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在爭吵中統一村民意見

在堅持下帶動產業扶貧

用智慧和眼光找尋鄉村文化的亮點

用理念鑄造鄉村閱讀文化空間

為“第一書記”嚴強華點贊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在爭吵中統一村民意見

在堅持下帶動產業扶貧

用智慧和眼光找尋鄉村文化的亮點

用理念鑄造鄉村閱讀文化空間

為“第一書記”嚴強華點贊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在爭吵中統一村民意見

在堅持下帶動產業扶貧

用智慧和眼光找尋鄉村文化的亮點

用理念鑄造鄉村閱讀文化空間

為“第一書記”嚴強華點贊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來源 | 農民日報

見習編輯:索一方

責 編:劉 軒

終 審:李 純

新聞報料:6363110 廣告合作:6377835

我知道你在看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以下為正文部分…………

隨手記錄

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

駐村兩年多

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

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他叫嚴強華

今年57歲

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

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他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的日記本

點滴記錄工作進程

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村民

也引得省委書記的關注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近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就《農民日報》7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作了批示。

這篇通訊,以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大冶市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的“扶貧微記”為切入點,報道了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扶貧工作成績、做法和文化扶貧的鮮明特色。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向上滑動閱覽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

何紅衛 樂明凱 張鳳雲

農曆己亥,小暑次日,六月初六,朱鋪首屆“晒書節”莊重開幕,活動創意、策劃、發起、組織者嚴強華,在扶貧微記裡寫道:“晒書節”閉幕後,村中3位老者的肢體語言,是對“晒書節”、也是對我最高、最真實的評價。

今年57歲的嚴強華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駐朱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隨手記錄,是他30多年的新聞職業習慣。駐村兩年多,他在朋友圈發了上千條扶貧微記,20多萬字、6000多張手機抓拍圖片。

這不是流水賬樣的工作日誌,也不在上級要求的“痕跡管理”之列,每一條都記錄著他駐村期間走村串戶開展扶貧工作的觀察和體會,有故事、有思考。

他相信真實記錄的力量,小小朱鋪村的扶貧微記,可以成為管窺當下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

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大冶市朱鋪村是湖北省級貧困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發展產業需土地平整、規模流轉,嚴強華髮現,村民對土地的“權力”很大,也很實際,如果不能看到眼前收益或發展前景,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如沒有可持續的產業,鄉村很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但真要流轉,哪個壪都有幾個“打蠻筋”的。嚴強華第三次參加村裡土地平整徵求群眾意見會時,兩個婦女就站起來說:“一萬塊錢一畝,也不給!”

很多扶貧村務的背後,有著常人難解的艱辛。

進村伊始兩個多月裡,嚴強華就牛角壠壪產業扶貧基地和村裡開了許多次會,村民代表們不停地會上爭吵,會下溝通,終於慢慢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125畝土地流轉合同。對此,他頗有感慨地寫道:很多扶貧村務,都是這樣吵出明白和對錯的。

這125畝基地,長種雜柑、梨樹和果桑,2-4年後豐產,短期套種艾草、紅薯等,當年獲利。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來管理,貧困戶作為股東可分紅。2018年紅薯賺了6萬多元,艾草一年可收兩季。村民嚐到了甜頭,今年又新增套種了70畝艾草,端午前第一季收割,滿壪的艾草香。

按扶貧工作隊規劃,未來,這裡將是700多畝吃、住、採、遊、研學“五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當初集體出工到基地下底肥時,村民都喊臭,現在大家早就不喊了。

他帶來了人文基因的滋養

產業扶貧讓村民“兩不愁、三保障”有了依託,如何進一步改善村莊的精神面貌?嚴強華覺得,產業、文化扶貧並重,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方向,對一方水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才是最好的留痕。

建於1960年代的朱鋪村楊清小學,承載了周邊村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嚴強華站在廢棄多年的小學門外沉思琢磨:“這遺址,修舊如舊,可以乾點什麼呢?”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到村調研,提議建個特色書屋,嚴強華瞬間決定,取名“村讀——朱鋪鄉村閱讀文化空間”,選址於此。

2018年9月20日,“村讀”建成。不到300平方米的建築,保留著所有的歷史印記,連屋頂亮瓦的位置,都是請老村民回憶、復原的。

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工作隊聯絡各方誌願者,到“村讀”和村民們做各種接地氣講座、互動。還為貧困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每崗每月1380元。

胡家山老村壪基本荒廢,但其三面環山,百畝田衝,泉溪半繞。經多方努力,工作隊引進了文化旅居項目“文當山居”,已跟村、鎮簽了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億元,相當於“打造了一隻不走的工作隊”。

“文旅項目會帶來經濟效益,更看好的是,當眾多文人在此山居,頻繁與村民尤其是孩子接觸,對這一方人文基因的滋養。”嚴強華說。這些理念並不是開始就被接受。當初,他提出修建“村讀”,只有初中學歷,但對村情瞭如指掌的村黨支部書記餘雲沼就“猶豫”過。

發現胡家山老村後,嚴強華很認真地對餘書記說:“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要動,有大用處。”1984年就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強華自掏腰包,帶著村幹部到黃岡市羅田縣三裡畈參觀原生態設計的鄉村運營模式。“眼見為實,比在村裡口乾舌燥地講有效。”餘書記茅塞頓開,連說朱鋪村的資源比別人好,前些年不該拆那些老屋的。

“要是跟村裡搞不好關係,相關工作寸步難行。”殷祖鎮黨委書記柯紅雲說,殷祖是“中國古建之鄉”,村民外出務工多,有見識,就是需要有文化素養的能人來帶領。對一般人,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餘書記是不服的,但服這個“第一書記”。

朱鋪村委會副主任楊啟河說,牛角壠壪的理事會長楊崇樵,是有名的“犟驢”,但看老嚴幾件事辦下來,他聽“第一書記”的。有時老嚴不在現場時,還會提醒說:“不行,老嚴不讓砍樹”“不行,老嚴不讓鋪水泥”。

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

貧困戶楊秀枝,是嚴強華“一對一”的幫扶對象,關心最多,扶貧微記裡出現的也多。小姑娘一週不見“嚴伯伯”,就會用奶奶的手機打電話來。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第一次見讀三年級的楊秀枝,嚴強華問她幾次,喜歡什麼禮物,都說“要爸爸”。對改嫁的媽媽,楊秀枝還是直呼其名。原生家庭殘破帶來的心理影響,尤其需要著重關注和適時干預。“楊秀枝現在的夢想是要做婚紗設計師呢。”嚴強華說。在村裡,讓嚴強華感觸的人和事還有不少。20歲出頭的餘俊,患小兒麻痺症,沒上一天學,不僅認字,還能用腳趾操縱電腦鼠標打字聊天,每次工作隊去看望他時,餘俊都會在屏幕上打出“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

“90後”盲人小夥子楊劍波,聰明、好學,因患病體弱沒做成按摩工作,只能以走村串戶卜卦算命為生。但楊劍波人盲心不盲,藉助文字轉換語音軟件,用手機聽小說、聽時政、關注殘疾人事業,聽速是普通人數倍。

餘俊和楊劍波,現在都在“村讀”公益性崗位上。

貧困戶餘昌元,年逾八十,按政策老兩口在村裡的舊屋可以申請3.6萬元危房改造補貼。可有著48年黨齡的老餘說:“就住養老院,補貼讓給別人吧。”工作隊去慰問,老餘也一定要拄著柺棍送到大門口。

跟隨嚴強華在村裡走訪,有一個細節明顯能感到他把自己融入到了農村和扶貧工作中。在他和村民聊天時,無論對象是老人、留守婦女還是孩子,他的身子是前傾的。幾乎每個村民見到他,都是笑著,還開著玩笑。

朱鋪村“第一書記”嚴強華是真正深入貧困戶。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也到楊劍波家裡調研過,他說,精準扶貧關鍵是精準,在插花貧困地區,同樣也要下足繡花功夫。

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書中的主角

2017年6月11日,浠水縣年逾七旬的老畫家王金石,第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了9幅朱鋪村扶貧國畫。此前與嚴強華只有一面之緣的王老,被扶貧微記打動,放筆直取素材,徑自分享,概不知會。

“這一組畫,王老說沒有我。我說,我在畫外,更在畫裡。”2017年12月17日,嚴強華第一次在扶貧微記說,要辦一個扶貧畫展。

2018年10月17日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精選王老73幅畫作,扶貧微記60多幅新聞圖片和相關文字,公益畫展“在路上——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紀實展”在武漢嘉寶美術館開展。

同時,主題圖書《朱鋪村扶貧微記》也正式出版。就這樣,朱鋪村,荊楚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嚴強華的扶貧微記,成為書中的主角。90多位村民的故事第一次被人寫進書裡,送上展覽。

嚴強華把這本書送給胡家山灣四年級小姑娘胡媛作為禮物,第二天隨即收到三份回贈禮物:一幅畫、一首詩和一篇作文,嚴強華很受感動。

大冶市委書記王剛常常對村民講,朱鋪村不能忘記一個人,老嚴。他的“扶貧微記”,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眼看三年駐村期已過大半,嚴強華在村裡推著自行車對記者說:“扶貧微記之外,我還想出一本新聞視角的《朱鋪村鄉村筆記》。”

讓我們一起走進嚴強華的朋友圈

去看看他的扶貧微記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在爭吵中統一村民意見

在堅持下帶動產業扶貧

用智慧和眼光找尋鄉村文化的亮點

用理念鑄造鄉村閱讀文化空間

為“第一書記”嚴強華點贊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來源 | 農民日報

見習編輯:索一方

責 編:劉 軒

終 審:李 純

新聞報料:6363110 廣告合作:6377835

我知道你在看

大冶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微記引省委書記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