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5:運動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運動都不好,學習好的孩子不應去練體育。

很多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這是十分可惜的。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運動佔用了學習的時間,是在耽誤學習,甚至認為運動多的孩子,玩兒的心野了,就會不愛學習。

其實,從腦科學來講,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的這個道理可以講,這個趨勢是存在的。

而且,由於智力(注意,不是說智商)的發展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運動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國的孩子,在運動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最強大腦》的那些國外選手,心理素質都極好。比如,來自南美的奇安弗蘭科就是一位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當主持人問他緊不緊張的時候,他會說緊張,但是同時也很興奮,摩拳擦掌的樣子,這其實是運動員的習慣。因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時間到),玩運動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國的學生大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個人都像書呆子一樣,我有時候在臺下跟他們說其實還得全面地發展。

運動的好處,更遠一點兒來說,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這個眼界,就是對世界的瞭解,要走出去,動起來,僅僅待在屋子裡面,是無法瞭解真實世界的規律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說某某旅遊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邊在礁石上被海浪捲走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危險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就要具備。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他肯定要跟我去學運動。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學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5:運動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運動都不好,學習好的孩子不應去練體育。

很多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這是十分可惜的。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運動佔用了學習的時間,是在耽誤學習,甚至認為運動多的孩子,玩兒的心野了,就會不愛學習。

其實,從腦科學來講,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的這個道理可以講,這個趨勢是存在的。

而且,由於智力(注意,不是說智商)的發展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運動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國的孩子,在運動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最強大腦》的那些國外選手,心理素質都極好。比如,來自南美的奇安弗蘭科就是一位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當主持人問他緊不緊張的時候,他會說緊張,但是同時也很興奮,摩拳擦掌的樣子,這其實是運動員的習慣。因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時間到),玩運動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國的學生大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個人都像書呆子一樣,我有時候在臺下跟他們說其實還得全面地發展。

運動的好處,更遠一點兒來說,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這個眼界,就是對世界的瞭解,要走出去,動起來,僅僅待在屋子裡面,是無法瞭解真實世界的規律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說某某旅遊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邊在礁石上被海浪捲走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危險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就要具備。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他肯定要跟我去學運動。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學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時代變化太快。

十幾二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手機能如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樣,你也無法預測十幾二十年後,你的孩子長大要面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又會是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有一個報道指出,現代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工作的時候,如今65%的工種都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想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押寶”來賭孩子的未來,未免風險太大,也毫不現實。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社會看重的能力,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傳統教育強調對知識存量的學習,面向過去;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所以,如果給寶寶灌輸知識或技能,知識或技能會陳舊,但如果寶爸寶媽們能懂一點大腦發育規律,全方位助力孩子大腦發展,聰明腦力會永遠伴著孩子,你就像給孩子摘了一顆點亮未來的星。

三、教育就是對大腦的重塑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5:運動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運動都不好,學習好的孩子不應去練體育。

很多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這是十分可惜的。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運動佔用了學習的時間,是在耽誤學習,甚至認為運動多的孩子,玩兒的心野了,就會不愛學習。

其實,從腦科學來講,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的這個道理可以講,這個趨勢是存在的。

而且,由於智力(注意,不是說智商)的發展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運動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國的孩子,在運動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最強大腦》的那些國外選手,心理素質都極好。比如,來自南美的奇安弗蘭科就是一位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當主持人問他緊不緊張的時候,他會說緊張,但是同時也很興奮,摩拳擦掌的樣子,這其實是運動員的習慣。因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時間到),玩運動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國的學生大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個人都像書呆子一樣,我有時候在臺下跟他們說其實還得全面地發展。

運動的好處,更遠一點兒來說,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這個眼界,就是對世界的瞭解,要走出去,動起來,僅僅待在屋子裡面,是無法瞭解真實世界的規律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說某某旅遊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邊在礁石上被海浪捲走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危險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就要具備。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他肯定要跟我去學運動。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學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時代變化太快。

十幾二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手機能如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樣,你也無法預測十幾二十年後,你的孩子長大要面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又會是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有一個報道指出,現代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工作的時候,如今65%的工種都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想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押寶”來賭孩子的未來,未免風險太大,也毫不現實。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社會看重的能力,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傳統教育強調對知識存量的學習,面向過去;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所以,如果給寶寶灌輸知識或技能,知識或技能會陳舊,但如果寶爸寶媽們能懂一點大腦發育規律,全方位助力孩子大腦發展,聰明腦力會永遠伴著孩子,你就像給孩子摘了一顆點亮未來的星。

三、教育就是對大腦的重塑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腦科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大腦可塑性。

我們都知道,人腦中有幾百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叫突觸。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突觸的數目非常少。到一歲的時候,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寶寶大腦的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連結。到了2歲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密,3歲左右連接的數目達到峰值,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但是之後呢?突觸會逐漸削減。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大腦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

這就像森林中的小路,如果沒人走,時間長了就荒廢了。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基本表現。可以說,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

那麼根據這個特點,作為家長,我們能為寶寶做些什麼呢,特別是孩子在0~6歲早期發育的關鍵時期?

  • 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環境和行為刺激,幫他們建立有用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強大的神經網絡。
  • 要想交通便利,就要多修路,最好形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一個城市擁有發達、便捷的交通才能高效、繁榮。

同樣,孩子的大腦有發達的神經元連接,才更靈活,更聰明。

四、基於認知科學的五腦體系,享用最新腦科學成果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5:運動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運動都不好,學習好的孩子不應去練體育。

很多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這是十分可惜的。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運動佔用了學習的時間,是在耽誤學習,甚至認為運動多的孩子,玩兒的心野了,就會不愛學習。

其實,從腦科學來講,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的這個道理可以講,這個趨勢是存在的。

而且,由於智力(注意,不是說智商)的發展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運動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國的孩子,在運動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最強大腦》的那些國外選手,心理素質都極好。比如,來自南美的奇安弗蘭科就是一位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當主持人問他緊不緊張的時候,他會說緊張,但是同時也很興奮,摩拳擦掌的樣子,這其實是運動員的習慣。因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時間到),玩運動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國的學生大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個人都像書呆子一樣,我有時候在臺下跟他們說其實還得全面地發展。

運動的好處,更遠一點兒來說,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這個眼界,就是對世界的瞭解,要走出去,動起來,僅僅待在屋子裡面,是無法瞭解真實世界的規律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說某某旅遊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邊在礁石上被海浪捲走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危險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就要具備。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他肯定要跟我去學運動。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學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時代變化太快。

十幾二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手機能如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樣,你也無法預測十幾二十年後,你的孩子長大要面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又會是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有一個報道指出,現代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工作的時候,如今65%的工種都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想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押寶”來賭孩子的未來,未免風險太大,也毫不現實。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社會看重的能力,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傳統教育強調對知識存量的學習,面向過去;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所以,如果給寶寶灌輸知識或技能,知識或技能會陳舊,但如果寶爸寶媽們能懂一點大腦發育規律,全方位助力孩子大腦發展,聰明腦力會永遠伴著孩子,你就像給孩子摘了一顆點亮未來的星。

三、教育就是對大腦的重塑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腦科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大腦可塑性。

我們都知道,人腦中有幾百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叫突觸。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突觸的數目非常少。到一歲的時候,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寶寶大腦的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連結。到了2歲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密,3歲左右連接的數目達到峰值,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但是之後呢?突觸會逐漸削減。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大腦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

這就像森林中的小路,如果沒人走,時間長了就荒廢了。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基本表現。可以說,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

那麼根據這個特點,作為家長,我們能為寶寶做些什麼呢,特別是孩子在0~6歲早期發育的關鍵時期?

  • 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環境和行為刺激,幫他們建立有用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強大的神經網絡。
  • 要想交通便利,就要多修路,最好形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一個城市擁有發達、便捷的交通才能高效、繁榮。

同樣,孩子的大腦有發達的神經元連接,才更靈活,更聰明。

四、基於認知科學的五腦體系,享用最新腦科學成果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基於神經可塑性等腦科學原理,以及寶寶大腦發展規律,我把寶寶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也是家長們最應該重視的方面,概括為五大部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其中分別涉及智力、注意力、記憶力、情緒、社交能力、閱讀、語言能力、創造力等等對未來至關重要的軟實力。

比如:

1智力腦

怎樣鍛鍊寶寶的科學思維,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升寶寶的記憶力、如何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2情緒腦

如何讓孩子理解並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怎麼誇獎孩子、批評孩子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

3運動腦

寶寶的哪些小動作、大動作會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以及孩子學走路的注意事項,如何利用手勢教學……

4語言腦

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啟動孩子閱讀的馬太效應,怎樣學外語,如何用古詩學韻律……

5創意腦

什麼遊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怎麼音樂啟蒙,怎樣把電子產品從“洪水猛獸”變成“教育幫手”……

當然,我一直強調育兒育己。

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給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一個絕好機會。

比如就有寶媽問過我:“寶寶把家裡弄成了災難現場,我也知道不應該對他大吼,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該怎麼辦?”這時候,其實正是讓自己進步的好時機。我在書裡也寫了很多家長在“育兒”的同時“育己”的方法。

你怎麼能奢望不愛學習的父母能教出愛學習的孩子呢?

為了孩子,我們也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育兒是一條無法重來的路。

孩子選擇我們,我們和孩子遇見,是一種緣分。我希望能做你的育兒地圖,幫你找到育兒方向;做你的信息過濾器,幫你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我願意陪伴你,用科學照亮寶寶的未來!

本文綜合整理於作者暢銷書

《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文 | 魏坤琳 編輯 | 金雀兒

親愛的寶爸寶媽:

你們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過《最強大腦》,有人管我叫科學男神,有人管我叫鐵面判官。其實我的主業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專門研究大腦科學。而且生活中的我一點兒也不“鐵面”,我就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幼兒園、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對我來說,她就是我的獨一無二。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麼多人信?!

“右腦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我們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是科學,還是“神經迷思”?

知識經濟時代,大腦科學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學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時間差”。

也就是說,當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其實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個世紀、一兩個世紀前得出的。要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中間的變化很大,甚至有許多的結論已經被推翻。

一個人的發展是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在同樣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訓練,如果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錯誤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對孩子直接造成傷害,但是會耽誤孩子正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的大腦開發得不夠,這種意識就給所有的騙子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騙子就說我們是搞大腦開發的,快點來吧!我不大用“大腦開發”這個詞,就是不想和這些騙子混為一談。

其實,我們只要憑藉著常識就可以知道,學校的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這個社會,就是大腦開發。這本來就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的所在。

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建立起來了。

忽然之間出現的這些腦力開發班,動輒幾萬元的學費,作坊式的規模,又沒有專業的學術素養。這樣的腦力開發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更厲害,怎麼可能呢?這是不現實的!

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

我反對藉著腦科學的幌子進行的不科學的“右腦開發” “全腦開發”;

不少打著“大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目前所有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都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技術暫時無法測量和預測人的諸多認知能力;

訓練記憶術不會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種輔助記的工具而已,不能誇大它的作用,學習的實質不是去死記硬背⋯⋯

單純通過訓練記憶術來提高智商的機構,並不能真正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所以,請家長不要花這些冤枉錢了!

一、關於兒童大腦科學的5個謬誤,你中招沒有?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1 :左腦掌管語言邏輯,右腦掌管藝術創造;開發右腦會讓孩子獲得創造力,贏在未來。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於“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又稱“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

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六歲能精通6國語言,十三四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萬倍,人腦在六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六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於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鎮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人為的誇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並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佔主導一點,並不代表另外一邊的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20世紀50年代斯佩裡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採訪後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準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

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幹這個、右腦幹那個。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從那以後,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的確分成左右腦,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等,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代償了右腦的一部分功能。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強大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於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 “右腦要加強”什麼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於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誇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這才是靠譜的說法。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 2: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

敏感期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領域,尤其是帶入到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個單詞,會背誦××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得早晚,並不能說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只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3:有些人天生腦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

我先說說這個5%和10%的傳說吧。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或者說這是解剖愛因斯坦大腦後的結論。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在愛因斯坦正式的文獻中出現過,就算說過,也要看是什麼語境下說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話。而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報告也從未提到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拿科學巨匠來演繹的情況,其實謬誤很多,以訛傳訛。

另外一個版本,大概來源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佔腦重量的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是其他組織,比如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提供支撐,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時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

這個謬誤又被電影給強化了。我看熱門電影《超體》的時候,聽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裡一臉嚴肅地講“大腦已經開發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開發了100%會怎麼樣?我不知道”的時候,我簡直要笑傻了。

這些概念,作為娛樂因素當然可以,但如果大眾把它當作科學,那就十分可笑了。

為什麼有些天才兒童、天才少年最終沒有成大器,很多時候是因為反省智力低下,沒有韌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真正聰明的人,我曾說過,有3類:

  • 第一類聰明人,神經智力強,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 第二類聰明人,經驗智力強,是通過後天的大量練習來達到的。我在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 第三類聰明人,反省智力強,他們並不精於科學的研究、記憶的能力、辨識的能力等等。但是,他們具有宏觀的決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

家長看完這種分類,其實就沒有必要非要糾結於高智商了,聰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僅僅是一個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智商)就夠了。

什麼是大腦的開發,我很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也就是說,大腦一直都在不停的運轉中。

所以呢,開發大腦是一個錯誤的隱喻,似乎我們可以像挖金礦一樣去從大腦中挖出點什麼;而聰明養育真正的難點不在孩子那裡,其實在家長教育這裡。聰明養育,育兒育己。我們難以奢望一位不熱愛閱讀的媽媽能培養出一位熱愛閱讀的孩子。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4:記憶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學習記憶術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強大腦》的選手倪梓強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於是,很多人都說這是超強腦力的功勞。

為此,我特意做了3點聲明:

  • 第一,北大對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絕不是說對有“記憶大師”稱號的就會高看一眼。
  • 第二,倪梓強全面發展,特別是他出名後,依然能脫離舞臺上的聚光燈,沉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為名和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人生是長跑,他才開始,為他喝彩。
  • 第三,學習的本質是理解知識,不是記住知識點。光死記硬背不是最強大腦。

其實,每個人都有記憶的能力,而且,這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剛剛有記憶大賽的時候,那些所謂的世界紀錄都非常低。那是因為當時他們還都沒有開始運用記憶術,全是裸考。後來,所有的世界紀錄突然在幾年之內都上去了,因為記憶術開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來越聰明,人類整體的智商也在提高。還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維能力的確在提高,因為我們可以完全靠虛擬的東西活著,現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帶符號的世界,一個完全是人造的世界。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的智商在逐年升高,這叫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大腦開發實質是什麼,其實,現在好多打著大腦開發名頭的訓練都是記憶訓練。

對於記憶訓練,我本來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對於過度的宣傳,我又持負面的看法。記憶術可以有,比如當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下。

但是,我覺得人類學習的實質,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記硬背東西,而是理解東西。把記憶等同於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

記憶術不是讓你理解,也不會幫助你理解,這是非常確定的,也就是說,記憶術可以幫你記一些很枯燥的、沒有規律的知識,但是,當你必須去應對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詞,你可以用記憶術背下來,但是上法庭的時候,怎麼運用法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記憶,是幫你記住;理解,是幫你記好。真正的學習,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這才是人類智力的持續。

所以,我們北大的學生,是不練記憶術的。在《最強大腦》裡,我們挑選的標準,所倡導的,也不是記憶術。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謬誤5:運動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運動都不好,學習好的孩子不應去練體育。

很多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這是十分可惜的。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運動佔用了學習的時間,是在耽誤學習,甚至認為運動多的孩子,玩兒的心野了,就會不愛學習。

其實,從腦科學來講,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的這個道理可以講,這個趨勢是存在的。

而且,由於智力(注意,不是說智商)的發展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運動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國的孩子,在運動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最強大腦》的那些國外選手,心理素質都極好。比如,來自南美的奇安弗蘭科就是一位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當主持人問他緊不緊張的時候,他會說緊張,但是同時也很興奮,摩拳擦掌的樣子,這其實是運動員的習慣。因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時間到),玩運動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國的學生大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個人都像書呆子一樣,我有時候在臺下跟他們說其實還得全面地發展。

運動的好處,更遠一點兒來說,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這個眼界,就是對世界的瞭解,要走出去,動起來,僅僅待在屋子裡面,是無法瞭解真實世界的規律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說某某旅遊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邊在礁石上被海浪捲走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危險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就要具備。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他肯定要跟我去學運動。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學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時代變化太快。

十幾二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手機能如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樣,你也無法預測十幾二十年後,你的孩子長大要面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又會是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有一個報道指出,現代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工作的時候,如今65%的工種都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想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押寶”來賭孩子的未來,未免風險太大,也毫不現實。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社會看重的能力,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傳統教育強調對知識存量的學習,面向過去;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所以,如果給寶寶灌輸知識或技能,知識或技能會陳舊,但如果寶爸寶媽們能懂一點大腦發育規律,全方位助力孩子大腦發展,聰明腦力會永遠伴著孩子,你就像給孩子摘了一顆點亮未來的星。

三、教育就是對大腦的重塑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腦科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大腦可塑性。

我們都知道,人腦中有幾百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叫突觸。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突觸的數目非常少。到一歲的時候,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寶寶大腦的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連結。到了2歲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密,3歲左右連接的數目達到峰值,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但是之後呢?突觸會逐漸削減。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大腦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

這就像森林中的小路,如果沒人走,時間長了就荒廢了。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基本表現。可以說,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

那麼根據這個特點,作為家長,我們能為寶寶做些什麼呢,特別是孩子在0~6歲早期發育的關鍵時期?

  • 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環境和行為刺激,幫他們建立有用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強大的神經網絡。
  • 要想交通便利,就要多修路,最好形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一個城市擁有發達、便捷的交通才能高效、繁榮。

同樣,孩子的大腦有發達的神經元連接,才更靈活,更聰明。

四、基於認知科學的五腦體系,享用最新腦科學成果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基於神經可塑性等腦科學原理,以及寶寶大腦發展規律,我把寶寶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也是家長們最應該重視的方面,概括為五大部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其中分別涉及智力、注意力、記憶力、情緒、社交能力、閱讀、語言能力、創造力等等對未來至關重要的軟實力。

比如:

1智力腦

怎樣鍛鍊寶寶的科學思維,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升寶寶的記憶力、如何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2情緒腦

如何讓孩子理解並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怎麼誇獎孩子、批評孩子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

3運動腦

寶寶的哪些小動作、大動作會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以及孩子學走路的注意事項,如何利用手勢教學……

4語言腦

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啟動孩子閱讀的馬太效應,怎樣學外語,如何用古詩學韻律……

5創意腦

什麼遊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怎麼音樂啟蒙,怎樣把電子產品從“洪水猛獸”變成“教育幫手”……

當然,我一直強調育兒育己。

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給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一個絕好機會。

比如就有寶媽問過我:“寶寶把家裡弄成了災難現場,我也知道不應該對他大吼,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該怎麼辦?”這時候,其實正是讓自己進步的好時機。我在書裡也寫了很多家長在“育兒”的同時“育己”的方法。

你怎麼能奢望不愛學習的父母能教出愛學習的孩子呢?

為了孩子,我們也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育兒是一條無法重來的路。

孩子選擇我們,我們和孩子遇見,是一種緣分。我希望能做你的育兒地圖,幫你找到育兒方向;做你的信息過濾器,幫你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我願意陪伴你,用科學照亮寶寶的未來!

本文綜合整理於作者暢銷書

《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腦科學家Dr.魏忠告家長:養育不可逆,遠離偽科學

魏坤琳

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最強大腦》科學評審,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出版育兒指導書《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