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老手藝,一干就是30年

春捲 手工藝 雞蛋 錢江晚報 2019-07-14

———探訪春華村30年春捲皮加工坊

傅家淳 白澤/文 李忠華/攝
一門老手藝,一干就是30年一門老手藝,一干就是30年

春捲是中國南方民間的一種傳統美食,常常出現在節日的飯桌上。做法主要以包好餡後,油炸為主。用料多以豬肉、薺菜、芹菜、香乾等居多。但隨著大家對用料和口味的追求,鴨肉春捲、大蟹春捲、豆沙春捲、臭豆腐春捲等各式春捲應運而生。

春捲皮,作為做春捲唯一不可或缺的材料,對春捲酥脆口感上的影響尤為重要。今天,筆者就帶大家探訪一個已有30年攤春捲皮經驗的地方,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迫於生活壓力 “誤入”這門手藝

早在30年前,鄭阿姨家有6畝田地,一輛可以用來耕地的拖拉機。1988年,小兒子出生,隨著家庭負擔加重,鄭阿姨一家在務農的同時,尋求著更多的收入來源。可一時半會,無一技之長的他們,去哪裡找更好的謀生手段呢?

正巧,當時有個親戚做春捲皮,夫妻倆就去給這家親戚打工,這樣就有了一份稍微穩定的經濟來源。加上偶爾還能開著農用拖拉機出去貼補家用,日子,才看起來不再那麼緊張。

慢慢地,夫妻倆學會自己做春捲皮,並在家裡嘗試著自己做做。從開始的幾斤麵粉,到10斤20斤地做,鄭阿姨感覺到,這日子,終於可以像初升的太陽那樣,溫暖而有期盼。

初具規模,又遇用工煩惱 思前想後,終以機器代替

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積累,鄭阿姨的春捲皮加工已經初具規模。

當時攤春捲皮還是以傳統的煤餅爐加平鐺烙餅鍋為主。就是,將平鐺擦淨塗上一層薄油(油不可太多隻要一薄層即可),防止粘鍋。將鐺放在煤餅爐上加熱至六成熱(150℃),用手蘸水從餳好的麵糊中掐取三個雞蛋大小的面料,放入鐺中由外至裡一圈一圈地推動麵糰(通常是逆時針推)將面料攤成一個圓形薄餅,將多餘面料用手掐出放回面盆。關小火見春捲皮四周翹起,用手揭起晾涼備用。

當時一個熟練的老工人,可以同時運作5-6個煤餅爐,這邊攤好,那邊收起。“當時用工成本不高,很多人也不會攤(春捲皮)。我跟我老公就教他們。”鄭阿姨說。

在鄭阿姨看來,攤春捲皮不需要什麼技術,要的是一顆吃苦耐勞、實實在在的心,“很多本地人都不願意做,每天坐在煤餅爐邊,又熱又辛苦,尤其是夏天。能堅持下來的都是些外來務工人員。”

在當時,找一個攤春捲皮的老工人不容易,而培養一個,且能讓對方留下來的,更不容易。“那時候年底,我們家擺放著30多個煤餅爐,7個工人同時運作,生意確實可以。但是很快就出了問題。”什麼問題?用工問題。

“幾個老工人看著我們年底生意不錯,還沒回去過年,就嚷著要加工資要加待遇。我跟他們說,年底是最忙的時候,等過完年,我們再坐下來商量。但是,他們就是不肯。折騰了好幾次,弄得我實在頭疼,又不好好做工。然後我就想到,要買機器,一定要買。”

於是,鄭阿姨就去周邊同樣攤春捲皮的地方瞭解情況。看了一些4-5萬元一臺的機器,鄭阿姨不滿意。嚐嚐那些機器做的春捲皮,總是欠缺鄭阿姨想要的一些東西。

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鄭阿姨一家才確定心儀的製作春捲皮的機器,當天,發動全家去工廠實地考察。不久就把機器運了回來。

2017年,鄭阿姨改用全自動化機器做春捲皮,18年新增一臺。目前日產300斤春捲皮。銷往新登、富陽、桐廬、萬市等地的農貿市場。

年底機器24小時不間斷運作,日產接近2000斤,這已經是極限。但還是供不應求。只是因為算起賬來,沒必要為了年底一單生意,而多加一臺機器,畢竟,機器的成本在那。

遺憾未能展現老手藝 希望各行各業工藝得以傳承

機器代替老手藝,也許這是各行各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過程。但此時此刻,筆者不談效益,不談進步,只想銘記。為保留富陽二三十年,甚至百年的手藝,留下點文字和圖片。

很遺憾,此行未拍到和記下一些攤春捲皮的老手藝。經瞭解,富陽還有個別地方存在著用煤餅爐和手工拌麵粉、攤春捲皮的老手藝。如有知情人士,可以向本報熱線:23207058提供信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