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部分高校學生沉迷網貸 學生為何敢花未來的錢

大學 廣西大學 網絡安全 升學考試 未來網新聞 2017-04-02

關注大學生消費之變化篇

記者走訪南寧部分高校,發現不少大學生為了得到心儀的東西,削尖腦袋也要買到手

花花花 買買買 傷傷傷

廣西部分高校學生沉迷網貸 學生為何敢花未來的錢

在廣西大學東校園快遞服務中心,前來取包裹的大學生不少。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程浩楠 蔣文躍 實習生 蔣小威 黃曉聰 文/圖

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有來自廣西的代表、委員提出關於規範大學校園小額信貸的建議,再次將校園網貸推上關注的焦點。2016年10月,南寧一大學生失聯,他被指借款160萬元。該生曾在QQ空間發消息稱將自殺以死抵債,債主向警方報案,警方確認這名學生已經死亡。

據統計,近三年來,僅南寧市江南區法院便受理校園借貸案件近百件……網貸對大學校園的滲透,源於一些大學生對物質的過度追逐。而更大的背景在於,如今在校大學生消費方式和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提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呈愈演愈烈之勢。本報推出系列報道,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

女大學生的衣櫃要有新款靚裝,化妝包必備名貴脣彩;男大學生的口袋要有一包上檔次的煙,聚餐時要來瓶價格不菲的酒……在越來越注重物質享受的當下,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不合理的消費結構日益凸顯。校園外的花花世界,各種物質、遊玩、遊戲的誘惑,讓自控力不強的在校大學生欲罷不能,深陷其中

1

借錢賭球無力償還躲回老家

學生網貸問題引起區內高校的重視,始於去年南寧某高校一學生向同學借款100多萬元後的消失和“裸條”事件(詳見本報2016年10月12日A1疊5版)。

28歲的王美(化名)是南寧市大學東路一所本科院校的輔導員。她告訴記者,去年3月,她所在的學校也有一名學生突然失聯,事後才知道該學生欠下一筆30萬元的網貸,無力償還,回老家躲了起來。這是一名研三學生,當時其家長致電學校學籍管理部門,提出休學一年的請求。

學生父親向老師透露,兒子於2015年向多個網貸平臺借款賭球,輸了繼續借,最後弄到無法收拾的局面。“負責研究生管理的老師告訴我,該學生在網貸失信後,頻繁向身邊多個同學借錢,所借金額都很大。”王美透露,借過錢的同學討債時,發現該學生的手機和QQ均聯繫不上,於是向老師反映,學校才得知此事。

今年3月,該校老師再次接到該學生家長的電話,家長稱兒子的休學期已到,不準備再回校繼續學習,決定向學校提出退學申請。目前,學校已同意他的申請,退學手續正辦理中。

因網貸休學的事件並非孤例。記者採訪得知,2016年上半年,南寧市大學路一所高職的一名男同學向學校提出休學申請。老師得知的原因是,上大學後該學生談了女朋友,出去吃飯、娛樂、旅遊帶來的花銷較大,每月支出超過1500元,父母給的生活費不夠用,為了面子向多個網貸平臺借錢。隨著利息的翻滾,缺口愈來愈大,由此經常接到網貸平臺帶有恐嚇性質的催債電話,他已無法安心學習。

廣西部分高校學生沉迷網貸 學生為何敢花未來的錢

廣西某高校一名大學生購買了不少名牌運動鞋。受訪者供圖

2

校外兼職只為買心儀消費品

3月17日下午放學,廣西財經學院大二學生黃同學並未與同學一起去食堂吃飯,而是小跑著去了學校附近地鐵站,用了約20分鐘來到廣西大學附近的農院路開始他的校外兼職——發傳單。從下午6時開始到發完僱主遞給的任務,他需要忙碌到晚上10時多,之後在附近簡單吃一份快餐,又匆匆坐上公交往學校趕,在晚11時30分學校關門前回到宿舍。

發一次傳單能掙50元。不過這種兼職不是天天都有,同學忙不過來才叫他去幫手。黃同學在學校有第二份兼職,這是個勤工助學崗位,一週上班6至8小時,加上發傳單的收入,他一個月能掙近300元。如此花時間做兼職,並非黃同學的父母給的生活費不夠。“我前段時間買了一部新手機,分期買的,每月要還錢。”黃同學說,包括手機的本金和利息,他每月要付200多元。

自從南寧地鐵1號線去年12月全線開通後,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的雷老師注意到一個新現象:上下午放學後不少學生紛紛趕去乘坐地鐵,到朝陽商圈或埌東的商業區做兼職。“男學生以在商場銷售電器居多,女學生大多在服裝店和奶茶店做。”雷老師說,學生們成群結隊到校外做兼職,大多數是掙錢購買心儀的消費品。

3

近四成大學生每月開支超千元

藉助網貸和兼職才能滿足消費需求,如今區內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到底如何?

去年年底,網絡流傳一份“部分地區大學生生活費參考標準排行榜”,其中提到廣西的大學生以月均704元排在第六名。該份榜單被本地媒體發至微博後,諸多大學生參與討論,而最多的評論則是“你確定這不是半個月的伙食費?”

今年2月,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佈一份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被調查學生中,有超三成曾入不敷出。

結合該份研究結果,有媒體就廣西大學生月均消費開展調查,200多名大學生參與回答,選擇300~500元的佔16%,500~1000元的佔32%,1000~1500元的佔31%,1500元以上的佔近10%。這意味著有近四成大學生每月開支超1000元。有學生貼出自己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的消費賬單,4個月時間,她光網購就花費了5320元。這讓她不禁慨嘆“讀大學要是不剋制,估計會餓死街頭”。

4

追求高檔商品“不擇手段”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購物時對價格和質量的重視超過商品的品牌、檔次和廣告宣傳,他們的消費由此處於理性區間,然而也有一定比例學生迷戀潮流消費和高檔消費,從而引出了大學生消費狀況的兩大變化——消費方式多樣化和對品牌的過度追求。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雷老師談到,目前的在校生以1995後為主,雖還未融入社會,但眼光已不侷限在課堂,不少學生在創業潮風氣影響下,合夥在校外開店、投資做生意,有的甚至玩起了收藏。

大四學生李同學是籃球迷,平常非常關注NBA比賽。有喜歡的球星換了新款籃球鞋,他會第一時間瞭解情況,然後想方設法買下自己心儀的那一款,收藏球鞋漸漸地變成了他的愛好。前段時間,他給大學四年買的球鞋拍了一張合影——球鞋有近十雙之多,顏色款式各異。每雙球鞋的價格在1000元以上,少數限量款在1300元以上。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大學生在校花費,除了老幾樣的吃穿住行花銷、戀愛和旅遊等開支,新潮的學生還要到健身館健身、飼養寵物、玩cosplay或者追星等,嚴重的追星族還會到現場觀看偶像出席活動,而來回機票和門票等開銷,已不是普通大學生所能承受的。

在廣西某高校,女生王同學說起化妝品如數家珍。她說,不同系列的化妝品,一般都會買幾種不同樣式不同品牌的來囤貨。她直言,班上不少女生還特別鐘意購買洋貨。

和女生相比,男生的大額開銷則多花在菸酒、玩樂以及電子產品上。南寧市大學路一高校男生表示,周圍不少同學在用品牌產品,這讓他很眼紅,於是,他通過網籌購買到了心儀的數碼產品,“我有個同學,本來沒什麼錢,但很想購買最新款蘋果手機,說是砸鍋賣鐵也要買”。

關注大學生消費之應對篇

勸勸勸 醒醒醒 改改改

針對當前部分高校學生沉迷網貸導致的過度消費等問題,部分高校老師及社會人士提醒應學會抵制誘惑,理性迴歸求學正道

廣西部分高校學生沉迷網貸 學生為何敢花未來的錢

廣西大學校園內掛著“網貸有風險,同學須警惕”的橫幅。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蔣文躍 程浩楠 實習生 蔣小威 黃曉聰 文/圖

儘管身邊的同學因網貸招來麻煩甚至退學,但一些學生仍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相關專家認為,無論冒著掉坑的風險向網貸平臺貸款,抑或擠佔課餘時間做兼職找補貼,以這些手段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均是大學生過度消費的外在表現。只有找出提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等不健康消費方式在大學校園盛行的成因,各方在引導大學生抵制物質和金錢的誘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這個問題上,才能找到恰當的對策

1

剖析:

學生為何敢花未來的錢

近四成區內大學生月均消費超1000元,而2016年南寧市最低工資標準也僅為1000元,大學生們為何不懼透支自己的未來?

廣西師範學院學生工作部(處)負責人鄧老師認為,如今的在校學生家境大部分較為殷實,農村的孩子真正做農活的也不多,從小到大想要什麼大人們基本會滿足,他們有極強的獲得感,消費選擇更傾向於享受型。新一代的大學生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普遍樂於接受提前消費觀念。網購平臺的促銷手段很多,還開發了透支功能,大學生若自制力差,很容易走上用未來的錢滿足現在的高消費的路子。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顧春雨表示,網絡交易是虛擬化的,學生們用了多少超支多少,只是賬面上的數字發生變化,學生花錢不用真正從口袋掏出,視覺上看不到“錢”,這也會導致學生花錢上癮。

經常接受學生心理諮詢的鄧老師還提及,現在有些學生吃的穿的,比拿工資的老師的還好,“尤其電子產品,我們剛接觸一款品牌手機時,學生已經換到三四代了”。另外,學校做過調查,發現參與網貸的學生實際並非家庭貧困一類的,倒反家境相對好的更容易陷進去。在他看來,一些學生熱衷購買名牌,實際是受了虛榮心的驅使,甚至部分家庭並不富裕的學生,為了掩飾自己因家庭條件限制而產生的自卑心理也會選擇高消費。

2

後果:過度消費帶來“負能量”

至於提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對大學生的影響,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可達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習慣性地高消費,一方面會加大父母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自己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一開始工資不高,心理會產生一定負面效應,不利於自身的長遠發展。

顧春雨很擔心過度消費對校園氛圍的影響。他說,大學生是純消費群體,以買一件衣服為例,商場裡花幾十元就能買一件質量和款式不差的,若追求品牌,甚至花大價錢購買外國貨,那必定會從提前消費轉化為過度消費,“如此下去,物質享受的一面強過做好學業的一面,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就成問題了”。

廣西財經學院學生黃同學對上述觀點感觸頗深。“學院的商業氣息比較濃,很多人瞄準一切商機去賺錢。”他舉例說,一些同學在宿舍區開起了小商店,售賣小零食;一些同學利用親友在國外留學的便利,做起了外貿代購,而大家在學習上的花費普遍不高。

3

建議:既要做好引導又要加強監管

2016年4月,廣西大學某學院2014級研究生劉某某被南寧市西鄉塘區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批捕。檢察機關審查認定,劉某某竊取多名同班同學的身份證、學生證等身份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在分期網貸平臺進行註冊,騙取貸款進行提現、網絡消費,至公安機關立案時還有一萬多元未歸還。結合該案以及大學校園因信貸引發的其他刑事案件,西鄉塘區檢察院於去年6月曾向廣西大學發出檢察建議。

檢方認為,保護大學生,教育大學生,校方責無旁貸。理性消費不能在大學教育中缺場,求欲不求知更不能成為主流。學校作為監護的責任主體,理應在思想引導、財商培養、風險教育上下功夫,學校的教育跟上了,才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向高校提出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幫助學生科學制訂消費計劃,量入為出;加大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力度;加大學生資助信貸體系建設力度等應對措施。

在南國法援公益律師劉凱中看來,部分學生由於害怕父母批評,選擇貸款或通過節省飲食來購買產品,是透支自身的一種行為。“大學生的消費需求高且不知道掙錢的艱苦,太圖享受而不知付出,因此沒錢時就可能會通過校園借貸等渠道來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一旦不及時還貸容易引起糾紛。”劉凱中表示,一些平臺以分期付款為由變相地發放高利貸款,收取的綜合利息高達年化利率30%以上,發生延遲還款時,這些平臺用脅迫、盯梢、非法拘禁等不法催款手段,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發現裸貸等違反法律規定或治安規定的行為,司法機關就應介入”。

鄧老師則認為,網貸事件頻發,說明監管部門對網貸平臺的監管不能缺位。時下區內共有多少網貸平臺向高校學生髮放貸款、每月的流動資金有多大、哪些平臺獲得監管部門審批、哪些平臺又引發糾紛等等問題,銀監部門、公安部門至今沒有就這些問題拿出答案,此種情況下要求學校做好引導工作,難度大效果也不佳。

4

措施:

建立不良消費日常監測機制

在廣西大學校園裡,掛有“倡導理性消費,遠離不良網貸”“網貸有風險,同學須警惕”等橫幅。據介紹,目前,廣西大學已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多部門及時關注網絡借貸業務在校內的擴展情況,並安排輔導員、班主任和黨員骨幹隊伍對學生消費行為進行排查,發現參與網貸的學生,及時做好幫扶引導工作。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雷老師介紹,去年南寧某校一學生向同學借款100多萬後消失事件發生後,自治區教育廳召集區內高等院校學生工作方面人員開了專題會議,要求各學校加強對學生參與網絡借貸的排查。對排查獲知的參與網貸的學生,該校老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當出現無法還款風險時,學校將邀請律師給予法律幫助。“平時,學院還做各種宣傳和開班會討論,以此糾正學生超前、過度和從眾等不良消費觀念。”

記者瞭解到,從去年開始,上述兩所高校均把消費教育與防騙、安全教育一起納入到開學第一課的內容。

駐邕其他高校也採取措施應對不良消費問題。去年10月25日,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消委會舉辦了一場“我的金融我做主——消費教育大講堂”活動,目的就是讓在校大學生“提高金融消費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年11月11日,在廣西醫科大學學生工作部(處)老師指導下,大學生事務管理中心開展了主題為“拒絕不良網貸,提倡理性消費”的校園不良網貸宣傳活動,提醒同學防範各類不良校園網貸誘惑,提倡理性消費,拒絕不良校園貸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