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花朵,只是缺少充滿鳥語花香的心靈。【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如果我們有一顆樂於尋找快樂的心,你就會發現,其實人生到處都是快樂。

1

親情之樂,血脈相連

親情之樂,是人類最質樸,最純潔的情感。人生在世,我們能陪著父母說說話,和兒女一起看看世間的繁華,這都是平凡人專屬的幸福。

那麼,聖人就一定要斷絕親情,一心只撲在大道上,枉顧人文關懷了嗎?

王陽明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身為聖賢的必修課。

王陽明早年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他發現,自己割捨不掉對家人的想念。

在經歷了親情難捨和大道難成的糾結後,王陽明發現:“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我們對親人的依戀和愛意,其實早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為了追求大道而放棄親情,其實就是違背本心,逆天而行。看似超然物外,其實是與真正的大道漸行漸遠了。

"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花朵,只是缺少充滿鳥語花香的心靈。【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如果我們有一顆樂於尋找快樂的心,你就會發現,其實人生到處都是快樂。

1

親情之樂,血脈相連

親情之樂,是人類最質樸,最純潔的情感。人生在世,我們能陪著父母說說話,和兒女一起看看世間的繁華,這都是平凡人專屬的幸福。

那麼,聖人就一定要斷絕親情,一心只撲在大道上,枉顧人文關懷了嗎?

王陽明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身為聖賢的必修課。

王陽明早年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他發現,自己割捨不掉對家人的想念。

在經歷了親情難捨和大道難成的糾結後,王陽明發現:“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我們對親人的依戀和愛意,其實早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為了追求大道而放棄親情,其實就是違背本心,逆天而行。看似超然物外,其實是與真正的大道漸行漸遠了。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當年王陽明生擒了寧王,平定了寧王之亂,卻因為功勞過大受到了小人的嫉妒,處境艱難。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依然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親人有著強烈的責任心。


因此,他才會說:“以一身蒙謗,死即死耳,如老親何”“此時若有一孔可以竊父而逃,吾亦終身長往不悔矣”。

正是對親情的眷念和責任,使他內心充實,有所牽掛,從而身心強大,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仍有活下來尋找快樂的勇氣

2

講學之樂,共進此道

孟子認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除了自己學習,能通過教導他人的方式提升自己,也是人間的快樂之一。

因此,王陽明把教導弟子看的比自己的政治功績都重要。他曾坦誠道:“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

講學的確是王陽明人生中最大的愛好之一,即便是被貶龍場,生活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他仍然醉心於講學。

即便是正在和寧王朱宸濠大戰,王陽明亦然不忘在軍中設下課堂教導學生。他的一位弟子回憶道:“昔先生與寧王交戰時,與二三同志坐中軍講學。”


之後歸越的六年裡,王陽明更是專心講學論道,盛況空前。【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花朵,只是缺少充滿鳥語花香的心靈。【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如果我們有一顆樂於尋找快樂的心,你就會發現,其實人生到處都是快樂。

1

親情之樂,血脈相連

親情之樂,是人類最質樸,最純潔的情感。人生在世,我們能陪著父母說說話,和兒女一起看看世間的繁華,這都是平凡人專屬的幸福。

那麼,聖人就一定要斷絕親情,一心只撲在大道上,枉顧人文關懷了嗎?

王陽明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身為聖賢的必修課。

王陽明早年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他發現,自己割捨不掉對家人的想念。

在經歷了親情難捨和大道難成的糾結後,王陽明發現:“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我們對親人的依戀和愛意,其實早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為了追求大道而放棄親情,其實就是違背本心,逆天而行。看似超然物外,其實是與真正的大道漸行漸遠了。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當年王陽明生擒了寧王,平定了寧王之亂,卻因為功勞過大受到了小人的嫉妒,處境艱難。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依然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親人有著強烈的責任心。


因此,他才會說:“以一身蒙謗,死即死耳,如老親何”“此時若有一孔可以竊父而逃,吾亦終身長往不悔矣”。

正是對親情的眷念和責任,使他內心充實,有所牽掛,從而身心強大,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仍有活下來尋找快樂的勇氣

2

講學之樂,共進此道

孟子認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除了自己學習,能通過教導他人的方式提升自己,也是人間的快樂之一。

因此,王陽明把教導弟子看的比自己的政治功績都重要。他曾坦誠道:“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

講學的確是王陽明人生中最大的愛好之一,即便是被貶龍場,生活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他仍然醉心於講學。

即便是正在和寧王朱宸濠大戰,王陽明亦然不忘在軍中設下課堂教導學生。他的一位弟子回憶道:“昔先生與寧王交戰時,與二三同志坐中軍講學。”


之後歸越的六年裡,王陽明更是專心講學論道,盛況空前。【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王陽明喜歡講學,正是因為他在講學中獲得了無窮的快樂以及向聖賢之道更進一步的勇氣。

王陽明堅信,自己傳承的是真正的聖人之道,可以正人心,救天下。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有所成就,使得聖學重振。


所以,即便是在行軍打仗,王陽明也要堅持講學。

因此,王陽明將自己的教育事業看做“天下第一等事業”,並且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快樂。

3

修身之樂,孔顏樂處

看到“修身”這個詞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剋制與艱苦的學習,認為這是個苦差事。

其實,在修身的過程中,每一次自我的提升,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

孔子在最困難的時候可以吃著最簡單的事物,喝著白水,晚上睡覺就彎起手肘作為枕頭,自己卻覺得“樂在其中矣”。


孔子的弟子延回窮困到只能“簞食瓢飲”,住在“陋巷”當中,卻“不改其樂”。這就是國學中常說的“孔顏樂處”。

“孔顏樂處”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坦蕩和自在,支持這種快樂的不是物質,而是修身所獲得的正能量。

"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花朵,只是缺少充滿鳥語花香的心靈。【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如果我們有一顆樂於尋找快樂的心,你就會發現,其實人生到處都是快樂。

1

親情之樂,血脈相連

親情之樂,是人類最質樸,最純潔的情感。人生在世,我們能陪著父母說說話,和兒女一起看看世間的繁華,這都是平凡人專屬的幸福。

那麼,聖人就一定要斷絕親情,一心只撲在大道上,枉顧人文關懷了嗎?

王陽明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身為聖賢的必修課。

王陽明早年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他發現,自己割捨不掉對家人的想念。

在經歷了親情難捨和大道難成的糾結後,王陽明發現:“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我們對親人的依戀和愛意,其實早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為了追求大道而放棄親情,其實就是違背本心,逆天而行。看似超然物外,其實是與真正的大道漸行漸遠了。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當年王陽明生擒了寧王,平定了寧王之亂,卻因為功勞過大受到了小人的嫉妒,處境艱難。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依然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親人有著強烈的責任心。


因此,他才會說:“以一身蒙謗,死即死耳,如老親何”“此時若有一孔可以竊父而逃,吾亦終身長往不悔矣”。

正是對親情的眷念和責任,使他內心充實,有所牽掛,從而身心強大,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仍有活下來尋找快樂的勇氣

2

講學之樂,共進此道

孟子認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除了自己學習,能通過教導他人的方式提升自己,也是人間的快樂之一。

因此,王陽明把教導弟子看的比自己的政治功績都重要。他曾坦誠道:“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

講學的確是王陽明人生中最大的愛好之一,即便是被貶龍場,生活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他仍然醉心於講學。

即便是正在和寧王朱宸濠大戰,王陽明亦然不忘在軍中設下課堂教導學生。他的一位弟子回憶道:“昔先生與寧王交戰時,與二三同志坐中軍講學。”


之後歸越的六年裡,王陽明更是專心講學論道,盛況空前。【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王陽明喜歡講學,正是因為他在講學中獲得了無窮的快樂以及向聖賢之道更進一步的勇氣。

王陽明堅信,自己傳承的是真正的聖人之道,可以正人心,救天下。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有所成就,使得聖學重振。


所以,即便是在行軍打仗,王陽明也要堅持講學。

因此,王陽明將自己的教育事業看做“天下第一等事業”,並且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快樂。

3

修身之樂,孔顏樂處

看到“修身”這個詞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剋制與艱苦的學習,認為這是個苦差事。

其實,在修身的過程中,每一次自我的提升,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

孔子在最困難的時候可以吃著最簡單的事物,喝著白水,晚上睡覺就彎起手肘作為枕頭,自己卻覺得“樂在其中矣”。


孔子的弟子延回窮困到只能“簞食瓢飲”,住在“陋巷”當中,卻“不改其樂”。這就是國學中常說的“孔顏樂處”。

“孔顏樂處”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坦蕩和自在,支持這種快樂的不是物質,而是修身所獲得的正能量。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成長,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人,都是最值得快樂的。


因此,王陽明在他的《為善最樂文》中寫到:“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吾亦但見其苦而已耳……”

心學不反對我們在保持良知的前提下追求物慾,但是王陽明也明確指出,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沉迷其中只是徒增煩惱。

生而為人,想得到精神世界的快樂,就要靜以修身,學會為善去惡,通過日日精進,時時自勉來改正心中的惡念。


由此,我們就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行走在人間也無愧於心,從而獲得最純粹的快樂。

4

山水之樂,物我合一

除去在工作、講學和修行中獲得快樂,王陽明還喜歡尋找山水之樂。

他曾說過:“平生山水已成癖,歷深探隱忘飢疲”“談我平生無一好,獨於泉石尚多求”。


王陽明對於縱情山水的熱愛,從這兩句話中可見一斑。

王陽明在山水之中獲得的快樂,正是出自他從眼前的美景中悟出的一顆空靈之心。


在人的心靈與大自然無盡的能量相交融的過程中,王陽明能從山水中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體驗到自在逍遙的生活情趣。

王陽明的山水之樂並沒有避世情緒,講求的一種從山水之中獲得智慧的賢者心境。

"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花朵,只是缺少充滿鳥語花香的心靈。【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如果我們有一顆樂於尋找快樂的心,你就會發現,其實人生到處都是快樂。

1

親情之樂,血脈相連

親情之樂,是人類最質樸,最純潔的情感。人生在世,我們能陪著父母說說話,和兒女一起看看世間的繁華,這都是平凡人專屬的幸福。

那麼,聖人就一定要斷絕親情,一心只撲在大道上,枉顧人文關懷了嗎?

王陽明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身為聖賢的必修課。

王陽明早年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他發現,自己割捨不掉對家人的想念。

在經歷了親情難捨和大道難成的糾結後,王陽明發現:“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我們對親人的依戀和愛意,其實早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為了追求大道而放棄親情,其實就是違背本心,逆天而行。看似超然物外,其實是與真正的大道漸行漸遠了。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當年王陽明生擒了寧王,平定了寧王之亂,卻因為功勞過大受到了小人的嫉妒,處境艱難。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依然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親人有著強烈的責任心。


因此,他才會說:“以一身蒙謗,死即死耳,如老親何”“此時若有一孔可以竊父而逃,吾亦終身長往不悔矣”。

正是對親情的眷念和責任,使他內心充實,有所牽掛,從而身心強大,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仍有活下來尋找快樂的勇氣

2

講學之樂,共進此道

孟子認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除了自己學習,能通過教導他人的方式提升自己,也是人間的快樂之一。

因此,王陽明把教導弟子看的比自己的政治功績都重要。他曾坦誠道:“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

講學的確是王陽明人生中最大的愛好之一,即便是被貶龍場,生活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他仍然醉心於講學。

即便是正在和寧王朱宸濠大戰,王陽明亦然不忘在軍中設下課堂教導學生。他的一位弟子回憶道:“昔先生與寧王交戰時,與二三同志坐中軍講學。”


之後歸越的六年裡,王陽明更是專心講學論道,盛況空前。【微信公號:今智塔老闆課堂】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王陽明喜歡講學,正是因為他在講學中獲得了無窮的快樂以及向聖賢之道更進一步的勇氣。

王陽明堅信,自己傳承的是真正的聖人之道,可以正人心,救天下。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有所成就,使得聖學重振。


所以,即便是在行軍打仗,王陽明也要堅持講學。

因此,王陽明將自己的教育事業看做“天下第一等事業”,並且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快樂。

3

修身之樂,孔顏樂處

看到“修身”這個詞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剋制與艱苦的學習,認為這是個苦差事。

其實,在修身的過程中,每一次自我的提升,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

孔子在最困難的時候可以吃著最簡單的事物,喝著白水,晚上睡覺就彎起手肘作為枕頭,自己卻覺得“樂在其中矣”。


孔子的弟子延回窮困到只能“簞食瓢飲”,住在“陋巷”當中,卻“不改其樂”。這就是國學中常說的“孔顏樂處”。

“孔顏樂處”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坦蕩和自在,支持這種快樂的不是物質,而是修身所獲得的正能量。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成長,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人,都是最值得快樂的。


因此,王陽明在他的《為善最樂文》中寫到:“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吾亦但見其苦而已耳……”

心學不反對我們在保持良知的前提下追求物慾,但是王陽明也明確指出,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沉迷其中只是徒增煩惱。

生而為人,想得到精神世界的快樂,就要靜以修身,學會為善去惡,通過日日精進,時時自勉來改正心中的惡念。


由此,我們就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行走在人間也無愧於心,從而獲得最純粹的快樂。

4

山水之樂,物我合一

除去在工作、講學和修行中獲得快樂,王陽明還喜歡尋找山水之樂。

他曾說過:“平生山水已成癖,歷深探隱忘飢疲”“談我平生無一好,獨於泉石尚多求”。


王陽明對於縱情山水的熱愛,從這兩句話中可見一斑。

王陽明在山水之中獲得的快樂,正是出自他從眼前的美景中悟出的一顆空靈之心。


在人的心靈與大自然無盡的能量相交融的過程中,王陽明能從山水中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體驗到自在逍遙的生活情趣。

王陽明的山水之樂並沒有避世情緒,講求的一種從山水之中獲得智慧的賢者心境。

人生有四樂,你有幾樂?


對此,王陽明曾說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見其良知之昭明靈覺,圓融洞澈,廓然與太虛同體”。

想要享受心學式的山水之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心暫時放逐出去,在山水中體會“與物同體”的境界,然後再次迴歸自己的內心,體會情同天地的超然。


人是萬物的靈長,同時也是自然的產物,當然可以藉助自然界的神奇力量領悟大道,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智慧。


在人生即將結束的時候,王陽明只留下了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只要我們心中充滿正念,生活中自有很多的快樂等著我們去發現。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