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美國大學生是怎麼找工作的?

大學 美國 畢業即失業 英語 EditSprings 2017-06-08

畢業季來臨,美國大學生是怎麼找工作的?

中國的大學擴招後,畢業生人數年年都在增加。就業人才市場的形勢變得愈發激烈起來。不光不少求職者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很多在其位者都有著朝不保夕的感覺。位居大洋彼岸的美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對求職者的要求存在一些不同的特點。

(一)學歷夠用就好

最近國內許多大單位招聘人才,不管招來是幹什麼的,一律要求博士學位。連市政管理局招環衛工人,都有眾多擁有碩士學位頭銜的來應聘。國人認為環衛工人都是碩士了,那其他行業的工作者的素質更差不到哪裡去。至於這些碩士生是不是能勝任這個位置就不去計較,彷彿一個城市裡主要做事的人都是高學歷,全市一夜之間就進步開化了不少似的。這類思維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高學歷崇拜、學歷至上觀念的產物。

而美國就業市場是由商品經濟規律左右,市場經濟社會需要的是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高的回報,所以用人單位絕對不會多花錢聘請大學生去做沒有高校文憑的人就能勝任的工作,本科生能幹的活絕不用碩士。高學歷法定起薪標準肯定比較高,而且學歷越高的人跳槽到其他單位的可能性也越大,公司往往會面臨花大量精力培養後,最終落得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境地。科研單位、教學機構變成博士生唯一的去處。而美國高學歷者找工作聽到的最多的回覆是:“你來我們單位真是大材小用(還是另謀高就吧)。(You are overqualified.)”、“你都是博士了,為什麼打算到我們這兒來工作?(You are a doctor. What makes you come here?)”。這與國內時下流行的人才高消費可謂大相徑庭。

(二)本、碩、博專業不一致的文憑更常見

國內單位招聘喜歡招本科、研究生、博士讀的專業是基本一致的學生。他們認為這樣的人是從一而終,專業上過硬。有人當年求職時因為本科讀的是英語,研究生讀的是金融管理,面試時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是:“你到底算是讀英語的還是讀金融的?”、“你這樣子會不會兩個專業都沒學好?”跨專業讀書本身就是一個很冒險的事情,加上後來在國內求職時所受歧視,一度會讓求職者失去信心,質疑起自己當初做的決定,長期在家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商業社會,不少家庭條件一般的大學生,會選擇先到學費只有本科學院一半左右的社區大學修滿部分學分或者畢業後再轉入自己心怡的高校。另外美國高校的各學科設置相對合理,相互之間有互通的成分,跨專業攻讀更高一級的學位也會被認為是在豐富自己的教育背景。所以在美國,如果有看到著名大醫院擁有碩士學位的外科醫生其本科畢業於某不知名社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三)美國人找工作的“關係觀”

中美大學都有就業指導中心,報紙雜誌和網絡也成為兩國求職者的得力助手。一份製作精細的簡歷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須的。我們常說美國人不講人情,確實是這樣的嗎?這實際上是一個偏見。美國人在工作中不徇私情,很有職業操守,但日常生活的交流與交際也是美國人十分重視的,平時結識各行各業的朋友,關係網撒得越開,信息收集到的就越多,工作機會很容易就出現在其中。全世界人民找工作都喜歡動用關係,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內心會抗拒陌生人,喜歡和自己熟悉的人打交道。根據統計,通過人際網絡而找到工作的在美國佔的比例最高。但是,中美通過關係找工作的差別在於:求職者自身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達不到工作所需要求,關係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國內看重的是推薦人的面子和地位,推薦人的身份高低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被錄用的可能性大小。求職者的能力是否能滿足工作需求,反而變得都不重要了。所以美國人所謂靠“關係”跟中國人拼“親爹”、“乾爹”是不同的。在美國就算你爸是總統,他要推薦也必須是做子女的能勝任的職位,工作做不好一樣被開除,否則其他僱員就可以到勞工部按法律法規投訴,在美國老爸名氣越大,孩子做事越要謹慎。

美國人找工作說的“人脈”主要是指可以得知各種招聘面試機會的渠道多,能否勝任招聘的工作還得靠自身過硬的教育背景、合適的經驗、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等。此外還有一點:美國人特別看重校友關係,那些已經就業的“前輩學長”都很樂意為後輩提供實習機會,向自己公司推薦校友,或者告知空缺職位的信息等。常常一些大公司幾乎成了某個大學的“畢業生俱樂部”。知名校友的推薦能夠在師弟師妹的應聘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此外,在美國教授的推薦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教授等於用個人信譽來擔保推薦人有能力勝任此工作。在一個崗位候選人實力平均的情況下,有幸取得名教授賞識而得到推薦的學生有絕對的優勢。

(四)注重工作經驗的積累

應聘者的實踐經歷是美國用人單位特別看重的一個方面。美國大學生沒有中國學生中流傳的“第一份工作定終身”和“男怕入錯行”的說法,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獲得鍛鍊的機會,希望豐富自己的經歷,為以後事業發展拓寬空間。美國每天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奔走,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對每份工作都不怎麼挑剔是因為這些經驗經歷有可能是今後邁入一流跨國公司的敲門磚。還有大量的美國學生不亦樂乎到偏遠地區“下基層”,到農村去種地、擠奶,拿遠低於美國最低工資線的實習費,把農民工作從頭到尾學了一遍。他們希望通過在農村工作的經驗,瞭解轉基因食品的利弊,加深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這些經歷對他們未來走進商學院或法學院開始碩士、博士學位深造時會有很大的幫助。反觀國內有的大學畢業生眼高手低,非大城市的大單位、大企業不進,非穩定的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務不要,這就是在求職過程中不能適時地進行定位和調整,造成實踐缺乏,無法有效的提高溝通、動手、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觀美國的大學畢業生更會去適應環境變化來應對生活挑戰,懂得安排好事業和生活是自己的責任,對在哪裡起步無所謂。他們對工作經驗的看法值得中國學生借鑑。

來源:《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黃學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聯繫後臺刪除。

論文因為語言被拒?快來Editsprings看看吧!

畢業季來臨,美國大學生是怎麼找工作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