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大學 雞湯 教育 王銳旭 王銳旭 2017-09-26

總遠遠惦記著夢想,會被現實和夢醒之間的差距打敗;不如暫時忘記夢想,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遲早會回饋你一份厚禮。

——白巖鬆「白說」

1

當我們還在校園的時候,其實除了日常消費的習慣不同之外,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但當畢業之後,尤其是參加工作一兩年時,很多人會恍然大悟,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本來就那麼大,只不過大學四年裡,大家恰好相互是同班同學而已。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同學A大學讀的是一個邊緣專業,儘管高考失利,但擺脫了她不擅長的數學之後,四年來專業成績都是第一,大四上學期就成功保研名校。

同學B本來成績很好,但因為太過自傲,四年後泯然眾人,畢業後只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生活也過得比較艱難。

同學C成績很差,但是很喜歡與人接觸,大學期間做了些小生意,很快就賺到一筆啟動資金,讓她有信心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即使在同一個班裡過著一樣的生活,畢業後各人的際遇卻千差萬別。也許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看著曾經和自己並肩的同學朋友,以很快的速度超越身邊人,一轉眼,只留下一個背影。

2

對比

雖然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走在不一樣的路上,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還有父母的寄望,教會我們的是,必須要超過「別人家的孩子」。所以但是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往前跑時,當自己只能看到一群背影時,即便知道自己走的路與他們不一樣,也仍然會感到隱約的恐懼。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在學校裡,我們輕易可以通過分數差,將其他同學甩在身後。至於實際操作、除了分數以外還有什麼收穫,都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情,大部分人的路,是靠過去的「經驗」來指導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悲觀地認為,出身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的學習方法,學習的習慣和成長的速度,都是由父母的言傳身教、學校里老師、同學的潛移默化,內化而成的。這個「內化模式」,在沒有遇到外力更改的情況下,會指引著一個人按照默認軌道,一直走下去。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一個人如果從小被教育,必須以身邊的人為目標,當他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會覺得慌張;而在大學裡失去參照物時,又會覺得迷茫不知所措。而如果一個人所受到的教育,教會他遇到挫折就繼續往前走,而不是要提前規避風險的話,那麼他做事會幹練但也魯莽,不知道接受教訓做出調整。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3

選擇

畢業後一兩年甚至三五年,你和身邊的人所產生的差距,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你們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優秀家庭背景、學校經歷,可以減少一個人遇到的難關,他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人生,而不用擔心失敗後沒有退路。但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這只是一個增益的因素,並不能保障他們一帆風順度過一輩子。在大學裡,我們第一次失去了統一的度量衡,不能靠成績去評判所有,也沒有一個相似的人能作為參照。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有人會認為所有的路都沒有壞的結果,只有自己滿意與否的區別。尤其不再有明燈指引時,從苦悶的學習中解放,思考如何享樂,便開始異化同一起點的兩人,所走道路的曲折。而選擇無視外在誘惑,繼續學習專業技能,就成了畢業後,我比你先走一步的轉折點。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選擇什麼職業、怎樣的生活方式,選擇怎樣去看這個世界,是畢業之後拉開差距的根本原因。對,與成功成正比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努力的方向。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只不過是懶於思考的人的自我欺騙,妄想用一個固定的套路,去追逐那些根本完成不了的目標。

4

畢業後

畢業後,每個人都在變化。除了個人的慣性思維,和主動的選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整理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雖然在學習、工作上,大多數時候都要靠自己摸索,進步的速度也有所差異。

讀書時這一舉措,讓他畢業後工資比我高出7000塊錢

然而,並不能說與同學差距大,就是自己的失敗。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我們學會接受這種差距,去關注自己的學識與人生,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原地踏步怨聲載道。

一切的發誓都是假大空,但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於「需要」的緊迫感,才能讓人有動力進步。最後,如果一條路老是走不通,不如試試換個角度去看。所有的努力都一定會有結果,反正大不了只是失敗一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