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它也一樣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廣泛使用箭2導彈是在越南戰場。首次交戰發生於1972年4月1日,交戰地點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於它剛剛出現,所以開始時成功率較高。捱打的主要是直升機及螺旋槳式飛機,例如前線管制機、AC130和武裝直升機。面對這一威脅,美軍戰術隨之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最低飛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彈。由於用了新戰術,箭式導彈的殺傷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殺傷率大約從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導彈的報道,所發射的528枚導彈擊落了45架飛機,擊傷6架。(相對照的,毛子聲稱在東南亞地區總共擊落和擊傷205架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在被擊中的飛機中,飛行高度最低的為25米,最高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經驗與美國人不同。在1973年的戰鬥中,他們沒有發現箭式導彈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軍使用的主要是噴氣式攻擊機。在戰場前沿幾乎沒有低速飛機和直升機。在1973年10月的戰鬥中,大約發射了5000發箭式導彈來攻擊以色列的飛機。以色列人聲稱,只有兩架飛機(可能另外還有4架)被擊落,28架飛機被擊傷尾部或發動機。但這樣大批地使用箭式導彈,也迫使以色列飛行員提高其飛行高度,這樣又使他們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擊。在1982年黎巴嫩的戰鬥中,以色列損失了2架飛機,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導彈擊中的。當時這架飛機低空飛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箭式導彈訓練營地,50個發射架幾乎同時向它開火。

按照西方的觀點,箭式導彈使用最有效的時期大約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越南人民軍得到大量的箭式導彈,並大量用來攻擊低速的A-37及南越空軍的其它飛機。總之,毛子武器戰果最大的時候對手肯定不能是美國人或美國人的親兒子。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它也一樣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廣泛使用箭2導彈是在越南戰場。首次交戰發生於1972年4月1日,交戰地點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於它剛剛出現,所以開始時成功率較高。捱打的主要是直升機及螺旋槳式飛機,例如前線管制機、AC130和武裝直升機。面對這一威脅,美軍戰術隨之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最低飛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彈。由於用了新戰術,箭式導彈的殺傷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殺傷率大約從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導彈的報道,所發射的528枚導彈擊落了45架飛機,擊傷6架。(相對照的,毛子聲稱在東南亞地區總共擊落和擊傷205架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在被擊中的飛機中,飛行高度最低的為25米,最高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經驗與美國人不同。在1973年的戰鬥中,他們沒有發現箭式導彈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軍使用的主要是噴氣式攻擊機。在戰場前沿幾乎沒有低速飛機和直升機。在1973年10月的戰鬥中,大約發射了5000發箭式導彈來攻擊以色列的飛機。以色列人聲稱,只有兩架飛機(可能另外還有4架)被擊落,28架飛機被擊傷尾部或發動機。但這樣大批地使用箭式導彈,也迫使以色列飛行員提高其飛行高度,這樣又使他們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擊。在1982年黎巴嫩的戰鬥中,以色列損失了2架飛機,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導彈擊中的。當時這架飛機低空飛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箭式導彈訓練營地,50個發射架幾乎同時向它開火。

按照西方的觀點,箭式導彈使用最有效的時期大約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越南人民軍得到大量的箭式導彈,並大量用來攻擊低速的A-37及南越空軍的其它飛機。總之,毛子武器戰果最大的時候對手肯定不能是美國人或美國人的親兒子。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焰火表演

在上述三次戰爭中,箭式導彈的大量使用導致對手研製了各種紅外干擾設備(IRCM)。主要有兩種:紅外照明彈和電子IRCM“熱磚”干擾機。這種新一代的照明彈與1972~1973年間越南戰場上所使用的臨時湊合的普通照明彈不同,它們經特殊設計,能輻射出箭式導引頭特別敏感的紅外頻率。這種照明彈在迷惑箭式導彈方面特別有效,其主要缺點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刻點燃,因而消耗的數量常常很大。“熱磚”系統由於可以在飛行的重要航段開機工作,所以能提供不間斷的保護。與其它早期紅外製導肩射導彈一樣,箭2導彈用的也是調製盤,IRCM系統利用這一點,發出調製的紅外信號,來迷惑箭式導彈的導引頭,使其認為它不是直接指向目標。該系統中的調製可以是電子調製,也可以是機械調製。例如,AN/AAQ一4及AAQ一8這樣的系統,是在越南戰爭末期進入現役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箭2導彈出現在阿富汗游擊隊手中時,蘇聯也被迫採用了類似系統。雖然這種系統用以對付箭2導彈(無論是蘇聯製造的,還是中國製造的)效果很好,但若用來對付第二代紅外導引的地空導彈則不很可靠。美國陸軍的“毒刺”導彈就使用了信號處理和多頻率導引頭,來挫敗IRCM照明彈及“熱磚”系統。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它也一樣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廣泛使用箭2導彈是在越南戰場。首次交戰發生於1972年4月1日,交戰地點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於它剛剛出現,所以開始時成功率較高。捱打的主要是直升機及螺旋槳式飛機,例如前線管制機、AC130和武裝直升機。面對這一威脅,美軍戰術隨之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最低飛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彈。由於用了新戰術,箭式導彈的殺傷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殺傷率大約從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導彈的報道,所發射的528枚導彈擊落了45架飛機,擊傷6架。(相對照的,毛子聲稱在東南亞地區總共擊落和擊傷205架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在被擊中的飛機中,飛行高度最低的為25米,最高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經驗與美國人不同。在1973年的戰鬥中,他們沒有發現箭式導彈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軍使用的主要是噴氣式攻擊機。在戰場前沿幾乎沒有低速飛機和直升機。在1973年10月的戰鬥中,大約發射了5000發箭式導彈來攻擊以色列的飛機。以色列人聲稱,只有兩架飛機(可能另外還有4架)被擊落,28架飛機被擊傷尾部或發動機。但這樣大批地使用箭式導彈,也迫使以色列飛行員提高其飛行高度,這樣又使他們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擊。在1982年黎巴嫩的戰鬥中,以色列損失了2架飛機,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導彈擊中的。當時這架飛機低空飛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箭式導彈訓練營地,50個發射架幾乎同時向它開火。

按照西方的觀點,箭式導彈使用最有效的時期大約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越南人民軍得到大量的箭式導彈,並大量用來攻擊低速的A-37及南越空軍的其它飛機。總之,毛子武器戰果最大的時候對手肯定不能是美國人或美國人的親兒子。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焰火表演

在上述三次戰爭中,箭式導彈的大量使用導致對手研製了各種紅外干擾設備(IRCM)。主要有兩種:紅外照明彈和電子IRCM“熱磚”干擾機。這種新一代的照明彈與1972~1973年間越南戰場上所使用的臨時湊合的普通照明彈不同,它們經特殊設計,能輻射出箭式導引頭特別敏感的紅外頻率。這種照明彈在迷惑箭式導彈方面特別有效,其主要缺點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刻點燃,因而消耗的數量常常很大。“熱磚”系統由於可以在飛行的重要航段開機工作,所以能提供不間斷的保護。與其它早期紅外製導肩射導彈一樣,箭2導彈用的也是調製盤,IRCM系統利用這一點,發出調製的紅外信號,來迷惑箭式導彈的導引頭,使其認為它不是直接指向目標。該系統中的調製可以是電子調製,也可以是機械調製。例如,AN/AAQ一4及AAQ一8這樣的系統,是在越南戰爭末期進入現役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箭2導彈出現在阿富汗游擊隊手中時,蘇聯也被迫採用了類似系統。雖然這種系統用以對付箭2導彈(無論是蘇聯製造的,還是中國製造的)效果很好,但若用來對付第二代紅外導引的地空導彈則不很可靠。美國陸軍的“毒刺”導彈就使用了信號處理和多頻率導引頭,來挫敗IRCM照明彈及“熱磚”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這是AAQ24,不是AAQ4

蘇聯大約從1969年開始出口箭2導彈,首先是華沙條約國家,後來還出口給埃及和越南這樣的國家。1972年又開始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生產,在捷克有時被稱為SIP。然而到70年代末,蘇聯就實際上向所有可能的國家出售這種導彈了。目前,這種導彈已成為使用最廣的防空導彈之一。先後有40個國家的軍隊或游擊隊使用過這種導彈。例如阿根廷是從祕魯購買的,而南非和以色列則從戰場上繳獲。除了在上述幾次戰爭中使用之外,該導彈還被用於若干游擊戰及常規衝突中。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及阿富汗游擊隊使用這種導彈都獲得了部分成功。在羅得西亞內戰中,曾用來擊落過民航機,還曾經幾次用來企圖擊落以色列民航機。這樣,就導致在危險地區飛行的民航機也裝上了“熱磚”干擾系統。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它也一樣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廣泛使用箭2導彈是在越南戰場。首次交戰發生於1972年4月1日,交戰地點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於它剛剛出現,所以開始時成功率較高。捱打的主要是直升機及螺旋槳式飛機,例如前線管制機、AC130和武裝直升機。面對這一威脅,美軍戰術隨之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最低飛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彈。由於用了新戰術,箭式導彈的殺傷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殺傷率大約從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導彈的報道,所發射的528枚導彈擊落了45架飛機,擊傷6架。(相對照的,毛子聲稱在東南亞地區總共擊落和擊傷205架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在被擊中的飛機中,飛行高度最低的為25米,最高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經驗與美國人不同。在1973年的戰鬥中,他們沒有發現箭式導彈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軍使用的主要是噴氣式攻擊機。在戰場前沿幾乎沒有低速飛機和直升機。在1973年10月的戰鬥中,大約發射了5000發箭式導彈來攻擊以色列的飛機。以色列人聲稱,只有兩架飛機(可能另外還有4架)被擊落,28架飛機被擊傷尾部或發動機。但這樣大批地使用箭式導彈,也迫使以色列飛行員提高其飛行高度,這樣又使他們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擊。在1982年黎巴嫩的戰鬥中,以色列損失了2架飛機,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導彈擊中的。當時這架飛機低空飛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箭式導彈訓練營地,50個發射架幾乎同時向它開火。

按照西方的觀點,箭式導彈使用最有效的時期大約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越南人民軍得到大量的箭式導彈,並大量用來攻擊低速的A-37及南越空軍的其它飛機。總之,毛子武器戰果最大的時候對手肯定不能是美國人或美國人的親兒子。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焰火表演

在上述三次戰爭中,箭式導彈的大量使用導致對手研製了各種紅外干擾設備(IRCM)。主要有兩種:紅外照明彈和電子IRCM“熱磚”干擾機。這種新一代的照明彈與1972~1973年間越南戰場上所使用的臨時湊合的普通照明彈不同,它們經特殊設計,能輻射出箭式導引頭特別敏感的紅外頻率。這種照明彈在迷惑箭式導彈方面特別有效,其主要缺點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刻點燃,因而消耗的數量常常很大。“熱磚”系統由於可以在飛行的重要航段開機工作,所以能提供不間斷的保護。與其它早期紅外製導肩射導彈一樣,箭2導彈用的也是調製盤,IRCM系統利用這一點,發出調製的紅外信號,來迷惑箭式導彈的導引頭,使其認為它不是直接指向目標。該系統中的調製可以是電子調製,也可以是機械調製。例如,AN/AAQ一4及AAQ一8這樣的系統,是在越南戰爭末期進入現役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箭2導彈出現在阿富汗游擊隊手中時,蘇聯也被迫採用了類似系統。雖然這種系統用以對付箭2導彈(無論是蘇聯製造的,還是中國製造的)效果很好,但若用來對付第二代紅外導引的地空導彈則不很可靠。美國陸軍的“毒刺”導彈就使用了信號處理和多頻率導引頭,來挫敗IRCM照明彈及“熱磚”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這是AAQ24,不是AAQ4

蘇聯大約從1969年開始出口箭2導彈,首先是華沙條約國家,後來還出口給埃及和越南這樣的國家。1972年又開始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生產,在捷克有時被稱為SIP。然而到70年代末,蘇聯就實際上向所有可能的國家出售這種導彈了。目前,這種導彈已成為使用最廣的防空導彈之一。先後有40個國家的軍隊或游擊隊使用過這種導彈。例如阿根廷是從祕魯購買的,而南非和以色列則從戰場上繳獲。除了在上述幾次戰爭中使用之外,該導彈還被用於若干游擊戰及常規衝突中。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及阿富汗游擊隊使用這種導彈都獲得了部分成功。在羅得西亞內戰中,曾用來擊落過民航機,還曾經幾次用來企圖擊落以色列民航機。這樣,就導致在危險地區飛行的民航機也裝上了“熱磚”干擾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反正是被打下來的,是不是用箭2就不知道了

在阿富汗,游擊隊於1982年開始使用箭2,主要用於攻擊直升機和運輸機。最初是從黎巴嫩貝魯特的黑市上以平均每枚3.1萬美元的價格購買的。一開始據說很有效。據稱1983年初蘇軍在某次戰役中就有8架米-8直升機被擊落。據說同年還曾擊落一架大型運輸機,機上246名蘇軍全部喪生。為對付箭2,1983年中期以後,蘇、阿作戰飛機和直升機普遍配備了紅外誘餌彈。三個月內阿政府軍的米-4、米-8、米-24全部改裝上誘餌彈投放裝置。其中米-24的可向兩側投放120枚誘餌彈,此外機上還裝有導彈預警系統。由於採用上述措施,使箭2效能大大降低。後期據說已基本不起作用。1986年10月,英國一名記者在阿曾目睹游擊隊一名射手瞄準空中兩架蘇軍強擊機(速度M0.8,高度約1000米,雙機間隔約500米)中的一架,發射一枚箭2,仰角為60度,結果導彈從雙機之間的空當飛過最終失的。

箭2的改進型是箭3,這是1973年蘇聯研製的第二代箭,其主要技術措施是:採用工作波長3.5-6微米的低溫冷卻紅外導引頭,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有尾追、迎頭兩種發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薩爾瓦多內戰期間,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隊僅用11枚箭3導彈就擊落了薩爾瓦多空軍的3架飛機(僅有29枚)。

"

蘇聯的9M32”箭”2(Strela 2)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西方被稱為SA一7“格雷爾”(Grail)。以毛子的說法,1967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紅眼”,於是導致蘇聯開始研製箭式導彈。而西方則認為導彈的研製於要早得多並於1966年前後便結束。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FIM43“紅眼”

雖說這種導彈主要供蘇軍地面部隊使用,但首先提出裝備這種導彈的倒是蘇聯空軍十五處,因為該處熟悉有關技術。當時有幾個設計局參與了箭式導彈設計合同的競爭。最後OKB一134設計局贏了,因為它曾經完成過對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反設計,對近程導彈頗有經驗。1967年秋, OKB一134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領導這項工作的設計師是涅包別基梅。該系統的編號是9K32並被稱為箭-2。蘇聯人表示設計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約兩年就研製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縮小的(包括陀螺在內)響尾蛇的導引頭,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方案不現實。原因有多種。首先,這種縮比方案在當時蘇聯的技術條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懷疑。其次,這樣一種簡單的導彈採用響尾蛇式的陀螺儀,從戰術實用上來講也不合適。並且,它所需要的電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這種導彈最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穩定方式,例如裝有簡單陀螺的彈出式尾翼。

後來問題又集中在導彈的發射方案上。用戶希望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而不希望採用美國“紅眼”導彈那樣的尾追方式。這種想法遭到了設計人員的反對。他們強調指出,從開始發現飛機到飛機從上空飛過這一短短的時間內,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獲、準備及發射導彈的整套動作。專門的試驗證明確實如此。最後,OKB建議的追蹤法彈道獲得批准。這種彈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導引均無助於改進追蹤法彈道。

西方對於箭式導彈計劃頗多爭論的俗套問題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誰?西方至今不清楚蘇聯人到底只是根據美國導彈的公開資料制定的計劃呢,還是通過間諜活動獲取了“紅眼”導彈的零件。類似設計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後,這幫無聊的人總會津津有味地開始替人家找爹。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

言歸正傳, 箭2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9M32導彈和重複使用的9P53支架發射器兩大部分組成。導彈存放在9P54玻璃鋼管中。9P54和其發射器一樣,也是成對的。發射後發射管即被拋掉。裝在預包裝管中的導彈用木箱運至戰地,一個木箱中裝兩發導彈及4個溫差電池組。9P54導彈發射管被裝在9P53發射支架上,溫差電池插在支架前部。進入戰鬥狀態時,要去掉導彈頭部的小塑料蓋。在光學透鏡後面裝有非致冷硫化鉛紅外位標器,只對紅外輻射敏感,例如飛機噴氣發動機的尾噴流。

這種導引頭和那一代所有的紅外導引的導彈一樣,都有某些侷限性。如果發射時和太陽的夾角小於20度,導彈將飛向太陽,而不是飛向目標(據毛子規定,箭2發射的太陽角不能小於35度)。由於雲等造成的陽光反射也可使導引頭飽和,引起嚴重的彈道偏離。這種導彈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時效果也不太好,因為太陽晒熱的岩石也能迷惑導彈的導引頭。對照明彈之類的干擾也十分敏感。點火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從發射筒內飛出並以19-21轉/秒的角速度自旋。主發動機在發射後0.3秒點火,這時導彈距操作手大約6米。1.5秒之後,主發動機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導彈脫離發射架飛行45米後引信解除保險。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約為3.7公里,其觸發/瞬發引信在觸發時引爆。導彈戰鬥部為破片/高能炸藥型,裝藥僅0.37公斤。採用撞擊觸發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擊毀目標,如未命中目標,那麼發射後11一14秒導彈自毀。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苦大仇深

箭2導彈的早期試飛暴露了該系統的一些嚴重問題。導引頭對無關熱源過於敏感,由於發動機裝藥量小而導致射程不足。這些原因促成蘇聯人又研製了改進型號“箭2M”,在該系統中使用新的9M32M導彈及改進的9P58發射支架。這兩種系統的外觀相似,只是溫差電池在發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們之間不能互換。箭2M導彈的改進之處是:導引頭加上了濾波器以濾除無關紅外源及簡單誘餌照明彈的影響。發動機使用了改進後的推進劑從而使導彈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達到5.5公里。戰鬥部經改進後,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這些改進措施僅使系統重量增加10%:箭2為13.3公斤,箭2M為14.7公斤。箭2M導彈於1972年進入現役,成為這種武器系統服役的主要型號。

箭2M導彈系統還增設了預警系統,在操作手鋼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頻天線。該天線接收飛機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發出的射頻信號,從而能提前向操作手報告飛機的來臨,並粗略地指示敵機來犯的方向。天線信號送入一對小耳機,系統細節不詳。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導彈裝備了這種附加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箭2登場的舞臺之一

1967年西奈半島爭端及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出現關於遭遇該導彈的報道。據毛子聲稱1969年8月在蘇伊士運河區埃及人首次實戰使用這種導彈,結果10架在低空飛行的以色列飛機被同時擊落6架,不過從來沒從以色列方面得到過證實。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證實了使用箭2導彈的消息。當時一架以色列飛機在蘇伊士運河附近作戰被擊中尾噴管。然而該導彈引信失效,導彈落入以色列情報部門之手。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它也一樣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廣泛使用箭2導彈是在越南戰場。首次交戰發生於1972年4月1日,交戰地點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於它剛剛出現,所以開始時成功率較高。捱打的主要是直升機及螺旋槳式飛機,例如前線管制機、AC130和武裝直升機。面對這一威脅,美軍戰術隨之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最低飛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彈。由於用了新戰術,箭式導彈的殺傷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殺傷率大約從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導彈的報道,所發射的528枚導彈擊落了45架飛機,擊傷6架。(相對照的,毛子聲稱在東南亞地區總共擊落和擊傷205架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在被擊中的飛機中,飛行高度最低的為25米,最高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經驗與美國人不同。在1973年的戰鬥中,他們沒有發現箭式導彈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軍使用的主要是噴氣式攻擊機。在戰場前沿幾乎沒有低速飛機和直升機。在1973年10月的戰鬥中,大約發射了5000發箭式導彈來攻擊以色列的飛機。以色列人聲稱,只有兩架飛機(可能另外還有4架)被擊落,28架飛機被擊傷尾部或發動機。但這樣大批地使用箭式導彈,也迫使以色列飛行員提高其飛行高度,這樣又使他們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擊。在1982年黎巴嫩的戰鬥中,以色列損失了2架飛機,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導彈擊中的。當時這架飛機低空飛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箭式導彈訓練營地,50個發射架幾乎同時向它開火。

按照西方的觀點,箭式導彈使用最有效的時期大約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越南人民軍得到大量的箭式導彈,並大量用來攻擊低速的A-37及南越空軍的其它飛機。總之,毛子武器戰果最大的時候對手肯定不能是美國人或美國人的親兒子。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焰火表演

在上述三次戰爭中,箭式導彈的大量使用導致對手研製了各種紅外干擾設備(IRCM)。主要有兩種:紅外照明彈和電子IRCM“熱磚”干擾機。這種新一代的照明彈與1972~1973年間越南戰場上所使用的臨時湊合的普通照明彈不同,它們經特殊設計,能輻射出箭式導引頭特別敏感的紅外頻率。這種照明彈在迷惑箭式導彈方面特別有效,其主要缺點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刻點燃,因而消耗的數量常常很大。“熱磚”系統由於可以在飛行的重要航段開機工作,所以能提供不間斷的保護。與其它早期紅外製導肩射導彈一樣,箭2導彈用的也是調製盤,IRCM系統利用這一點,發出調製的紅外信號,來迷惑箭式導彈的導引頭,使其認為它不是直接指向目標。該系統中的調製可以是電子調製,也可以是機械調製。例如,AN/AAQ一4及AAQ一8這樣的系統,是在越南戰爭末期進入現役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箭2導彈出現在阿富汗游擊隊手中時,蘇聯也被迫採用了類似系統。雖然這種系統用以對付箭2導彈(無論是蘇聯製造的,還是中國製造的)效果很好,但若用來對付第二代紅外導引的地空導彈則不很可靠。美國陸軍的“毒刺”導彈就使用了信號處理和多頻率導引頭,來挫敗IRCM照明彈及“熱磚”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這是AAQ24,不是AAQ4

蘇聯大約從1969年開始出口箭2導彈,首先是華沙條約國家,後來還出口給埃及和越南這樣的國家。1972年又開始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生產,在捷克有時被稱為SIP。然而到70年代末,蘇聯就實際上向所有可能的國家出售這種導彈了。目前,這種導彈已成為使用最廣的防空導彈之一。先後有40個國家的軍隊或游擊隊使用過這種導彈。例如阿根廷是從祕魯購買的,而南非和以色列則從戰場上繳獲。除了在上述幾次戰爭中使用之外,該導彈還被用於若干游擊戰及常規衝突中。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及阿富汗游擊隊使用這種導彈都獲得了部分成功。在羅得西亞內戰中,曾用來擊落過民航機,還曾經幾次用來企圖擊落以色列民航機。這樣,就導致在危險地區飛行的民航機也裝上了“熱磚”干擾系統。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反正是被打下來的,是不是用箭2就不知道了

在阿富汗,游擊隊於1982年開始使用箭2,主要用於攻擊直升機和運輸機。最初是從黎巴嫩貝魯特的黑市上以平均每枚3.1萬美元的價格購買的。一開始據說很有效。據稱1983年初蘇軍在某次戰役中就有8架米-8直升機被擊落。據說同年還曾擊落一架大型運輸機,機上246名蘇軍全部喪生。為對付箭2,1983年中期以後,蘇、阿作戰飛機和直升機普遍配備了紅外誘餌彈。三個月內阿政府軍的米-4、米-8、米-24全部改裝上誘餌彈投放裝置。其中米-24的可向兩側投放120枚誘餌彈,此外機上還裝有導彈預警系統。由於採用上述措施,使箭2效能大大降低。後期據說已基本不起作用。1986年10月,英國一名記者在阿曾目睹游擊隊一名射手瞄準空中兩架蘇軍強擊機(速度M0.8,高度約1000米,雙機間隔約500米)中的一架,發射一枚箭2,仰角為60度,結果導彈從雙機之間的空當飛過最終失的。

箭2的改進型是箭3,這是1973年蘇聯研製的第二代箭,其主要技術措施是:採用工作波長3.5-6微米的低溫冷卻紅外導引頭,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有尾追、迎頭兩種發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薩爾瓦多內戰期間,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隊僅用11枚箭3導彈就擊落了薩爾瓦多空軍的3架飛機(僅有29枚)。

蘇制箭2/SA7肩射防空導彈

薩爾瓦多游擊隊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擁有的蘇制箭2M、箭3、“針”系列便攜式防空導彈取得了很大成功,雖然多國部隊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導彈的攻擊,曾對其進行長時間大規模轟炸,但是多國部隊仍遭到了箭2M、箭3、“針”系列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攻擊,在被擊落的飛機和直升機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箭2M、箭3、“針”系列便攜式防空導彈所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