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第一階段(公元前770-公元前680年)

第一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30年)

前五甲:衛、晉、鄭、齊、魯

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衛武公(前812-公元前758年)輔佐周平王平亂和東遷,此間衛國國力達到全盛,但卻是衛國最後的黃金時代了;

晉文侯(前780-前746年)輔佐周平王平亂和東遷,並於公元前760年攻滅與周平王並立的周攜王,鞏固了周平王的地位;

鄭武公(前771-前744年)因輔佐周平王東遷而得到大片賞地,並長期擔任周王室卿士,先後吞併鄶、虢、胡三國,為之後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

齊前莊公(前795-前731年)齊國逐漸恢復元氣(之前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齊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低潮期);

魯惠公(前768-前723年)勵精圖治,國力有所恢復(之前周宣王干預魯國君位繼承,誘發魯國內亂,使魯國元氣大傷)。

第二時期(公元前730-公元前690年)

前五甲:鄭、楚、齊、魯、衛

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鄭莊公打敗周桓王,達到小霸層次,國力躍居第一;楚武王(前740-689年)和楚文王(公元前689-675年)時期,楚國兼併長江中游和漢江下游眾多小國,闖進前五甲並躍居第二。

齊僖公(前731-698年)時期,齊國國力繼續上升;公元前719年,公子州籲弒衛桓公自立,揭開了衛國昏君與內亂交替出現的序幕,自此之後,衛國日益衰落,但憑藉衛武公時期留下來的雄厚家底,仍然保持強大影響力。

第二階段(公元前680-公元前550年)

第三時期(公元前680-公元前640年)

前五甲:齊、楚、晉、秦、魯

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衛國繼續衰落,從而跌出前五甲;秦武公(前697-678年)時期,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魯莊公(前693-662年)時期仍然保持東方重要大國地位。

晉獻公(前677-651年)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打下了一個霸業的根據地,不過此時晉國跟當初的美國一樣實行孤立主義,在國際上影響力並不大;楚成王(前672-626年)時期,楚國開始北上中原爭霸;齊桓公(前685-前643年)憑藉自己的魄力和戰略眼光確立了霸主地位。

第四時期(公元前640-600年)

前五甲:晉、楚、秦、宋、齊

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晉文公繼位後,開始南下爭霸,城濮之戰,晉國大勝,以此奠定了在中原的霸業;城濮之戰後,楚國勢力暫時退出中原;秦穆公(前659-621年)時期,秦國勢力達到中原核心區域西緣,但受阻於強晉,在數次敗於晉國後,轉而向西,征服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戎。

宋襄公(前681-651年)一度有成為新霸主之勢,但卻在泓之戰中敗於楚國,此後長期穩定於二流強國的行列;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幾十年,國際地位日益衰落,但基礎雄厚,仍能在前五甲佔得一席之地。

此時期,鄭衛宋三國不斷衰落,而西秦、東齊、北晉、南楚的四強格局基本形成,並延續了兩百年,此後晉楚爭霸成為主旋律。

第五時期(公元前600-550年)

前五甲:晉、楚、齊、秦、宋

春秋歷史分期法(一)三階段七時期,讓你輕鬆理清三百年春秋史!

此時期,宋國的實力仍在前五甲之內,楚莊王攻宋九個月都無法取勝,宋國也湧現出了諸如華元、向戍這樣的人才,從而牢牢保持了其前五甲末位的地位;秦國仍然受晉國壓制而無法向中原發展,軍事上也多次敗於晉軍,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戰更是更是被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追擊到涇河以西。

齊國走出頻繁內亂的漩渦,齊頃公、齊靈公先後企圖挑戰晉國的霸權,但分別在鞍之戰(公元前589年)和平陰之戰(公元前555年)中完敗,不得不屈服於晉國的霸權之下;

楚莊王(前613-591年)雖是雄主,卻因為梟雄趙盾的存在,十幾年無法打敗晉軍,趙盾死後,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楚莊王乘晉軍內亂大敗晉軍,終於首次坐上中原霸主的寶座(這有點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蘇聯),但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中又為政令重歸統一的晉軍所敗;晉悼公(公元前573-558年)時期是自晉文公之後最強盛的一個時期。

這個時期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進入白熱化階段,晉楚兩國綜合國力不相上下,可謂棋逢對手,但總體上還是晉國略佔上風,自楚莊王後,楚國的霸業不斷衰落,沒過多久就又被晉國趕超,並從此再無機會問鼎中原。

晉楚兩國延續上百年的爭霸戰爭,使得夾在兩者中間的諸多中小國家苦不堪言,人民也早已厭倦了戰爭,從而有了宋國組織的兩次弭兵會盟,第二次弭兵會盟後,春秋進入了新的時期,而諸子百家的諸多創始人也開始湧現。

由於篇幅原因,我們分為兩篇文章敘述,喜歡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我們明天同一時間再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