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 返鄉農民陳燦友科學養殖,鋪就致富路

畜牧業 農民 農村 三農 眾生像微紀錄 眾生像微紀錄 2017-09-04

圖文:符浩 / 編輯:編導蔡

近年來,淮濱縣堅持普惠性與扶持性政策兼顧、盤活存量與創造增量並舉、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協同、優化農民結構與提高整體素質相結合的原則。縣委、縣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動作,如加強統籌謀劃、完善扶持政策、優化創業服務、加強創業保障等。這些舉措全面激發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情。新裡鎮孫莊村村民陳燦友就是這批返鄉的農民工之一。

8月14日,筆者驅車30公里來到了位於淮濱縣西北方向的新裡鎮孫莊村。在那裡我們見到了陳燦友。見到他時,他正在忙碌著。和妻子一起攪拌餵豬飼料、給土雞撒食玉米。

“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 返鄉農民陳燦友科學養殖,鋪就致富路

陳燦友早年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十多年。當過建築工、裝卸工,辛酸和汗水整日與他相伴。2009年,恰逢返鄉創業潮興起,老家的各項優厚環境吸引了他;人到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思鄉之情愈來愈濃;十來年都是給別人打工,自己為什麼不能當老闆。基於以上三個原因,陳燦友回來了。

回到家鄉後的陳燦友,瞭解到養豬效益不錯,他動了心。期間他去過淮濱縣的防胡、王店等鄉鎮,還去過別的縣城,最遠去過正陽縣。通過一個多月的考察瞭解,他最終決定養殖生豬。說幹就幹,考察完回家後他就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簡單的搭建了豬舍。一開始只養殖幾十頭,通過幾年的努力,2013年他建設了標準化豬場。由於自身的養豬技術得到提高,加之環境的改善,豬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都得到了提高,現在規模達到四百頭以上。

“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 返鄉農民陳燦友科學養殖,鋪就致富路

“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陳燦友告訴我們,他自己一邊養豬、一邊學習,平時經常會找一些養殖方面的書來看。他的養殖場是“豬-沼-樹”的生態模式,即養豬排出的畜糞和汙水,通過地下管道流入沼氣池,經過發酵處理後,成為樹木、花生地的肥料。

除了在養殖生豬方面下功夫,好學習的陳燦友也關注著其他的養殖門路。2013年,他從書本上了解到另一種養殖模式——林下養雞,於是他又動起了養殖土雞的心思。林下養雞,是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優勢來飼養土雞的,是一種生態養殖新模式。它的好處是既能提高林樹、雞蛋附加值,也能建立起土雞與樹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

“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 返鄉農民陳燦友科學養殖,鋪就致富路

當談及未來的打算,陳燦友告訴我們,他的養殖場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而且通過多年的養殖實踐和不斷的學習,他的養殖技術變得更成熟了。下一步,他打算擴大養殖規模,併成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或是家庭農場,讓其他老百姓也參與到養殖生豬和土雞中來,幫助他們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在他的隱形帶動下,新裡鎮孫莊村已經有五戶村民在養殖生豬。

“千變萬化離不開文化”, 返鄉農民陳燦友科學養殖,鋪就致富路

在採訪中,陳燦友多次告訴我們,他回來創業的主要原因,是能顧家和自己能當老闆、過的自由。其實像他這樣的情況,我縣還有很多。取得這樣良好的效應,要歸功於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環境上的改善和政策上的寬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