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恩:用收藏留住唐山歷史

大學 文物 抗日戰爭 西南交大 環渤海新聞網 2017-06-14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本報記者 徐喆)日前,我市收藏家申恩先生受邀,參加了2017年5月份西南交通大學舉辦的西南交通大學121週年校慶專題展。專題展中的第二部分全部是他收藏的“兩地書”,即學生林敬琪於1943年至1947年寫給其女友的300多封書信,信件全面反映了這位學生在交大遷址到丁家坳後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這對研究唐山交大南遷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唐山交大一直是唐山人的驕傲,有關唐山交大的文物,也是我市文史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1945年2月到1946年6月,唐山交大在丁家坳辦學期間的資料很少,我收藏這些書信,可以填補這個空白,因此顯得格外珍貴。”申恩向記者介紹,這些書信是他2016年12月初,在瀏覽一箇舊書網站時,發現有網友拍賣一批書信,書信內容是“重慶漢口兩地書”。申恩看到其中有“璧山丁家坳”的文字時,非常激動。“四川璧山丁家坳是唐山交大在抗戰時流亡的最後一個臨時學校,學生們在那裡只上了一年多的課,便回遷唐山了,他們在那裡留下的記錄很少,這批書信很可能就是記錄唐山交大同學在那裡學習生活的資料!”在獲得對方的聯繫方式後,他以拍賣的方式得到了這批珍貴的信件。

2017年年初,申恩完成這些信件的保護工作後,就開始了對書信內容的研究。一名叫林敬琪的學生,從1943年自平越就讀交通大學,直至隨校遷至丁家坳上學。其間,他每隔三五天,便給在重慶的戀人杜功芝寫一封信,甚至有時每天寫一封。信中表達愛戀的同時,詳細介紹了他在交大的學習、生活、課程設置及教師安排、校長變更等內容,全面真實記錄了交大在丁家坳的辦學情況。在這些信件中,申恩還發現了一封記載了重要史料的信件,1945年6月6日時,交通大學在丁家坳發生了一件事,國民黨為開發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交通大學於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但全校師生堅決反對,學校師生員工反映反覆遷校非常辛苦,八年抗戰馬上就要結束了,學校就可以遷回原址,他們懇請不要再動了。

據史料記載,1945年1月3日,唐山交大校長羅忠忱到達重慶,與交大唐山、北平兩院在重慶校友會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術人員訓練所可用,當即議定暫遷璧山丁家坳復課。6月6日教育部為了開發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該校於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7月25日,顧宜孫校長上書教育部,力申學校師生員工不堪再遷之苦,勝利復員在望,懇請免於遷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戰爭勝利,遷隴之議作罷。消息傳來,全校師生員工欣喜若狂,當晚在丁家坳舉行了提燈遊行,慶祝抗戰勝利,漫長的漂泊歲月即將結束。9月上旬,學校組成復員委員會,研究制定復員計劃。1946年3月8日,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學院遷回唐山原址。3月12日,教務主任伍鏡湖教授自重慶飛抵北平,轉道唐山接收校園,並主持復員準備工作。4月4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改組,唐平兩院恢復戰前舊稱,各自獨立。6月20日,唐院復員大隊出發,沿隴海鐵路歸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眾的幫助。8月23日,唐院復員大隊一行終於回到闊別九年,魂牽夢縈的唐山校園。

申恩說:“收藏不僅是為了實現藏品本身的價值,更是為了讓後人記住唐山文化和歷史,引導後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珍惜現在,做有意義的事。”身為唐山市民,申恩覺得應該將地方文化具有深遠歷史價值的古物發掘並保護起來。因此,近年來,他甘心情願為傳承地方文化和歷史做著收藏工作。

申恩近年來一直在默默無聞地收藏、收集著有關唐山歷史的文史資料,唐山開灤、啟新、華新、唐山交大的歷史文物、證書、證章、老照片等物品,以期佐證唐山那段輝煌的歷史,讓唐山的後人直接真實地感受到唐山的偉大成就,激勵唐山人熱愛唐山的熱情,以我是唐山人而感到驕傲。

申恩是唐山市較早收藏交大唐院相關文物的收藏家之一。申恩表示,收藏唐院文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弘揚唐山、交大的精神文化,希望這些藏品有助於交大的校史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