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上的緝私輪船,背後是朝鮮新義州正在建設的一大型建築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上的緝私輪船,背後是朝鮮新義州正在建設的一大型建築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上的緝私輪船,背後是朝鮮新義州正在建設的一大型建築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上的緝私輪船,背後是朝鮮新義州正在建設的一大型建築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我們此行國境線穿越遇到的第一個國門和第一塊界碑。一開始我們覺得國門和界碑的瞻仰還要收費有點不合理,但後來才發現,丹東這個國門可以下面隨意拍照(登上去需要買門票,走進圍欄跟界碑拍照也要收門票)已經表現的很大度,其他大多數國門都已經是非常商業化的景區,不買門票根本近不了身,除非剛好是在馬路邊上不得不開放的那種,就像丹東國門。不過這個國門的介紹貌似有點吹牛之嫌


"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海岸線長:120公里

鴨綠江邊界線長:210公里

人口:約237萬(近十多年間人口總量變化不大)

初印象:有歷史底蘊和故事的一座城

下了擺渡船,忍不住又回望了一眼身後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已經目不可及的大鹿島。

是的,所有的歷史痕跡都已被海水和時間滌淨。

無法體會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慘烈的海戰中,鄧世昌號令致遠艦撞向日艦時,對全艦官兵喊出這句“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話時的複雜心境。

125年後的我,以遊客的身份面向眼前這片海域上的古戰場,卻也絲毫不能感知鄧管帶彼時彼刻偉岸悲壯的人生餘輝。

只片刻遐思,明晃晃的陽光便照射的讓人實在沒法睜眼再多瞄一會兒。此時已是14號下午三點多。

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的丹東地區,受到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溼潤,少有極端天氣。

雖然年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然而這已經算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而且將近1000毫米的年降水量也使得丹東成為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

但晝夜溫差較大,午時在毫無遮掩的陽光直射下,體表依然會有明顯的灼熱感,才在大鹿島暴露半天,雙臂和臉部被紫外線烘烤得已經紅彤彤。

因為穿著短袖,也沒有任何防晒措施,這午後的太陽由不得我再惆悵感慨,逼得我們三人用各種招式遮擋著直接而熱烈的光照匆匆上車。

東港是丹東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從邊界劃定的行政區域上看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丹東的機場就在東港)。

完成了在東港市政府的廣場上的打卡儀式(這是我們此次穿越唯一算的上是有點儀式感的一個流程),看了下導航,距離我們在丹東預定的賓館大約50分鐘左右的車程,不到40公里,貼著鴨綠江走,可以在天黑前抵達。

從東港市區出來沒多久,道路兩邊呈現出的都是各式大小不等的水塘和種上水稻的田地,這不免讓我想起浙江老家過去也是此番場景——人工開挖的水塘養殖珍珠蚌和魚蝦,高低不一的丘陵水田種滿水稻,田埂兩側種上的則是大豆苗,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大抵如此。

只是後來大家都習慣外出謀生闖蕩,以至很多田地被荒廢。

除了鴨綠江外,渾江、大洋河以及雲河都算是比較大的河流,丹東地區大小河流加起來有900多條,可見水系相當發達,再加上良田豐盈,就地理環境而言並不遜於江南。

不同的是東港有河也靠海,產的還有鹹水海鮮,也是丹東蜆子(好像跟蛤蜊不是同一品種,不過對於我來說都可以統稱蛤蜊,就像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用青菜一詞概括)的原產地。

不知道這些水塘養殖的是不是蜆子,看著塘面上並沒有網箱的痕跡,因為趕路也沒下車探個究竟。

畢竟丹東就像一塊磁力強勁的磁鐵,吸引著我們儘快抵達。


看不透的丹東


在一年多前腦子裡起意要穿越國境線之前,丹東是為數不多心心念的城市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丹東是亞洲唯一一座同時擁有邊境口岸、機場高鐵、河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是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更是無數歷史故事線匯聚的結點。

再加上之前幾次的擦肩而過,內心就更加催生出對這座城的嚮往。

因為是國境線的穿越,這次在製作路書的時候倒是沒有費什麼波折。

在參照了“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裡提及的這些沿邊重要口岸樞紐,然後綜合各方信息找出的一些認為值得一去的邊境城鎮,一條基本貼著國境線走的路線便生成了。

對於東北國境線上這些口岸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瓜分了東北;1931年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獨自攫取了東北),大部分的口岸都被迫用於殖民者向我國傾銷鴉片和廉價商品,以至於很多城市都帶有濃烈厚重的歷史話題,丹東自然不例外。

丹東的地形主要由長白山餘脈和千山山脈構成,再加上鴨綠江及其支流的分割剪輯,孕育出了多變的地貌,單是按照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為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

這些不同的區域各有獨樹一幟的景色,如果要列出景點,兩隻手可能都數不過來,剔除掉那些公園性質,外地遊客很少會去光顧的景點外,按照賓館前臺小妹指給我們的,至少也有五六處深受遊客青睞。

比如奉天四大名山之一的鳳凰山、地標級的月亮島(實為鴨綠江上一個小島,上面被開發商建成了一個度假村,號稱月亮島國際度假特區,不過早餐店老闆說上面風水不好,四面環水不靠山難留財。另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美術館,之前一些紀錄片曾有過提及)、安東老街(被摩登兄弟帶紅的一條商業街,安東是丹東的舊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在改造修繕中,前館長楊光去年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渾江大轉彎、虎山長城以及綠江村等。

但丹東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構建,基本還是無法脫離鴨綠江的沿線佈景。月亮島、虎山長城、綠江村就都在鴨綠江邊,而渾江大轉彎的渾江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

但是誰都不會否認,之所以到丹東,都是奔著鴨綠江以及上面的那座斷橋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來丹東之前,孤陋寡聞的我想當然地以為鴨綠江上中朝兩國之間只有這麼一座斷橋,朝鮮跟我們是通過船隻或其他交通手段通其有無。

到了才知道,丹東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連接朝鮮腹地,除了與正對面的朝鮮新義州有兩座鐵橋(上橋和下橋,其中下橋即為斷橋),沿著鴨綠江往上游走還有另外兩座橋:一座是作為鐵路口岸的運輸鐵路橋(也是丹東的國門所在地),暫時處在停用狀態。

另一座則是河口斷橋(原名是“清城橋”,說是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由日本殖民機構命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在1942年建成),1951年3月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飛機將其輪番炸斷。此外,還有於2014年建成的新鴨綠江大橋(礙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至今還未通車)。

在聊到斷橋這個話題,當地人似乎也有點拿捏不準。

這主要是河口斷橋的歷史身份出了點懸疑。

貌似有兩種說法。

有說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渡江作戰就是走的就是河口斷橋,包括“彭德懷元帥和毛岸英烈士都是在1950年10月23日首次通過此橋乘車渡江”,也有說“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僅帶了一名參謀和兩名警衛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就在7月15號早上,坐在店門口跟早餐店老闆閒聊聊起斷橋時,他也特意強調了下河口斷橋才是志願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的那座,讓我們去看看。

而外界所熟知的鴨綠江斷橋(下橋),是1911年才建成的一座鐵路橋(後才改為公路橋)。

河口斷橋關於彭德懷過橋的記述,幾乎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下橋這座斷橋上。

尤其是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上找到的一篇轉載自《黨史縱橫》2013年7月增刊,題為《百年滄桑話“斷橋”》的文章中關於10月19日傍晚彭德華帶領祕書和警衛員(還具體羅列出了當事人人名)乘坐蘇式嘎斯-69吉普車經由此橋開赴前線,並寫明瞭當時在橋上急行軍的志願軍部隊番號,作者蘇增昌是瀋陽鐵路局丹東的退休職工,其指明的公路斷橋是安東鴨綠江上的,而非河口。

另外河口斷橋在2004年才被列入鴨綠江AAAA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下橋,也即鴨綠江斷橋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橋的身份和地位存在明顯懸殊。

因為沒有做更細的考據和查驗,這些權當旅遊信息的分享。外界對丹東鴨綠江上橋樑的關注,主要還是聚焦在上橋和下橋。

上橋其實緊挨著下橋,彼此間的橋側面距離只有64米,於1943年建成,是鐵路橋。據說1937年日本全面實施侵華戰略後便開始籌建。

對於上橋,在1990年的時候我國跟朝鮮方面經過協議後,將其改名為“中朝友誼橋”(朝方一端則為“朝中友誼橋”),現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通關往來,主要還是通過這座橋。

不管是下橋還是上橋,雖然建造年份相隔了三十多年,但其實也都是由日本殖民機構所建。

下橋是當時的日本殖民機構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主導,把當時原本的一條名為安奉線(丹東—瀋陽)的輕便窄軌軍用鐵路(這條輕便鐵道最初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為配合其軍事需要,由一支臨時成立的鐵道大隊修建,一開始還是手壓式的,隨後的幾年日本得寸進尺,不斷改建和拓長)改成了運行能力更為強大的商業鐵路。

至於這條鐵路穩固之程度,從整個工程動用了中朝兩國共計勞工51萬人次,耗時兩年半的時間(橋墩用的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沉箱”技術)便可大致估摸出一二。

彼時下橋接通的是朝鮮境內的京義鐵路(漢城-新義州),成為了日本掠奪我國資源(礦產和農產品等)以及運送其軍需物資(軍隊、武器彈藥以及各種機械和生活用品)的運輸線。

後來由於上橋建成後沒有開閉樑(好像橋樑設計上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簡單說就是橋樑可以某個墩為軸,旋轉90°打開,放船隻通行)設施,導致下橋的開閉樑功能也成了擺設,這也是為什麼日方最後拆除下橋的鋼軌,改為公路橋的原因。

至於斷橋為何攔腰斷了朝鮮的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美軍忌憚中國的軍事存在以及引發國際輿論的譴責,當時麥克約瑟下的命令是“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樑”。

美方清楚一旦戰火真正燒到中國境內,只會激發更大的軍事反擊,不止是中方會集結更龐大的志願軍入朝作戰,甚至有可能激發蘇聯的參戰。

所以對這兩座橋的朝鮮境內實施了規模甚大的“精準”轟炸,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根據前述《百年滄桑話“斷橋”》一文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單1950年11月,美軍方就派出了460架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侵襲鴨綠江橋,被我們防守的炮團擊落了7架,擊傷35架。

到1950年8月到1951年8月這一年間,共計有5391架次美軍飛機空襲鴨綠江橋,最終22架美軍戰機隕歿,75架被擊傷。可見當時這兩座橋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美軍才會如此不計代價。

不管怎麼說,斷橋見證了我們歷史上的屈辱,也目睹了我們不屈的抗爭,如今依然佇立(後來在修復中特意保留的彈痕和被炮彈摧殘的鋼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欣慰地看著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看不透的丹東


正是因為斷橋揹負了這樣厚重的歷史,所以14號當天我們原本可以開著車直抵景區門前一覽其風采,後又怕這種走過場的觀光多少會破壞掉一些對歷史遺址的現場感知,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事實上,斷橋與我們入住的賓館也不過五六公里,這也概因丹東城區本身也不大,當地人說徒步30分鐘想去哪就去哪。當然這是東北人的幽默。

丹東的清晨20度左右的氣溫讓體感非常舒服,鴨綠江的江邊已經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了一天當中的鍛鍊。

都說南北差異大,南方老年人早上跳的廣場舞通常是慢悠悠的,類似於打太極;這邊天剛亮,跳的卻是節奏感強烈的鬼步舞,特別考驗腳下動作和節拍。

除了舞蹈,丹東的大爺居然還喜歡玩輪滑,全副武裝,揹著手戴著透明眼鏡,身體和雙腿呈標準的90°,溜得有模有樣,嗖嗖嗖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在內地真沒見過這陣勢的。

或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屁股坐不住的角色,蹦迪唱K打檯球的事情估計也沒少做,就是現在老了,專門挑這些花活玩,也不怕摔倒什麼的,時間真是一點也拿他們沒辦法。

倚欄而立,望著平靜的江面,以及面前穿流而過的遊客和晨練的人們,不禁感概曾經被撕裂得如此之深的戰爭創傷,如今一切都被時間修復的完整如初。

當曾經的戰場成為現今的旅遊觀光地,沒有悲天憫人,也沒有哀嘆過往,只有熙熙攘攘人群中時不時爆發出的嘈雜聲,夾雜這肆無忌憚的笑聲、說話聲,以及拉客拍照的叫賣聲。

如果不是因為這座斷橋在鴨綠江面上依然挺立,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的炮火連天。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好,先烈生命的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輩的和平與安寧。呼吸著微涼的江風,看著沿江的高檔社區和各式門面商店,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登上斷橋,除了看了一眼被當年炸斷處的橋體創傷,緬懷歷史之外,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更近一步望一眼對岸的朝鮮。

只要走在鴨綠江邊,那些手持一張旅遊線路圖的野導遊就會走過兜售鴨綠江上的遊輪一日遊,而賣點就是可以更近距離目睹一眼朝鮮人民的日常。

為了增加吸引力,她們還告訴你很多關於邊境上的奇聞異事,諸如在“一步跨”這麼一個地方,過去邊境管理不嚴,江水退去之後可以直接跨過對岸,背一袋米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姑娘。當然這些都是沒法證實的小故事。

不管怎麼說,曾經聯結中朝兩國抗美紐帶的鴨綠江,現在更像一條橫亙在中間的時光隧道,儘管可以兩眼相望,卻似隔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差。那種因為封閉引發的外界窺探的慾望,在鴨綠江畔被展現得更為直接。

包括我們。

直到後來在圖們參加了朝鮮的鹹境北道穩城郡的一日遊,這種偷窺欲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滿足。後來到了中俄邊境,因為俄羅斯毫無遮掩,就再也沒有好齊心打開攜帶的望遠鏡,偷窺欲直線降為了零。


看不透的丹東


按照以往的穿越體驗,除了制定簡單的路書,幾乎很少再去針對某地做詳細的攻略。

一方面是時間所限,深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閱盡一地的風景名勝,嚐遍美食;另一考量也是不想自己成為一名追求自我感官滿足的觀光客。

現在我們國內旅行之風漸盛,只要是人跡可及之處,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各大旅行平臺,“吃穿住行玩”幾乎全部囊括。

如果據此做好充分的攻略,那麼就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前提和規則,到頭來只不過重複走了別人走過的路,看了別人看過的景,嚐了別人嘗過的美食,最終忽略掉了路上自己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各種直覺和細節,也錯失了在陌生的街角、飯館的餐桌以及行進的車上的自我思考。

這就像把自己置身一個被框定的大型嘉年華現場,反而會失去了在陌生旅途上的獵奇心。旅行結束後仍拖著一具空洞的皮囊返程,除了疲倦一無所獲,這樣的旅行只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這也是我喜歡上長途穿越的原因,直接而純粹的公路旅行。

當然這麼做自然也會錯過很多,比如14號當晚如果不是因為車被堵住挪不出,旁邊鍋爐房燒鍋爐的大爺不告訴隔街就是丹東比較熱鬧的福春大市場和月亮島大排檔,那我們可能就會窩在房間處理工作,從而錯過進入東北的第一場大排檔燒烤。

但是沒有一場旅行是完美的,一如人生,有缺憾才會更珍惜路上獲得的那些丁點美好。


看不透的丹東


在這次穿越之前,其實以前也有過幾次點到點的東北之行,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城市都有過短暫駐足,只是很遺憾並沒有真正坐下來吃過一頓東北的路邊燒烤,都說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但在此之前其實對後半句是無感的。

雖說東北燒烤最初也是因為受到新疆羊肉串的啟蒙,但東三省在整燒烤這件事上所動的腦子明顯要比新疆的思路更開闊。再加上臨海臨江,毗鄰朝鮮和俄羅斯,使得東北燒烤文化被演繹得五彩繽紛。“東北輕工業靠直播,重工業靠燒烤”這句埋汰的話,玩笑其實開的有點過,但這也確實折射出了燒烤文化在東北已經完全滲透進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中去了。

像在月亮島這樣的大排檔上,煙熏火燎,人聲鼎沸,再加上霓虹燈的點綴,顏色搭配(小米椒的紅色襯托)到位的精緻擺盤,適宜的氣溫,非常適合人們從逼仄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在這裡找到味蕾的片刻暗夜歡愉,

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前擠滿了高矮胖瘦的飲食男女,坐在我們周邊的有老鐵們和情侶們,也有一家老小,兒子老子都光著膀子,扯著家常,樂呵呵地有說有笑。這種煙火氣燻烤下人情味,在普通的餐館是找不到的。

或許這是燒烤特有的魔力,所有的感情就在這油津津的串兒和透心涼的啤酒面前得到最本真的釋放。

而且東北的燒烤文化除了場面上的帶感,對吃也別有一番講究。

按照燒烤攤老闆的說法,東北人對燒烤的執著有時候並不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對料的追求——“東北人什麼都可以拿來烤,但吃的其實是料,重醬!”

丹東人民也充分發揮了所處位置的地理優勢,海鮮、牛羊肉以及還會蠕動的蟬蛹,都可以被滋滋地放上烤架。而我從所生活的南方城市,吃不出食材本身的鮮味極容易被點差評。

當然在長三角地區一個路邊燒烤攤的扇貝都可以賣到10元、12元甚至更高,在丹東,海鮮的燒烤價格會讓你恨不得吃上幾天。

在15日早上逛完福春市場後,得知才10元一斤的扇貝(販賣的攤主說一斤大概有六七個)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在上海路邊攤吃過的那些扇貝和生蠔,生生覺得肉疼。


看不透的丹東


只是身在旅遊城市的當地人,未必能體會我們遊客的這份愜意。

就像跟出租車司機聊起當地月亮島大排檔的實惠,對方就吐苦水說像他們連在外面吃頓像樣的燒烤都捨不得,因為物價跟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往往都是等比例提升的,但收入卻不一定。

儘管旅遊行業規模已經繼大連、瀋陽之後,名列遼寧前三的第一梯隊序列,而且政府也有意和有計劃地全面實施“全域旅遊”戰略,但丹東現在還不算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畢竟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丹東的GDP構成中還佔著大頭。

“你見過哪個旅遊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月收入才三千出頭的?遊客的湧入其實害慘了我們當地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三個只能望向窗外,無從接話。

後來查了下,根據丹東政府公佈的數據,丹東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不高,只有29873元,相當於每月2489元,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平均水平的39251元。

其實改革開放後,丹東經濟曾躋身於全國10座工業明星城市之列,跟江蘇的無錫、常州可以相提並論,是中國最大,也是最發達的邊境城市,經濟發展很迅速。

甚至還鬧出了一騙子看著全國範圍很多人倒賣鋼材發財,偽造一份政府拆橋賣橋的文件,將鴨綠江斷橋上的鋼材整體打包作價30萬給賣掉了。足見當時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

過去和當下的對照,也可以想象丹東人現在內心的不甘。

所以,去年傳出朝韓停戰的消息,以及遼寧印發《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及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給當地帶來的信心提振,而只是未曾想對市場和人心最明顯的積極反饋都直接體現在了房價上,短短48小時內,丹東房價暴漲驚人的57%,當時《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甚至動用一整版的位置做了報道。

遙望對岸的朝鮮,再看看眼前蓄勢而動看不透的丹東,從我內心而言,希望這座美麗的邊疆城市,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下為圖說


看不透的丹東


▲我們的路線行進圖


看不透的丹東


▲站在廣場上看福春街大排檔,人聲鼎沸,一片和諧愜意的景象讓人樂不思史,海鮮牛羊肉混雜孜然、蔥蒜的香味,以及各種難以名狀的煙火味撲鼻而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雖然我們也吃過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燒烤攤,但丹東福春街的這種擺盤花樣看著還是讓人容易垂涎好幾尺。當晚我和悠悠原本都不打算吃晚飯,但到了如此誘人的美食街,不吃兩口完全說服不了自己,最終找了一家,以陪小新吃點的冠冕堂皇的藉口,擼了幾串,味道偏重,但氛圍挑逗味蕾,吃著都好吃


看不透的丹東


▲早起溜達的時候發現昨晚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現場,已經被收拾乾淨,絲毫看不出昨晚這邊食客滿坐的盛況


看不透的丹東


▲涼爽的清晨,我作為排頭兵跑到了斷橋然後折返,5公里多一點,前兩天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剛好活動下筋骨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商鋪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畔-沿江的社區,相比裡邊的社區要高檔很多


看不透的丹東


▲正在打陀螺晨練的大爺 ,這個在內地幾乎沒有看到過。還有在鴨綠江邊玩輪滑的大爺,非常溜,沒來得及拍照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華為P30 PRO 的50倍變焦拍到的對岸朝鮮新義州江景,手機表示真的盡力了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如果親歷過那場戰爭,現在站在這裡拍照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級的長輩,應該會有更多感慨吧?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為紀念彭德懷元帥從斷橋率軍出征的經歷,2006年在鴨綠江斷橋橋頭設計了這尊高5米、寬12米的青銅雕塑,彭德懷元帥雕塑背後塑造的是26位志願軍將領和英雄模範人物形象,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過江入朝參戰部隊的26萬大軍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丹東振興區,從賓館出發去福春市場的路上隨拍的幾張,這邊的建築仍然保留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強烈風格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見到的蟬蛹,40塊錢一斤,還會扭動,老闆說放上個六七天沒問題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在福春市場看到的水果攤跟我們江浙地區並沒有什麼區別,唯有這個被我們一開始誤認為是袖珍型黃瓜的水果倒是很顯眼。老闆娘說這是小獼猴桃,也叫圓棗子。也需要被其他水果催熟了才能吃,口感類似獼猴桃,很甜。貴的時候賣200元一斤,我們買的時候是100元一斤,沒捨得買多,買了6個花費了20多元,主要就是為了嚐個鮮


看不透的丹東


▲面製品的種類還是比較豐盛


看不透的丹東


▲這個應該就是丹東特色蜆子


看不透的丹東


▲鴨綠江上的緝私輪船,背後是朝鮮新義州正在建設的一大型建築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看不透的丹東


▲這是我們此行國境線穿越遇到的第一個國門和第一塊界碑。一開始我們覺得國門和界碑的瞻仰還要收費有點不合理,但後來才發現,丹東這個國門可以下面隨意拍照(登上去需要買門票,走進圍欄跟界碑拍照也要收門票)已經表現的很大度,其他大多數國門都已經是非常商業化的景區,不買門票根本近不了身,除非剛好是在馬路邊上不得不開放的那種,就像丹東國門。不過這個國門的介紹貌似有點吹牛之嫌


看不透的丹東


▲國門正下方通過的就是一條未開放通行的鐵路橋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