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2018年諾貝爾獎,美國人包攬了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經濟學獎在內的絕大多數獎項。

此外,1901—2018年一百多年間,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前20所大學中,美國大學佔13所。而中國在非人文類的諾貝爾獎名單上,僅屠呦呦1人。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不僅是錢學森對於中國教育的巨大疑問,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對於中國教育問題也曾有過深入的思考。

中國學生基礎紮實,數學能力突出,卻罕有貢獻影響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而美國基礎教育一般,高等教育卻領先全球……奧祕何在呢?

重讀秦春華老師曾發表於《光明日報》,原文標題為《低水平美國基礎教育為何能培養出高端人才》的這篇文章,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中美教育對比下的矛盾

中國學生普遍被認為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在數學、統計等學科領域也超乎尋常。

但同時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整體地位卻不高,能夠影響世界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更是屈指可數。

另一方面,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被公認為競爭力不高,就連美國人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和其他國家,特別是和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

但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卻領先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

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教育是否有效最終要看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

教育在我們的意識中似乎成了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老師教課是為了生存,學生上課是為了履行九年義務教育,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上一級的考試,大學就開始各種各樣的逃離。

現在的學生希望教育為他們提供一些“有用”技能,希望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更好的大學,增強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便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

如果教育不能幫他們實現這些,那就會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想法。

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美國的教育

美國教育自然也是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直接示人,而是強調教育對人本身的完善,他們認為,知識不是他人所能傳授的,知識的獲得更多是學生在思考和實踐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的。

所以,在美國在課堂上教師很少給學生灌輸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通常只在最後把知識點做一總結,美國的學生普遍閱讀、思考和寫作量很大,極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

美國學校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

雖然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也不夠廣,但只要是通過學生自己領悟的知識點,不僅終身難忘,還能夠舉一反三。

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我國的教育狀況

與之相比,中國老師把知識點一遍又一遍地教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複習背誦,使之成為終身不忘的記憶。

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對於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而言,其弊端顯而易見。

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比較紮實,但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

目前我國已意識到並下決心通過大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來逐步扭轉這一局面。

然而,這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和完成的,當下公眾對於教育公平的簡單理解和憂慮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會文化都一定程度增加了改革的阻力並有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美國基礎教育公認“很一般”,為何總能培養出批量高端人才?

很顯然,判定一個國家教育是否有效的標準不是你建了多少所學校、教室,入學率及技術人才的數量,甚至不在於培養出了多少國際學術界的領軍人物。而在於通過教育,使這個國家是不是變得更文明、更從容、更有價值!

因此美國的教育對於孩子而言無比的重要,但是因為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以及最近發生的貿易戰爭的影響,導致美國高校,今天沒有在中國大陸錄取任何一名的中國學生。

隨著中美矛盾日漸增大,或許赴美生子是唯一能夠給孩子美國教育的方式了,為了寶寶的未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您可以考慮一下二胎赴美產子,美福嘉兒幫您輕鬆赴美,無憂生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