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校長”李鴻策:寧可關掉酒樓也不關學校

慈善 大學 投資 劉金國 教育 文明海南 2018-12-05
“慈善校長”李鴻策:寧可關掉酒樓也不關學校

29候選編號 李鴻策和學生們

55歲的李鴻策是土生土長的海口長流人,早年做過土石方生意,開過海鮮酒樓,辦過商業廣場,在生意場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任海口市工商聯(總商會)常委。在2016年之前,大家都叫他“李老闆”。可是在2016年之後,更多人開始叫他“李校長”。

稱呼的轉變,源於那一年的“慷慨解囊”, 從此,他與一所民辦學校結下了淵源,不僅一度關停了引以為傲的海鮮酒樓,還執著地運營這所入不敷出的民營學校。在他眼中,這所“虧本也要辦好”的學校,關係著200多位學生,其中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他承諾,為了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有學上,這所學校要一直辦下去。大家毫不懷疑,只因12年前,他同樣立了一份承諾,直到現在,這份承諾仍然有效。

關掉酒樓

也不關閉學校

在長流鎮的主幹道上,坐落著一所民辦學校,長流人喜歡叫它“實驗學校”,執行校長劉金國更願意叫它的全名“海口市長流實驗學校”。硃紅色的鐵門在鬧市區裡分割了兩個世界,外面是車水馬龍的街道,裡面是幾棟教學樓,以及朗朗的讀書聲。

“學校目前有248名學生,其中60%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劉金國知道,這些孩子中,很大一部分由於家長工作的不穩定,不符合社保、居住等入學條件,難以申請公立學校學位。

2016年,這所學校瀕臨關閉。欠費太多,成本增加,虧本運轉的學校無力支撐。住在街對面的李鴻策早早聽說了消息,思慮再三,他找到了學校董事。

“十年前,這所學校還有一千多名學生,但是這幾年生源減少,硬件也落後了,需要很大一筆投資。”李鴻策清楚自己的決定,可是仍然堅持接下這所學校,“學生再少,也是學生,也要接受教育。”

彼時的李鴻策,還在長濱路上經營一家海鮮酒樓,他打算拿出幾十年在生意場上積累的經驗,挽救這所學校:“拿出實在的心態,對員工好、對學生好,一定能辦好。”

可是教育並沒有這麼簡單,前期投入400萬元更新硬件,光是第一學期的成本開支就達到了170萬元,而收入卻只有50萬元。第二學期的收支勉強持平,可是上百萬元的前期投入仍然收回無期。

不是沒有想過離開,只是在李鴻策的心中,總有一份責任在催促著他。“有些學生待了一年就走,跟著父母去別的城市生活,但是在長流的這一年,他接受了教育,我們把一顆知識的種子,種在他心裡。”

李鴻策不再用生意人的思維考慮這所學校,他把學校定義為“非營利性”。那時恰逢長濱路修路,考慮學校的管理和資金,他毅然關閉了經營十年的海鮮酒樓,把重心全部放在這所學校。

一份承諾

超過十年依然有效

今年8月23日上午,由海口市慈善總會、秀英區光彩事業促進會主辦的2018年助學金髮放儀式,在海口市長流實驗學校內舉行。這是李鴻策連續第12年的愛心助學,個人捐款8.6萬元,幫助貧困大學生上大學。截至當天,李鴻策以個人名義捐款已達159.4萬元,共資助318名貧困生上大學。

曾受資助的學生李紅(化名)也來到了現場,她的父親多年前因病去世,母親殘疾。為了照顧母親,她曾一度揹著母親上學。在李鴻民的資助下,李紅順利讀完大學,如今在海口市秀英區一所學校任教師。

更多曾經受資助的學生向李鴻策發來短信,感謝他在求學路上的幫助。李鴻策已經記不清有些學生的長相,可是學生們都記得,他在2007年作出的一份承諾,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朋友李家慧第一次聽到這份承諾時,震驚得無法相信:“他說他要在十年內捐款1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讀書。”100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當時有朋友勸李鴻策,承諾三年就好,十年不太實際。可是李鴻策還是執拗地說,不止是十年,只要有能力,就要一直捐下去。

2007至2009年,李鴻策每年捐款10萬元,一共資助了150名貧困學子讀大學。接下來的三年,李鴻策每年捐款24萬元,將原來每人2000元資助標準提高到8000元,資助30名貧困生讀大學。到了第6年,他的捐款總額已經達102萬元,10年捐款百萬元的承諾提前兌現。

之後,李鴻策還在每年發放獎學金,即使生意不好,即使資金告急,即使已經無力新增助學人數,他仍然不忘當初的承諾,堅持為今年之前申請的貧困學生髮放助學金。

“這兩年生意上虧了不少,去年重新開業的海鮮酒樓,今年又要考慮停業了。”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

助人是最大的善舉

從去年開始,長流實驗學校的學生們開始迴流,高中入學率超過80%。這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孩子們聚在一起,見到李鴻策,總是嬉笑著圍上去。

10日中午,孩子們在食堂吃午飯,李鴻策照例到食堂檢查飯菜。“長流鎮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家長的午飯在用工單位解決,孩子的午飯在學校解決。”李鴻策笑著拍了拍一位學生的腦袋,“要多吃點。”

兩年前,長流實驗學校免於關停,不少學生家長來到學校表示感謝。他們也說不清,何時又將離開這座城市,心裡卻仍然清楚,儘管四處漂泊,但是孩子在這裡的每一天,都能與知識相伴。

投資教育,也是助人,沒有金錢上的回報,卻能得到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

“我家裡有很多‘親戚’,沒有血緣關係,卻是母親幾十年的夥伴。”李鴻策還記得,兒時的長流鎮,沒有多少市場與茶館。他的母親是一位漁女,每天和來自不同村子的攤販一同在街上擺攤,“那時大家都沒什麼錢,挑剩的魚和賣剩的瓜,常常互相交換。很多攤販來自路遠的村子,收攤之後,母親會請他們順路到家裡喝杯茶。”久而久之,攤販們認了“親戚”,平時誰家有事,大家總是主動幫忙。

高中之後,李鴻策沒能讀大學,步入社會做起生意,他還是不忘讀書的好,“讀書能夠開拓視野,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李鴻策不愛喝酒、不愛抽菸,掙到了錢,總是記起一句話“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劉金國也很好奇李鴻策的生活,衣著樸實的他,究竟是不是個生意人?有時加班錯過了飯點,吃幾塊餅乾喝杯茶了事。對於老師們,卻很大方,今年又漲了幾百元工資。不過在李鴻策眼中,這所學校的意義並不是盈利,如同他在12年前的承諾一樣,都是對教育不求回報的投資。(記者 賀立樊)

來源:南國都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