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育創業案例循商業變現的價值邏輯

創業 產品運營 移動互聯網 跑步 桂小兔 2017-05-25

背景:

這一次活動,以商業變現為主題,國內最大的體育生態創業公司為案例,嘗試分析它的商業變現之路,並嘗試探討總結創業商業變現的路徑。

備註:由於本次分析案例的公司要求不能提到它們公司的名字,否則訴諸法律,所以在此匿名。

案例:

某運動App目前的生態鏈:

某運動APP:國內最大的運動社交APP產品,提供運動記錄、跑步、騎行、計步、健身等運功,涵蓋賽事、商城、活動、訓練計劃功能,並支持主流的智能配件。

企業級運用:面向企業端的產品,提供企業或團體組織運動激勵的方法,主要運動功能為健走,包含運動監測、個人挑戰、團隊活動、趣味榜單的功能。

垂直應用(冰雪項目):冰雪運動的垂直資訊社交產品,提供全方位的冰雪運動資訊、專業全面的冰雪運動教程。

Runtopia:提供給海外跑步用戶的產品,基於GPS追蹤的跑步軟件,提供有效的馬拉松和跑步機鍛鍊的跑步訓練計劃。

打造了最大的體育生態鏈,組成產品矩陣,除了不同體育領域的深耕外,最大的好處就是相互之間的流量可以互倒,除了海外App外,其他經過驗證,在流量互倒方面,都有很成功的效果。

目前的變現方式:

從創業開始,到現在,一開始是銷售智能手環,但是彼時的創業期,跑步這項運動並不是熱門運動,賽事也沒起來,加之競爭對手太多,手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銷售。

反而在當時為了和手環匹配功能,開發的基於GPS定位進行運動軌跡記錄的App,經過多年的優化洗禮,積累了大量的用戶,並在運動健康熱潮興起後,抓住風口,讓用戶呈爆發式增長,利用用戶流量進行了廣告變現。

再通過大量用戶的使用習慣的分析,社交功能的粘性增強,反向,再進行電商銷售變現,並將線下模式搬到線上,進行需求擴展變現-賽事。

1、流量典型變現模式:廣告

通過產品運營,聚集相當數量的用戶,再在產品中植入廣告,廣告主買單。這就是通過向C端用戶提供跑步計步等運動功能,聚集大量具有運動習慣的用戶。通過相當數量的用戶流量變現,無論是標準化的硬廣還是非標的軟廣。

計費方式,有CPC,CPM,CPT,等等,甚至直接進行線上賽事的冠名贊助。

2、產品變現:銷售產品,無論有形的實體產品,還是無形的虛擬產品。

-有形的產品靠替代

-無形的產品靠擴展及挖掘用戶需求

先來看有形產品,本身跑步人群就有購買裝備的習慣,跑步衣服、跑鞋、腰包、智能手錶、頭巾、等等,通過集聚數量龐大的用戶,來向供應鏈反向要價,向用戶提供相對性價比更高,更便捷的跑步周邊產品的購買渠道。

用戶無需再到實體店,無需再到某寶一家家比價,直接通過App平臺一站式購買,而且保證平臺產品的質量、價格的合理,這就是有形產品的替代過程,渠道的變化,提供產品-提供更好的產品-用戶決策。

無形產品怎麼辦?深挖用戶的需求。隨著跑步這一項平民運動的興起,每年各地的馬拉松賽事層次不窮,甚至興起旅遊賽事。大的賽事每年爆滿,馬拉松愛好者一票難求,加之路途遙遠,門票+旅途成本讓很多愛好者望而止步。

App積累的大量數據以及行業情況,分析得出參加馬拉松賽事的跑者想要什麼?

跑步本身的樂趣

跑完賽事要求的滿足和榮譽

完賽獎牌的秀的炫耀心理和收集癖

當發現用戶的這個心理後,它幹了一件漂亮的事情,將線下賽事移植到線上,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在線上組織各級別和各明目的賽事,讓用戶參與,通過報名費和獎牌盈利,甚至有賽事冠名商出現,還出品相應賽事的周邊產品,鑰匙扣、抱枕、T恤。這就是把線下無法得到的滿足的用戶需求挖掘並滿足從而變現。

甚至,旅遊+賽事的服務提供,通過下游供應商提供賽事當地的旅遊,包括酒店住宿,周邊線路,又是在線下本身具有的需求上進行挖掘,並在線上提供整合服務,實現再次變現的路徑。

3、間接變現:

類比國外的競品-Nike+,將本身300萬+的用戶每日跑步數據通過大數據的清洗、建模,最後用於本身Nike鞋子的優化,增加主頁商品的價值,從而間接變現。

通過跑步記錄的各種功能,蒐集更多用戶的數據,在後項進行產品改造,和新產品變現嘗試,賽事其實算一種。

從體育App本身的商業變現之路,我們來總結:

一、商業變現的唯二要點:

載體+形式

如何選取載體,所呈現的形式,尤為重要。你可以說這是套路,不妨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利用互聯網變現的“必經之路”。

關於載體

你所有能和用戶直接溝通的渠道,都可以成為你的載體,該載體可以是產品本身,也可以是自己的平臺,也可以是其他的平臺或介質。

無論是通過載體打造自我品牌,進行二次變現,還是通過載體直接進行流量的廣告變現,需要考慮的是和用戶溝通的目的性,以及變現的持久長期性。

Tip:To B和To C變現的區別:

對於To C來說,只要流量到位,消費者可以為此買單。但如果是To B,直接讓客戶購買產品挺困難,特別是線上的To B產品,所以現在對於更多的To B產品而言,基本功能是不收費的,更多是在增值服務上下功夫。比如物流業務就比較傳統,本身就是一個持久盈利,不可替代的行業,所以想讓老闆改變決策很難。但往往這樣的企業“能效”較低,如果能夠給老闆提供“量化指標”,讓老闆看到使用了我們的產品之後的“變化”,比如直接的利潤增加,在增加的利潤上進行費用的想象,才比較合理。

並且,To B是在本身領域做競爭,現在比較成功的Saas是專注於一個細分領域。而關於To C,現在流量變現非常困難的一個原因是跨行業做競爭。所以你提供的東西,要覆蓋你的營銷、銷售成本,這樣你的業務才可能存活下來。

從體育創業案例循商業變現的價值邏輯

關於形式

用戶創收的三重套路:流量廣告、產品變現、間接變現

在流量變現的實現過程中,最需要考慮的是平衡用戶體驗和變現的一致性。

頻繁的用戶打擾會造成用戶流失,那麼在哪個位置、使用什麼功能變現,就需要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進行測試,並且,變現內容的一致性,一個體育App,用戶都是年輕人,熱愛生活和跑步,有自律精神,那麼相應的這樣的用戶適合用什麼廣告變現?差異非常大的也會流失用戶,效果也很差。

最後的最後:“走心錢自來”

創玩的一些思考:商業變現的價值邏輯

1、順勢而為:

作為見證該App從早期硬件創業的不痛不癢,到運動App過渡的艱難,最後大體育戰略下,遇到運動健康的全民風潮,最終涅槃重生的見證者,所有的套路打法,某種程度來說,也許不那麼重要,無非都是那幾種,反而順勢而為更重要。

早期智能硬件創業期,作為國內最早做運動手環的公司之一,概念、想法、商業模式都沒有問題,但是缺乏時機和環境。在當年,全民運動的風潮並未興起,運動手環在國外有市場,在國內有限的運動人群,無數的競爭對手,不說必死無疑,但是太難發展。

而相應匹配功能的運動App,反而在滿足功能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在扛過了煎熬期後,遭遇國內健康熱潮的封口,順勢爆發。商業變現不是一條路走到黑,可以停掉, 可以變更賽道,也可以返回重賽,時機和環境,很重要。

2、商業變現,就是要賺錢,要從別人包包裡把錢變到你的包包裡,說到底,就是需要提供價值,商業變現,就是價值交換!聚集流量,是你提供的產品滿足某部分的需求,產生了人的流量。而產品,是功能的滿足。

而甚至,同樣作為線下連鎖經營者,有些活不下來,有些活到一定階段就無法發展,而另一種,運營效率極其高的,也就強悍的產生了價值,比如7-11,它們就是極高效率的供應鏈價值的體現。

甚至你去搬磚,幹其他人幹不了,也不想幹的事情,這,也是價值。

作為創業公司,明白自己創造的產品帶來的價值,並且是長遠可持續的價值,很重要,當明確、並有能力持續進行產品價值創造時,你離商業變現還遠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