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畜牧業 水汙染 農業 漁業 農財寶典水產版 2017-04-05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這裡曾是全國有名的海水苗種基地,被稱為海南的“蝦苗谷”。20多年來,這裡近千家養殖場依靠大海生存,回饋給大海的卻是氮磷超標的直排廢水。輕視大自然的“苦果”無須等到子孫後代去“享用”:依賴潔淨海水產卵孵化的對蝦,因為被汙染的海水遇上了繁衍難題;曾經用蛇皮袋裝錢的養殖戶,遇上了發展瓶頸。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大量廢水在沙灘上形成“小湖”

馮家灣的榮光

全省蝦苗養殖的“老大哥”

遍佈海岸的藍色的排水管來自沿岸養殖場,文昌海洋與漁業局養殖與捕撈室主任歐陽吉隆介紹,馮家灣海岸線上遍佈987戶養殖戶,年產值6.79億元。“涉及人員達到6984人,其中4334人直接就業。這樣的規模在全國都排前列。”歐陽吉隆說,會文鎮馮家灣一帶是全國重要的對蝦蝦苗養殖基地,與廣東湛江、福建廈門三足鼎立,“馮家灣飼養對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會文人的商業頭腦,加之獨特的海灣優勢,使馮家灣成為我省對蝦苗種繁育的發源地。

1989年,省水產研究所在會文馮家灣投資建設第一家蝦苗繁育場。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馮家灣已經建設成為我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海水苗種基地。2006年還被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級對蝦星火產業帶”,被譽為海南的“蝦苗谷”。

“我們養殖場的年產值有幾十萬元,一些大的養殖場能夠達到上百萬元。”馮家灣一家海水養殖場的負責人謝先生介紹,目前養殖場的廢水還是直接排往大海,“已經經過治理,排出的是含有有機物的廢水,不是化工廢料。”謝先生認為,這些廢水對馮家灣的汙染“不大”,“反而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可是在一陣沉默後,謝先生補充道:“不超過量沒問題,如果過量了,會生長藻類汙染海水。”

馮家灣的養殖場還在往海里直排廢水,養殖場與海水的接觸發生在進水和排水兩部分。如同“因果循環”,往海灣排出的廢水,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蝦塘。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大片的垃圾帶,沿著沙灘形成環狀

馮家灣的拋棄

環境讓養殖產業遇發展瓶頸

“一些養殖戶關心進水是否乾淨,抽上來的水是否有利於蝦苗生長;居民關心的是排出的水是否乾淨,是否有利於馮家灣的環境。排水是馮家灣環境的關鍵。”歐陽吉隆說,進水與排水的矛盾,暴露了馮家灣養殖場如今的瓶頸。

“馮家灣處在文昌東南部海岸線,這處海灣潮水平穩,水質乾淨,適合養殖,尤其適合養殖對蝦蝦苗。”歐陽吉隆介紹,“那時有養殖戶用蛇皮袋來裝錢,幾乎佔據了全省的對蝦蝦苗市場。”可是隨著全省養殖產業的發展,馮家灣的優勢逐漸削弱,“一些養殖戶放棄了對蝦,轉養東風螺和石斑魚。”

據統計,馮家灣養殖場發展初期,養殖戶能在蝦苗身上獲得50%左右的利潤。“現在利潤降到了30%左右。生產模式長期沒有轉變,無形中增加了成本。”歐陽吉隆說,物價、養殖技術、行業競爭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效益,但水質變差才是問題的核心。

對蝦需要將卵產在潔淨的海水孵化。“由於海水養殖業的無序發展,高位池和工廠化養殖大量興起,加上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養殖廢水不經處理排放,尤其是高位池養殖排放大量汙泥和懸浮物,造成馮家灣海水水質惡化。排出廢水後,養殖場需要重新抽取海水補充,水質變差的海水進而影響對蝦繁殖。”歐陽吉隆介紹,由於水質滿足不了對蝦育苗需求,成功率下降,出現虧損,許多養殖場改養東風螺和石斑魚苗,“東風螺和石斑魚缺少專業選種育種,最終導致種質退化,生長慢,病害頻發。”

“‘蝦苗谷’的稱號已岌岌可危”,在文昌市海洋與漁業局的一份報告中,這段話十分醒目。養殖戶的無序開發,肆意排放,最終將被馮家灣拋棄。

實際上,馮家灣只是全國眾多對蝦養殖區域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大排大灌對環境造成汙染都是對蝦養殖業發展的一個詬病。


那麼,重點來了!浙江海洋大學儲張傑教授及他的團隊開發了一套養殖廢水再利用的技術方法,不僅可以解決環境問題,還能提高養殖戶的收益。

這項技術怎麼做

這套利用生物菌劑淨水的生態操控系統,是由生態溝渠和生態溼地組成,養殖池的廢水先排向生態溝渠,利用生物菌劑進行第一次降解,再排向生態溼地,利用生態溼地中的動植物進行第二次吸收,經過處理的水重新注入養殖池塘中,該系統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真正做到了零排放。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那麼他們使用的生物菌劑是哪來的呢?其實池塘底泥中的許多細菌對水體都是有處理作用的,經過三年多的實驗探索,他們在分離的185種菌株中篩選出6株高效降解的菌株,通過進一步的對比實驗,篩選出ZHDDF-5號和11號菌株,它們有針對性強,處理高效,易培養、繁殖快的優點。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而菌劑的使用方法也很方便快捷。

  • 第一步將菌株種子液、專用培養液及水以1:4:90的配比進行發酵。

  • 第二步每天中午往生態溝渠施用發酵液,配合增氧機使用,連續五天,這時氮磷含量的降解率達45%左右。

  • 第三步將處理後的水排向生態溼地,溼地內可種植蓮藕、茭白等農作物,以及濾食性魚類及貝類,消耗有機質,進一步吸收氮磷。

  • 最後將水排入河流實現零汙染或重新泵入養殖池實現零排放。

應用前景曙光頻現

該技術在南美白對蝦海水高產養殖中也得到有效應用。對蝦養殖的細菌性疾病的高發和廢水的排放一直困擾著業界,據儲張傑教授介紹,利用本生態操控系統的技術,定向篩選及培養蝦池土著菌類,利用生態調控手段使水體中培養的土著菌成為優勢群體,能夠降解對蝦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對有害菌的繁殖產生抑制,控制對蝦細菌性病害的發生,達到高密度健康養殖的目的。另外,利用土著菌類提高對蝦池塘自淨能力,通過與貝類養殖結合,能夠降低海水養殖廢水的排放,目前在舟山、寧波的3家對蝦養殖場開展應用。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投放市場。儲教授介紹說,在浙江台州和嘉興的2家水產養殖場建立了中試基地,養殖池20畝,其中10畝養殖泥鰍,5畝養殖烏鱧魚,5畝作為養殖廢水生態溼地處理池,在水生態溼地處理池中種植蓮藕,對養殖池排放的廢水進行初步生物轉化,吸收部分氮磷,並投放微生物製劑,對水體中的有機廢物進行微生物降解,接種定向培養的綠球藻或小球藻,然後在生態處理池中投放鰱鱅魚苗、甲魚苗、螺類及蚌類,使養殖廢水—微生物菌劑—藻類(水生植物)--魚類(貝類)形成一個能量能夠傳遞的食物鏈,養殖廢水能夠循環利用,不但有效的處理了養殖廢水實現零排放。而且,在生物操控處理過程中,將有機廢水變廢為寶(餌料生物),被養殖生物利用,每畝養殖廢水生態溼地處理池可為農民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益。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且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徑。

轉載聲明

農財寶典綜合直播海南、浙江海洋大學內容報道。

投稿與報料微信: Ivyzeng116

對於上述話題,你也有話要說

點擊右下角“寫留言”,發表你的真知灼見吧!

點擊“大拇指”,讓我感受你對我的愛!

養殖廢水直排讓年產值近7億的“蝦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將廢水再利用,每畝可提高3000元收益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