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半隻腳就進了上流社會?

大學 北京大學 北航 高考 英語 小桔燈 2018-11-28

一、

學習改變命運!

對於能考上北大清華一流大學的孩子,這句話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中,和全國所有的高校學生一樣,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城市,一個是來自農村。

多年前,筆者讀過一本報告文學《落淚是金》,講的是高校貧困學生的故事。第一次知道,許多高校的學生,生活是那樣的困難。有的大學生辦入學交了學費,口袋中只剩下幾塊錢。

我一直認為,北大這樣的學校,一入校門便是“金身”,生活沒有問題,學習更是沒有問題,發展也沒有問題。

我的這種看法,就像一位高中教師描述的一樣:考上北大,半隻腳就進了上流社會。

今天,讀書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考上北大,然後呢》,從文章中知道,考上北大的農村孩子:貧窮依然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不適感?

考上北大,半隻腳就進了上流社會?

二、

文章選取了工地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雲南會澤縣的崔少揚,剛從北大畢業的鄧風華,鄧風華同級的農村朋友徐森、鄧風華的同鄉曲小薇、西南山區長大的嚴澤等幾位來自農村的北大學生的故事。

崔少揚:今年剛剛考上北大,他對未來的路還充滿了憧憬,決心要“回到大山,改變大山”,相信勤奮能改變一切。

鄧風華:曾為英語困擾,直到大四,他去上哲學雙學位的課,很多大一學生直接用英文交流,行雲流水,他提前準備一夜也跟不上,還是“很緊張,覺得自己很差”。他說,有一些“勤奮也解決不了的事”,“即使到了北大,我們也和那幾億的農民工人互為鏡像。”

徐森:入學時加了很多社團,比如象棋社,但很難融入這些圈子。

曲小薇:第一次高考,考上一所南方名牌大學,可家裡沒錢,交不起學費;高分考生回去復讀則有3萬元獎金。她被迫讀了一年,稀裡糊塗來了北大。

凌雄:高考公佈成績後,因高中學校從來沒出過北大的學生,校領導找他談話,老師也求他“衝一衝”。於是他填了提前批次,來北大學了冷門的小語種。“我之前都不知道地球上還有這個國家。”

還有幾位從農村來的學生,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奮考入這所全國的最高學府,個人的天資和城市的裡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從進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他們在城市學生的氛圍中,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感。

考上北大,半隻腳就進了上流社會?

三,

文章說:在北大,有很多外力拉這些農村孩子一把。在北大的生活總有退路。這是全國最高學府學子的榮光。

北大的學生,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徐森卻看到出國三萬元多元的報名費用之後,選擇了留在本校讀研,打算到博士後階段再公派出國。

而曲小薇更後退了一步。她原本有機會留在本校讀研,可一年的學費要2萬多元,而去另一所“雙一流”高校,因為那裡不但學費減免,還有可觀的獎學金。

這些情況,不但出現在入學之時,而且全影響他們的整個大學生活,及至一生。

這就是鄉村學生進入城市、進入大學的不適感,也就是由於貧窮帶來的不適合感。

這樣的情況,城市裡的學生,家庭經濟好的學生不會遇到:

崔少揚清楚記得貧困的滋味:自己600度近視,父親曾省下治療腎結石的錢給他買了眼鏡,他卻不慎摔碎了——他痛恨自己,從此再沒配過眼鏡,不得不湊近看很多東西。

曲小薇今年畢業,沒回家,直接去了研究生的學校繼續學習,主要為了省下回家的路費。她認為碩士畢業後去昆明工作,是適合家境的最優解。

嚴澤也清晰地記得貧窮帶來的不適感:小時候,她沉默地聽朋友討論麥當勞、肯德基,插不上話;再長大些,同學們問她牙不整齊,為什麼不去矯正,她啞口無言;到了北大,開學後會有同學說自己暑假在洛杉磯,或者寒假在舊金山吃到了很棒的甜品,但現在,自信的她放下了這些。

考上北大,半隻腳就進了上流社會?

四、

想到了這兩天一個熱議的新聞:

2003年,來自農村家庭的楊仁榮,以570多分的成績成為江西宜黃縣高考理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但是,他卻沒有完成學業,也沒的告訴家裡人退學的原因。

2008年,父親接到多家銀行的催還貸款電話,震怒,趕往北京。還掉了所有的貸款,然後便一直與兒子談心。兒子保證一定會去工作。

9年前,他給楊父留下短信“我在北京挺好的,不要擔心”,便從此失蹤,杳無音訊。

9年裡,楊家夫妻幾進北京,尋找楊仁榮,多年尋子,幾近崩潰。

今年9月3日,失聯9年的楊仁榮終於聯繫家人,自稱人在西安上班,在外面過得不好,很對不起父母。

對於此事,評論排山倒海。

過得不好就是拋棄父母的理由嗎?

而這其中,又有多少是貧困的因素?

過的不好,是不是等於沒有一份讓人感覺體面的收入?

五、

貧困,只有從鄉村走出來家境貧寒的大學生才能體會他的味道。

北京大學,做為全國的一流學生,那裡完善的幫扶制度,不會因為貧困讓一位學生生活無著,也不會讓他們因貧困而失學。

而對於其它一些非重點學校學生,他們無太多外力的支援,亦無更多後退空間,他們的處境如同許多《落淚是金》的人物,讓人同情。

對於一些普通大學的學生來說,學習改變命運的名言都讓人質疑。

筆者老家一位親戚,家裡四個孩子,家裡只有幾畝地的收入,孩子們都上學,指望孩子上學有個好前途。

前幾年,大女兒考了一所專科學校,上學了三年,花了幾萬元,畢業了,也沒有找到什麼好的工作,在外面打了兩年工,就回家結婚了,沒多久,生了孩子,在家務農。

這位親戚非常的失望,認為,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六、

許多事情,沒有我們想像的樂觀。

又回到了上面報道的故事中:

幾位北京大學的學生到山村小學調查,去時大家高高興興,想著山裡的孩子會多麼的快樂,幸福。

沒想到到了地方,班裡都是留守兒童,大學生們問孩子最近一星期開心的事有哪些,沒人回答;一個月,還是想不出;一年,依舊是沉默。最終有學生顫著聲說,爺爺死了,爸爸也3年沒回來了。

回來時,大家非常的沉重。

生活的本色,許多人不知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