志聯軍不敢輕緩攻勢。色當一戰雖使法軍的主力盡數被俘,但由於個別成功突圍的法國散兵依舊可能在巴黎城部署防線,德意志聯軍決定圍攻巴黎,以打促降。而為了趕在法國國民受募人員形成戰力之前結束戰爭,在俾斯麥的指示下,德意志聯軍對巴黎城發起多天的猛烈炮擊,這使巴黎城內無數建築物被毀、街上到處是遇難市民的屍骸。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約1870年末,普軍炮轟過後滿目瘡痍的巴黎城

而法國國民的廣泛應募,也使共和政府的戰力得到了“新鮮血液”的補充。1870年10月至1871年1月,新政府軍在法國的北部、東部與德意志聯軍展開多場戰鬥,雖說有過一些勝利紀錄,但大多數還是以失敗告終。萬般無奈下,在1月27日,上任總理不過兩天的法夫爾在凡爾賽與已於1月18日宣告成立、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帝國(以下簡稱“德國”)簽署投降書。

德、法間的正式和約為簽訂於1871年5月10日的《法蘭克福條約》,據此約,德國得以割佔法國境內德語人口聚居的阿爾薩斯-洛林,另外還獲得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普法戰爭:決定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法戰爭後的歐洲政區圖,其中可見統一的德國(天藍色)坐落在歐洲的中部


普法戰爭持續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在歐洲的歷史上頗具劃時代的意義。通過普法戰爭,已在德意志地區崛起的普魯士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宏願,帶領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實現了統一。而在戰後,德意志取代法國,成為歐洲新的外交事務中心。此戰也使法國與德國間持續長達90餘年的世仇關係得到確立,這為20世紀爆發的兩場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如今,世界大戰的陰霾已經散去,雖在這世間依舊有一些地區紛爭,但戰爭總算是可以不再成為大國間交流的最終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昔日的百年勁敵——德法終於握手言和,雙方的角逐最明顯的形式也無非在那綠茵的足球場上,這是多麼讓人欣慰的盛世好景。願德法兩國的佳話永存,世間不再會被戰爭掀起波瀾。

參考資料:

《普法戰爭的起因及影響分析》(李金城)

《ドイツ統一戦爭》(林健太郎)

《Germany: 1866–1945》(Craig, Gordon A.)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Invasion of France 1870–1871》(Michael Eliot Howar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