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歷史,地理,人文知識待你發現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作為歐洲經濟第一強國,德國卻沒有像英國和法國那樣,出現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首都的柏林,無論在人口數量還是影響力上似乎都缺乏一點“存在感”。

根據統計數據,英國的人口排名前二的城市分別為倫敦(817萬),伯明翰(108萬)。而法國的情況也如出一轍,巴黎(都會區)的人口是1229萬人,而第二城市馬賽人口85萬。英法的第二城與首都的差距十分大。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英國城市人口排名

而德國的發展則顯得非常的均衡,首都柏林作為第一大都市擁有350萬人口。而第二大城市漢堡和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人口分別為178萬和135萬。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國城市人口排名

這種德國特色的城市模式的形成,既有現實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有歷史發展的原因。


一、德意志的春秋戰國

德國沒有一座超級都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歷史上的分裂。神聖羅馬帝國成立之時,分裂,便一直是德意志的主旋律。

早在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前,德意志境內便有大小几百個諸侯勢力。雖然在此之後經奧托大帝統一各地並建立帝國,但在奧托死後,群龍無首的德意志再次陷入混戰局面。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奧托大帝的雕像

與德意志分裂同步的,是歐洲中世紀手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在德國的北部,由於靠近海岸河岸,水路陸路交通發達;藉由地利,以漢堡、不萊梅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發達的自由都市逐漸蓬勃興起。13世紀末。呂貝克、漢堡、科隆和不萊梅四座城市逐漸聯合起來,建立了漢薩同盟。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漢薩同盟的貿易範圍

而在南方,由於遠離商業區,加上保守勢力的強大,以巴伐利亞為代表的南部德意志城邦依然保持著封建制度下的農耕經濟。

各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差異,導致各地均以自身為中心進行發展,各地區經濟利益和思想觀念上的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思想上,受到商業高速發展的影響,北部地區新的思潮開始出現。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這份在南方被視為蠱惑人心的宣言卻在獲得了北方手工業的大力擁護,德意志地區思想分裂由此可見一斑。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

由於各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加上保守勢力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抵制,最終導致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以薩克森和普魯士為代表的新工商業勢力和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傳統封建經濟領主。以維護新教和天主教為名,展開了一場血腥的博弈。

戰爭使得德意志北部的工商業發展徹底停滯。同時由於新航路的開闢,傳統的歐洲大陸貿易逐漸衰落,失去了經濟利益的漢薩同盟逐漸分裂。奉行和平主義的各自由都市也開始加入戰團,希望從戰爭中獲得利益。

然而曠日持久的戰爭非但沒能讓國家統一,反而讓各方元氣大傷,德意志地區再次陷入一片混亂。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血腥的三十年戰爭

就在德意志內部戰亂不休之時,英法兩國卻都已經完成了中央政府對國家的完全統一。這一時期,藉由首都的地位和手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倫敦逐漸發展成為北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巴黎在路易十四的經營下也修建起了凡爾賽宮,吸引了歐洲各地的能工巧匠,成為了歐洲的藝術中心。

隨著戰爭的落幕,德意志境內各大勢力再無能力發動戰爭。各城邦之間不得不偃旗息鼓,休養生息,德國進入了劍拔弩張卻又相對平靜的時代。


二、百家爭鳴的德意志

19世紀的歐洲,科技和文化飛速發展。這一時期的英法兩國均開始大規模發展海外殖民地,形成世界性的商業貿易網絡,倫敦和巴黎逐漸成為國際性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凡爾賽宮與路易十四雕像

而另一邊,分裂中的德意志既缺乏資源又沒有海外市場,同時內部各城邦之間設置大量關卡盤剝商旅,這一切都極大地限制了德意志內部的資金流動和商業往來。

但另一方面,由於國家分裂導致的各地各自為政,使得德國的各方面發展相比於英法完全處於的“百花齊放”的自由開放狀態。保守的奧地利、巴伐利亞;工商業發達的薩克森;軍國主義的普魯士——德意志境內各勢力均以自身為中心開始了新的發展。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分裂的德意志

教育上,各城邦均建立了現代化的大學,由於沒有統一的教育中心,因此各地區大學學術氛圍自由,著名的洪堡大學便是在這一時期建立,以其自由的學風而被譽為“歐洲現代大學之母”。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洪堡大學與威廉·洪堡雕像

經濟上,手工業開始向現代工業升級,藉由各地大學培養了大量人才,大量的工廠開始被建立起來:1846年,卡爾蔡司公司成立;1857年,伏爾鏗造船廠成立1862年,歐寶公司成立···一大批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在德意志各地。

隨著這些企業的誕生,一批新的以製造業為主的著名城市也隨之崛起:多特蒙德、埃森、慕尼黑···日後德國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在此時逐漸形成。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國工業的象徵——克虜伯工廠

文化藝術上,文學家和音樂家層出不窮,大量的藝術人才在德意志的各邦國之間輾轉,尋找著音樂和藝術知音:貝多芬,巴赫,歌德···自由的氛圍加上有較高藝術修養且樂於贊助藝術的各地君主,這一時期的德意志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意志之歌手稿

與德意志境內各行各業“百花齊放”式的大發展同時進行的,是德意志的統一。早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滅亡,西德意志地區各城邦便成立了“萊茵聯盟”臣服於拿破崙,但隨著拿破崙的戰敗聯盟也宣告解體。

德意志境內最大的兩股勢力——新崛起的軍國主義國家普魯士,和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奧地利立刻開始為爭奪德意志地區未來的統治權而刀兵相向。

1866年,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德意志的主人。並在1871年正式完成統一。

作為德意志國家象徵的柏林,也開始了作為中心城市的發展。


三、柏林的光輝歲月

生活在西里西亞的普魯士人本來屬於帝國的“化外之民”,後經過一系列的王位變動,勃蘭登堡選帝侯霍亨索倫家族成為了該地區統治者。普魯士才獲得了在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位置。

早期的柏林除勃蘭登堡外完全是一片蠻荒之地,但由於普魯士王國由於與俄國交惡,原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科尼斯堡過於靠近前線,因而遷都於此,隨後又頒佈法令,吸引外族移民,柏林由此開始人口的積累和發展。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17世紀的柏林

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柏林一度被法軍攻陷,但這次失敗卻反而成為了柏林的新生——法國人帶來了先進的城市建設方案和市政管理經驗。雖然最終都沒有實現,卻為日後柏林的建設提供了樣板和參考。

隨著拿破崙的戰敗,普魯士捲土重來,與當時的其他城邦一樣,柏林此時也出現了大型製造企業——著名的西門子公司便是在這一時期誕生。而大型企業的誕生也吸引了大批工人——德國東部的人口逐漸向柏林集中。受此影響,普魯士政府也開始在19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對柏林進行改造和擴建。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19世紀的柏林

同一時期,英法兩國也開始對倫敦和巴黎進行大規模改造建設——倫敦藉由1851年世博會重新規劃了市政;而巴黎則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奧斯曼計劃”。兩座城市均由此開始正式成為了國際性的超級都市。

而柏林作為中心城市卻顯得命運多舛了一點:由於為了儘快統一,普魯士對德意志境內各城邦採取大量的安撫政策,保留了大量的城邦自治權;而各地方由於長久以來思想觀念衝突和歷史上的交惡使得相互之間交流溝通並不順利。

再加上長時間的分裂,各地區均以自身為中心進行建設,各城市和公國已經形成了各自的產業結構。種種原因使得人口和資金更傾向於地區內部流動而不是湧向柏林。

即便面對各種困難,但德國人依然不甘落後奮起直追。1862年,“霍布雷希特”計劃實施,柏林進入了高速發展期。1877年,柏林成為百萬人口大都市;1905年人口突破200萬。雖然之後德國經歷了一戰的戰敗,但依然沒有影響柏林作為德意志中心的吸引力。到20世紀20年代柏林已經擁有了400萬人口,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城市。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20世紀初的柏林

隨著納粹的上臺,柏林更是成為了納粹眼中“第三帝國”的“世界之都”,納粹集中了全國的資源來對柏林進行新的營建。對於一個狂熱的極權政府來說,一個超級都市是國家意志的最好宣傳。

同時,納粹也需要一座匯聚全國各行各業精英的城市來為戰爭提供支持——1936年8月1日,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召開,這既是一次納粹自身的宣傳,同時也宣告著:柏林,成為了和倫敦巴黎紐約並駕齊驅的國際化都市。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規模空前的柏林奧運會開幕式

但一切都隨著納粹發動的罪惡戰爭而煙消雲散。


四、美美與共,聯邦大同

戰後,面對殘破的的廢墟,德國人一邊反思戰爭,一邊重建家園,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城市都開始追憶起自身的地區特色和歷史文化。

同時,聯邦政府也吸取了之前納粹統治的教訓,竭力避免人才和資源過於集中到某一城市而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在這幾大原因共同作用下,聯邦傳統開始逐漸被尊重並恢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德國立國基礎的製造業,開始了緩慢復甦。無論東德西德,大量的工廠在原址的廢墟上開始了重新生產。而這些分佈於各地區的工廠也帶動了了各大城市的經濟恢復。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50年代恢復建設的魯爾區

同時,各地區也抓住了科學發展的新機遇,傳統行業逐漸開始了升級,形成了各地區新的優勢行業——巴伐利亞的高新科技研發、斯圖加特的精密儀器製造、美茵萊茵的化工企業···德國特色的 “分散聚集型”城市帶逐漸形成。

所謂“分散聚集型”城市帶,即將人口、工作和基礎設施集中分佈在各種規模的城市之中,同時將這些城市在全國範圍內均衡的分佈。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國“分散聚集型”城市帶分佈圖

與西德不同,東德的工業發展受到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更傾向於集中資源進行鍼對性建設,再加上出於向西方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目的,東德政府開始集中力量對柏林進行大規模建設。

1990年,東歐劇變,兩德統一。柏林再次成為了德國的首都。但由於幾十年意識形態的分歧,再加上東德有限的經濟能力,此時柏林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遠不倫敦巴黎這些長期穩定發展的城市。

同時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傾斜的,柏林缺遠離傳統工業區和商業區的地理劣勢暴露無遺。雖然吸引了大量的原東德地區失業人口,但實際上並沒有對城市本身綜合實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幫助。

作為聯邦政府自然不能坐視東德的衰敗,1997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德國規劃法》,以法律的形式規範了“分散聚集型”城市帶的發展。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11個大都市聚集區,其中位於原東德的柏林和萊比錫在其中佔有兩個位置。通過聯邦政府調控,開始縮小東西發展差距,合理的進行均衡發展。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國知名品牌分佈圖,可以明顯的看出德國東部和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

而德國人的經濟觀念也影響了德國城市的發展。以法蘭克福為例,作為歐洲央行、歐洲證券交易中心和德國央行的所在地,同時還擁有全歐第三大機場,法蘭克福擁有成為超級都市的一切條件,但由於德國人缺乏對金融行業的熱情,使得法蘭克福並沒有藉助金融業而發展成為超級都市。

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平靜也間接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有統計表明,自1970年代以來,德國平均工資水平增長了300%,但房價只上漲了60%,如果除去貨幣貶值等因素,那麼德國的房價實際是在下跌。

沒有房地產業的大規模開發,城市自然也就無從擴大規模,這也是德國城市普遍規模較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法蘭克福人口僅65萬,而且其中四分之一是外國籍。而這幾乎是德國當代城市發展的普遍縮影。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何卻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歐洲央行與風景如畫的美茵河

今天的德國,由於沒有超級都市的存在,因此城市趨同化得到了極大延緩,同時由於控制了城市規模,困擾西方的“城市病”也在德國很少看到。

通過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自身的探索。這個嚴謹深沉的民族,在城市發展上做到了國歌中的諾言:“像兄弟那樣團結起來,手拉手,心連心,在繁榮昌盛的光芒中綻放。”


作者:瀟鬱 編輯:Thomas (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