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艘郵輪暫時退出華東市場 郵輪遊如何走出“價低質次”困境

傳染病 經濟 快錢 韓國 未來網新聞 2017-07-16

原標題:包船模式導致價格質量雙雙滑坡,多艘郵輪計劃暫時退出華東市場 郵輪遊如何走出“價低質次”困境

6月24日上海出發經停長崎的歌詩達大西洋號郵輪,4晚5天最低報價每人2000元;7月3日上海出發經停福岡的歌詩達賽琳娜號,4晚5天最低報價每人2299元……即使在多數旅遊線路價格水漲船高的暑期出遊旺季,這樣的“白菜價”郵輪線路仍不時出現。

“白菜價”背後,對應的卻是郵輪餐飲質量下降、表演節目縮水、岸上游以購物店為主等一系列問題。原本以高大上面目進入上海的郵輪旅遊,為何會發展至此?郵輪遊又將如何走出價低質次困境?

旅遊體驗“急轉直下”

“三四年前坐郵輪體驗真不錯,可最近兩年不太好,有點亂哄哄。”從最初的價格較高、體驗較好,到後來的價格“白菜”、服務難以令人滿意,這幾乎是大多數遊客對上海出發郵輪遊線的一致評價。

市民陳敏對此深有體會。2012年,陳敏和家人蔘加維多利亞號郵輪經停韓國釜山和濟州島的線路,當時每個人的旅遊費用約6000元。價格雖不像現在這般便宜,但陳敏和家人對這次旅行評價不錯:岸上游覽的景點值得一看,也留出足夠的參觀時間。

2016年暑期,陳敏再攜家人乘坐海洋量子號郵輪,旅遊體驗“急轉直下”。從郵輪本身來說,海洋量子號比維多利亞號更新、更大,但郵輪遊價格卻只有每人3800元,質量不敢恭維。“整個岸上游的時間是8個小時,先排隊下船,去原子彈公園參觀近2個小時,然後坐大巴2個小時,被拉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購物中心。買完東西再坐2小時車拉回船上,一天就這樣沒了。”陳敏說,購物店裡的商品售價普遍比外面的商店貴。

包船模式誘發低價戰

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認為,近兩年上海母港出發的郵輪遊價格走低、服務質量下降,主要是中國市場發展出的包船模式所致。所謂包船,就是指某家大型旅行社買斷一整艘郵輪航次的船票,再通過各種渠道把船票分銷出去。包船因其規模效應,對應較低的採購成本,也令旅行社面臨巨大風險。一旦船票不能及時售出或遭遇天災人禍,就有虧損可能。

春秋國旅郵輪部經理顧瑾證實了這個說法:上海的郵輪遊市場在2012年到2014年發展得很好,遊客數量、郵輪線路的價格和質量都可圈可點。但在2015年7月,韓國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進一步擴大,原本停靠日韓兩國港口的上海出發郵輪線路,只剩日本的港口可以停靠,令郵輪市場跌入“冰點”。為挽回一部分損失,一些郵輪包船商開始低價甩賣之前買斷的艙位,逐漸形成低價戰格局,也培養出市場對郵輪“非低價不去”的預期。

此次MERS疫情造成的衝擊,被旅遊行業人士普遍視為上海郵輪遊市場的一個轉折點。郵輪“白菜價”對應的是各項服務質量打折,船上餐飲、表演質量下降,岸上游質量急轉直下。這背後被普遍認可的一種做法是,包船旅行社以某個價格包下某個郵輪航次後,再以與包船價格相匹配的標準,與郵輪公司制訂一個對應的餐飲及其它服務標準。遊客為郵輪遊支出越少,享受到的服務標準也越低。

受傷的不僅僅是遊客

低價競爭之下,利益受損的並非只有遊客,還包括旅行社、郵輪公司乃至整個郵輪產業。一位旅遊行業人士說,在MERS疫情衝擊下,2015年上海出發的郵輪線路包船旅行商中,虧損最大的達千萬元以上。2016年,各家郵輪公司幾乎都把旗下最大最新的船調集到上海,華東郵輪市場競爭空前激烈,船票銷售舉步維艱。

顧瑾說,2016年全年僅春秋包船及切艙(買斷一部分艙位)的郵輪多達20多個航次,高峰期幾乎每十幾天就要走一艘船。由於每艘郵輪的房間動輒1300間、1500間乃至2000間,供應量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長。上海本地消費需求無法消化這樣的供應量,各家包船商不得不進一步將客源從上海拓展到蘇浙皖贛,乃至全國市場。與之對應的數據是,整個2016年,上海國客中心和吳淞碼頭郵輪靠泊超過500艘次,郵輪遊旅客吞吐量達289萬人次,其產業規模佔全國郵輪產業規模的六成,在亞洲排第一、世界排第四。

郵輪靠泊艘次和郵輪遊客數量高速增長,向來被視為中國郵輪行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指標。不過,對此也有不同聲音。在一位參與過郵輪包船業務的旅行社負責人看來,世界知名大型郵輪公司短時間內集中進入中國,看中的是巨大的人口基數和中國遊客較高的消費水平。無論是售賣船票,還是吸引遊客在船上的免稅店、餐廳二次消費,都能令郵輪公司獲得穩定收益,華東市場每艘郵輪滿客甚至超售的情況,在歐美航線上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集中進入和傾銷,令華東郵輪市場出現低價競爭局面。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以賺快錢為目標的掠奪式發展,至於郵輪產業是否足夠健康、合理發展,則需中國郵輪市場自身調節矯正。

低價競爭之下,郵輪公司並非毫髮無損。因為新的郵輪不斷進入,進入較早的一些原本品質不錯的郵輪航線只能賣到2000元左右的價格,與郵輪本身質量無法匹配,對郵輪公司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低價競爭會持續多久

困擾華東郵輪市場近兩年的低價競爭,還會持續多久?在連續幾年的郵輪艙位供應過剩後,郵輪公司開始轉變策略,將一部分長期在上海駐紮的郵輪調往其它航線,避免同一公司旗下郵輪在華東市場產生“內耗”。原本打算在華東市場運營到今年底的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水手號,將於今年9月暫離上海母港;公主郵輪旗下的藍寶石公主號今年已離開中國市場;將於7月在上海啟動首航的盛世公主號,也將在明年9月轉戰澳大利亞,暫時退出華東市場。

為了不再侷限於價格戰,各家旅行社也更注重打造主題航次吸引遊客。此前,春秋國旅分別推出主打青年男女社交的相親主題和主打親子的“小小航海家”主題航次;眾信國旅則將觸角擴展到大媽群體,組織廣場舞隊伍上船比賽。

儘管近兩年華東區域的郵輪供應量相對過剩,但郵輪遊在中國仍有巨大發展空間。邱羚表示,郵輪遊在北美市場的滲透率達3%,在中國市場只有0.05%,就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而言,市場仍有不小發展潛力。經過數年發展,上海的郵輪母港佈局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郵輪上下游產業的本土化進程也取得實質性突破,這是不可忽視的成績。另一方面,郵輪銷售模式單一、目的港選擇有限、港口軟環境建設相對滯後等,也是未來華東郵輪市場發展不得不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