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浙籍科學家潘建偉獲物質科學獎

大學 潘建偉 生物技術 數學 溫州日報 溫州日報 2017-09-12

浙江在線9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曾楊希鄭文)9月9日,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公佈2017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獲獎,引發全國關注。

1895年,瑞典企業家諾貝爾在去世前一年寫下遺囑,以畢生財產成立諾貝爾獎。120年後,一群中國企業家萌生出同樣想法。他們聯手一批優秀華裔科學家,共同設立未來科學大獎,並在次年就結出成果。取名“未來”,寓意科學是種向未來的希望、具象未來的座標、驅向未來的動力。

現場

致敬科學家與科學精神

9月9日,北京陽光正好。在望京昆泰酒店的一間會議室,有著“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名單公佈。

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100萬美元的獎勵。

現場,每一個成果的宣讀都引發陣陣掌聲,這是對科學家的致敬,對中國人追求科學精神的致敬。

浙籍科學家潘建偉憑藉其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使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上作出重大貢獻,為治療剪接體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結構框架。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很年輕,他出生於1981年。他在代數幾何學上作出了極其深刻的貢獻,特別是在雙有理幾何與奇點及其對偶復形的拓撲結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未來科技大獎的設立是國家科學事業進步的集中體現。現場電話連線中,施一公激動地形容這是一次“意料不到的鼓勵和獎勵”,他說:“我能獲獎,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連續投入,特別是研究手段的改變和科學儀器的發展,讓我們近水樓臺先得月。”

十八大以來,國家科學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許晨陽形容“這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時代”。他打算拿出一部分獎金,獎勵科研表現突出的年輕人,鼓勵年輕科學家不斷創新。

歷程

15位頂尖科學家護航

未來科學大獎的誕生帶著純粹和理想。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說:“設立這個大獎的初衷,是希望鼓勵形成一個不急功近利的科學氛圍,使年輕人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搞科研,讓幾十年、幾百年後中國的科學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2015年1月20日,未來論壇創立大會在北京舉行。這一定位為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科學傳播公益平臺,由新盟總裁兼創始人武紅,真格基金創始人、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金沙江創投董事長丁健等十餘位企業家、投資人共同發起。大會結束時,未來論壇創始人、高翎資本創始人張磊正式發起成立未來科學大獎倡議。

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凝聚了15位頂尖華裔科學家的力量,包括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從杭州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勵建書等。他們組成了專業的科學委員會,保障科學大獎的專業性。

獎項創立的背後,也遇到過不少困難,但未來論壇的創始理事們卻從未放棄。在模式上,國外大獎往往是建立母基金,通過投資獲得回報用做獎金。不同的是,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了基金會,所有獎金由12位捐贈人分攤。目前三個單項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每個捐贈人出資25萬美元。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承諾捐贈10年,從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續性。捐贈人幾乎都是赫赫有名的創投公司和上市公司負責人,包括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網易創始人丁磊、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等。

未來科學大獎對科學家而言,更是莫大的鼓舞。2016年9月19日,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公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生命科學獎”,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獎”。薛其坤錶示:“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為我的科學工作和團隊注入了強大的新動力,我將繼續加大馬力奔向更高的高峰。”

意義

推動我國科學事業發展

在科學家眼中,未來科學大獎對推動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將有著長久而深遠的意義。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投資界、工業界和科學界首次緊密聯合的結果,已成為政府推動科學事業發展的重要補充。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認為,基礎科學研究在中國還比較欠缺,設立這個大獎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動基礎科學發展。他說:“希望民間資本支持科學,這是國家長遠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蔘與到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的事業中來。”

潘建偉說:“未來科學大獎的設立,對推廣科普、傳播科學,都有極大的貢獻。”

薛其坤說,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一年以後,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對發揚中國的科學文化、營造崇尚科學的氛圍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科學委員會委員、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李凱眼中,未來科學大獎的建立,能夠鼓勵年輕的科學家做一些有影響力和經過實踐考驗的工作,“這樣中國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

獎項的背後,是幾十位未來論壇理事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中許多人擁有名校畢業的理工科背景:丁健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擁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信息科學碩士學位;陳恂曾就讀於北大物理系並在斯坦福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沈南鵬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畢業於耶魯大學……對科學事業的敬意與追求,讓他們凝聚到一起。

丁磊說:“希望未來科學大獎比諾貝爾獎更專注,並有機會超越國際上的其他獎項。”

徐小平對未來科學大獎有著樂觀的暢想:“希望100年以後,人們會說,‘我們不要諾貝爾獎,我們要未來科學大獎’。”

凡注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浙江在線",並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