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在已經闖過了“校賽”、“省賽”經過國賽18小時的現場模型製作、馬上要進行最後的加載測試時,隊員們卻發現組委會提供的管子連接入水出水口的部分割去了一段,這意味著他們的精細計算可能白費了,他們無法精確控制需要的長度了。儘管他們在臺下安裝模型時已經盡全力調整了,但到臺上連接出水裝置時,發現管子還是短了,連接不到出水口。參賽團隊在臺上安裝的時間是被嚴格限制的,根本沒有重新安裝的時間。如果接不到出水口,浙江大學代表隊將就此出局,他們的模型還沒進行加載測試就將被判“死刑”。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萬幸的是浙大隊在製作模型時,使用了一種可以伸縮的拉帶來固定管子和“橋”,“拉帶是卡扣式的,就像是書包的帶子一樣,可以綁緊也可以鬆開。在最千鈞一髮的時候,他們冒著很大的風險把‘橋’一側的拉帶鬆了鬆,讓管子可以夠到出水裝置。但這段管子就有大半部分沒有搭在‘橋’上,全靠拉帶在支撐著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當時非常驚險,管子懸空的部分剛好在出水口,它承載水的時間是最長的,但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了。張曉笛在操作放水,陳張鵬在檢查模型,而我全程盯著拉帶,怕它突然斷掉。”參賽隊員王強說,“對我來說,等待放滿水的20s就像一個世紀一樣漫長,萬幸最後加載成功了。”

有驚無險,終獲土木王冠上最耀眼明珠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這一段驚險的小插曲發生在不久前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的決賽場上。由建工學院2015級土木工程專業陳張鵬、張曉笛、王強三位同學組成的浙江大學代表隊,一路披荊斬棘,與從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506所高校的1182個參賽隊中選拔而來的來107所高校的108個參賽隊同場競技,經過18小時的現場模型製作、專家打分、現場陳述答辯和加載測試,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終榮獲一等獎和最佳製作獎,浙江大學同時獲優秀組織獎。這是浙大繼上屆獲得一等獎後,再次獲此榮譽。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小科普: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九大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屬於A類學科競賽,由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聯合主辦,是土木工程學科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最高水平學科性競賽,被譽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你以為這次比賽就只有開頭這一段小插曲?too young!連隊員們都說,“現場真是狀況百出,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他們到底經歷了哪些九九八十一難?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驚險的國賽過程——“現場真是狀況百出,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這次全國比賽的題目是“渡槽支撐系統結構設計與製作”,要求參賽同學要運用美工刀、鋼尺、三角板、膠水等工具,把組委會提供的竹條和竹片加工成渡槽支承系統,還要連接輸水管進行加載測試。通俗點講就是造一座“橋”,要支撐6.5米的水管輸入50公斤的水靜置達到20秒之後放水1分鐘,測量剩餘的水量。比賽成績不僅包括輸水效率,還包括模型重量,而陳張鵬、張曉笛、王強他們要做的就是造一座又輕又穩固的“橋”。

19日上午報到後,陳張鵬、張曉笛、王強一行人來到比賽場地熟悉環境。在其他隊伍都在看水管的時候,細心謹慎的他們上手用尺子測量了比賽承載臺的寬度。沒想到這一測,竟真發現了嚴重的問題——檯面的尺寸比標準多了5-10mm別看這只是短短的幾毫米誤差,它會使得按原標準精確設計的模型無法準確地貼邊安放,甚至可能導致模型尚未裝載就垮塌。“比賽尚未開始就遇到了這種狀況,幸好我們提早發現了問題,臨時調整了圖紙上的模型長度,否則最後很可能功虧一簣。”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19日晚上六點,限時十八小時的模型製作正式開始。第一步是現場做柱子,這工程量可不小,製作一根柱子需要四十多分鐘,而搭建一個完整的模型需要十根柱子,光是做柱子就要花將近一半的賽時。就在他們專心製作模型原料時,問題又來了,由於竹子生長不可能完全一致,賽方提供的製作柱子原料的竹條規格並不統一,有偏輕偏重的情況。而分給王強他們的,重的偏多了一些,這就導致他們模型比預想的重了很多。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製作完成後我們把模型帶去稱重,稱出的結果比我們模擬做出來的重了10。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心想優勢沒有了。結果重量排名出來後發現大家的總體水平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高,我們還是有優勢的。只要加載成功,我們就是一等獎了。”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最終揭曉成績的時候,三人沒有過分意外和驚喜。張曉笛笑著說:“加載時最緊張,加載成功後就知道一等獎穩了。”幾個月以來的奮鬥和鑽研給了他們足夠的自信,一切付出也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

七個月的磨練——“有過絕望卻從未想過放棄”

“這是一個過程驚心動魄結局美好的故事。”

雖然在國賽上拿到一等獎,但是他們說自己在開始校賽時,完全是小白,對比賽流程、模型材料、輔助軟件什麼的全都不瞭解。從324日校賽比賽到1022日國賽比賽結束,從“憑感覺做模型的小白”到“到模型拿國獎的大佬”,他們背後付出的是難以想象的努力和艱辛。

張曉笛回憶道:“國賽前在校內PK的時候,為了準備模型,我們都是一下課就趕到實驗室,白天忙比賽晚上寫作業,做模型累了就寫會兒作業調劑一下。”

9月中旬學校確定了由陳張鵬、張曉笛、王強這支隊伍代表學校參加國賽,這份喜悅的背後意味著更多的付出與堅持。

“暑假小學期結束之後我們就在家待了10天,8月初就來到學校準備比賽。那幾天正是杭州最熱的時候,40多度的高溫,模擬加載的臺子還是露天的,每次加載需要一個小時,每天要加載好多次,我們都快被烤化了。”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把除了睡覺以外的事情都放在了實驗室,每天基本上就是早上8點多起床來到實驗室,做模型,點個外賣,再做模型做,再點個外賣,繼續做模型,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去睡覺。“我們就差把床搬到實驗室了。”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模型中的柱子是最多而且最難做的。“整個模型需要10根柱子,做一根柱子最快需要40多分鐘,前前後後我們做了也有五六百根柱子。”

模擬加載有成功也有失敗,一旦失敗整個模型就要重新做。“我們也有過絕望的時候,但是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他們的模型也一步步地變得越來越輕,輸水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等獎,他們還獲得了本次比賽的最佳製作獎。“我們的指導老師一直說我們是‘感人至深的做工’,因為我們做的比較粗糙,沒有那麼精美。但正是這種簡潔,才是製作模型所需要的東西。”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這次比賽給我們觸動最大的就是傳承的必要性。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從零開始的,但是這個比賽辦到了第十一屆,學校每年都在參加這個比賽,以前參賽的學長學姐卻沒有給我們留下來什麼東西。我們自己經過不斷地實驗也摸索出來一些技巧,但賽場上也看到很多我們沒有見過的其他學校處理材料的手法。問了他們是怎麼想出來如此精巧的手法時,他們說都是他們以前的學長學姐留下來的。我們以前參賽的學長學姐肯定也見過這些東西,但是卻沒有留下來給我們的。學校之前成績都不好,最近才有了一些復甦的勢頭,這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學校缺少了傳承。我們希望從我們做起,把我們每次參賽的見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留給以後參賽的學弟學妹們,把這些東西傳承下去。”

每天泡實驗室近16小時,浙大學子造的橋拿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相信在陳張鵬、張曉笛、王強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大學在未來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文章作者:田羽 陳欣妤 樑耐嬈

圖片來源:王強 陳張鵬 張曉笛

本文編輯:樑耐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