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創業 投資 戀愛 跳槽那些事兒 軟件 日本 高效學習之道 2019-08-18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思維固化的枷鎖:

當然除了這些,一定還有其他的各種因人而異的心理,以及束縛人的思維定勢。其中關於美女不認路的例子,本是為了說明限制性思維對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並不是特別妥當。

因為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摘,所以男人記方位記得特別牢固,女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善於經營關係,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一種性別上的特點。

再或者,醫學界認為位置的辨別主要是由睪丸激素決定的。所以男性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越是直男,位置辨別,就越準(純屬個人有限的經驗)。

我並不鼓勵女人去當司機(女權分子儘管來噴),因為我在路上經歷無數擦肩而過的危險,基本都與女司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而且女性在長途車的駕駛上,因為生理特點,會有種種不方便。

會開車時一碼事,但危機規避是另一碼事。女性的應急反應能力,處理突發複雜路況能力,除非有天賦,一般低於均值。

女性不開車,恰恰是基於現實考慮,對女性自我和社會其他公民的保護,並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用智慧、頭腦、知識等去走上高位,可以當女高管,女議員,女總統等等,花點錢讓會開車的男性來提供服務就好了。

如果說限制性思維,換成拴象繩例子更有說服力。故事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無論如何掙脫不了,即使等它長大了,有能力掙脫了,它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思維已經固化了,它會認為理所當然它掙脫不了。

所謂的能力,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可以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

心靈的能力也是如此,讓成長型心智帶領自己突破瓶頸,因為限制性的思維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現在是成長性心智嗎?

二、世界是你的內心創造的,受害者心理如何把我們拉入深淵?

我們的內心創造外部世界:世界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有時你苦苦追尋,偏偏不給你,有時你決定放棄,就雙手遞到你眼前。

你想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就得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這一點有些類似於吸引力法則。

受害者心理,說白了,把自己從一開始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心理往往覺得只有自己受害,才能證明我對你錯,而你傷害了我,你是壞人,而我就需要被安慰被同情,從而得到關注憐憫和理解。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容易獲得支持和共鳴,甚至自己也會沉浸在如此苦情的戲份中,難以自拔。因為好處可以預見,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大的被壓制,而所有如今的結果都是外界的壓制,或者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遇人不淑而決定的,從而保留了自己所謂的“面子”。

這種思想是欺騙和麻醉自己,逃避面對自己的無能,軟弱,以及自己即使嘗試以後也可能面對的失敗,這種心理無非在於推卸責任,反正都是社會的錯,我只是一個小塵埃,小泡沫,受害者一枚。

正如《歡樂頌2》裡小曲說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讓你開心。

我們應該知道,能傷害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能拯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每個人起點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不同,但都沒關係,只要記住,用主人翁的心態,去主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種永不言敗的靈魂才是令人欽佩的。

《紙牌屋》第四季的末尾,下木先生遭遇槍擊,換了一個肝臟,勉強撿回一條命,人家比任何都更理所當然得成為受害者,但下木先生怪天、怪地、怪命運了嗎?

沒有,他頑強地活下來,堅強地站起來。看到此處,不知為何,我竟有些觸動。

此時,下木夫婦在競選下屆總統的路上,困難重重,遇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面臨幾乎擊致命的打擊之時,仍舊能精神不崩潰,而是冷靜的面對鏡頭說,“我們絕不向恐懼低頭,我們製造恐懼”,這是一等一的強悍心智,讓即使跌落谷底的人,觸底反彈,絕處逢生。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思維固化的枷鎖:

當然除了這些,一定還有其他的各種因人而異的心理,以及束縛人的思維定勢。其中關於美女不認路的例子,本是為了說明限制性思維對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並不是特別妥當。

因為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摘,所以男人記方位記得特別牢固,女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善於經營關係,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一種性別上的特點。

再或者,醫學界認為位置的辨別主要是由睪丸激素決定的。所以男性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越是直男,位置辨別,就越準(純屬個人有限的經驗)。

我並不鼓勵女人去當司機(女權分子儘管來噴),因為我在路上經歷無數擦肩而過的危險,基本都與女司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而且女性在長途車的駕駛上,因為生理特點,會有種種不方便。

會開車時一碼事,但危機規避是另一碼事。女性的應急反應能力,處理突發複雜路況能力,除非有天賦,一般低於均值。

女性不開車,恰恰是基於現實考慮,對女性自我和社會其他公民的保護,並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用智慧、頭腦、知識等去走上高位,可以當女高管,女議員,女總統等等,花點錢讓會開車的男性來提供服務就好了。

如果說限制性思維,換成拴象繩例子更有說服力。故事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無論如何掙脫不了,即使等它長大了,有能力掙脫了,它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思維已經固化了,它會認為理所當然它掙脫不了。

所謂的能力,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可以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

心靈的能力也是如此,讓成長型心智帶領自己突破瓶頸,因為限制性的思維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現在是成長性心智嗎?

二、世界是你的內心創造的,受害者心理如何把我們拉入深淵?

我們的內心創造外部世界:世界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有時你苦苦追尋,偏偏不給你,有時你決定放棄,就雙手遞到你眼前。

你想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就得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這一點有些類似於吸引力法則。

受害者心理,說白了,把自己從一開始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心理往往覺得只有自己受害,才能證明我對你錯,而你傷害了我,你是壞人,而我就需要被安慰被同情,從而得到關注憐憫和理解。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容易獲得支持和共鳴,甚至自己也會沉浸在如此苦情的戲份中,難以自拔。因為好處可以預見,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大的被壓制,而所有如今的結果都是外界的壓制,或者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遇人不淑而決定的,從而保留了自己所謂的“面子”。

這種思想是欺騙和麻醉自己,逃避面對自己的無能,軟弱,以及自己即使嘗試以後也可能面對的失敗,這種心理無非在於推卸責任,反正都是社會的錯,我只是一個小塵埃,小泡沫,受害者一枚。

正如《歡樂頌2》裡小曲說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讓你開心。

我們應該知道,能傷害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能拯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每個人起點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不同,但都沒關係,只要記住,用主人翁的心態,去主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種永不言敗的靈魂才是令人欽佩的。

《紙牌屋》第四季的末尾,下木先生遭遇槍擊,換了一個肝臟,勉強撿回一條命,人家比任何都更理所當然得成為受害者,但下木先生怪天、怪地、怪命運了嗎?

沒有,他頑強地活下來,堅強地站起來。看到此處,不知為何,我竟有些觸動。

此時,下木夫婦在競選下屆總統的路上,困難重重,遇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面臨幾乎擊致命的打擊之時,仍舊能精神不崩潰,而是冷靜的面對鏡頭說,“我們絕不向恐懼低頭,我們製造恐懼”,這是一等一的強悍心智,讓即使跌落谷底的人,觸底反彈,絕處逢生。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別人有的優勢你沒有,你有的優勢,同樣另一批人也沒有。你對於公平的呼籲,某種程度上,說白了,你想要的並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為什麼不是你?

你只是貪心,想少勞多獲,或者不勞而獲,這並不是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往往是你想要的更多。

每個人都不能說完全的掌控人生,甚至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很難。我們思慮過多,而行動過少。

當你真正決定,從此,只有你自己,為自己負責人生全部的那一刻起,世界會因為你的發願而產生變化,最終定義你的,還是你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怎麼想。

三、方法論與執行力:職業發展與規劃需要遵守哪些原則?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思維固化的枷鎖:

當然除了這些,一定還有其他的各種因人而異的心理,以及束縛人的思維定勢。其中關於美女不認路的例子,本是為了說明限制性思維對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並不是特別妥當。

因為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摘,所以男人記方位記得特別牢固,女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善於經營關係,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一種性別上的特點。

再或者,醫學界認為位置的辨別主要是由睪丸激素決定的。所以男性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越是直男,位置辨別,就越準(純屬個人有限的經驗)。

我並不鼓勵女人去當司機(女權分子儘管來噴),因為我在路上經歷無數擦肩而過的危險,基本都與女司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而且女性在長途車的駕駛上,因為生理特點,會有種種不方便。

會開車時一碼事,但危機規避是另一碼事。女性的應急反應能力,處理突發複雜路況能力,除非有天賦,一般低於均值。

女性不開車,恰恰是基於現實考慮,對女性自我和社會其他公民的保護,並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用智慧、頭腦、知識等去走上高位,可以當女高管,女議員,女總統等等,花點錢讓會開車的男性來提供服務就好了。

如果說限制性思維,換成拴象繩例子更有說服力。故事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無論如何掙脫不了,即使等它長大了,有能力掙脫了,它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思維已經固化了,它會認為理所當然它掙脫不了。

所謂的能力,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可以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

心靈的能力也是如此,讓成長型心智帶領自己突破瓶頸,因為限制性的思維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現在是成長性心智嗎?

二、世界是你的內心創造的,受害者心理如何把我們拉入深淵?

我們的內心創造外部世界:世界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有時你苦苦追尋,偏偏不給你,有時你決定放棄,就雙手遞到你眼前。

你想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就得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這一點有些類似於吸引力法則。

受害者心理,說白了,把自己從一開始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心理往往覺得只有自己受害,才能證明我對你錯,而你傷害了我,你是壞人,而我就需要被安慰被同情,從而得到關注憐憫和理解。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容易獲得支持和共鳴,甚至自己也會沉浸在如此苦情的戲份中,難以自拔。因為好處可以預見,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大的被壓制,而所有如今的結果都是外界的壓制,或者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遇人不淑而決定的,從而保留了自己所謂的“面子”。

這種思想是欺騙和麻醉自己,逃避面對自己的無能,軟弱,以及自己即使嘗試以後也可能面對的失敗,這種心理無非在於推卸責任,反正都是社會的錯,我只是一個小塵埃,小泡沫,受害者一枚。

正如《歡樂頌2》裡小曲說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讓你開心。

我們應該知道,能傷害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能拯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每個人起點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不同,但都沒關係,只要記住,用主人翁的心態,去主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種永不言敗的靈魂才是令人欽佩的。

《紙牌屋》第四季的末尾,下木先生遭遇槍擊,換了一個肝臟,勉強撿回一條命,人家比任何都更理所當然得成為受害者,但下木先生怪天、怪地、怪命運了嗎?

沒有,他頑強地活下來,堅強地站起來。看到此處,不知為何,我竟有些觸動。

此時,下木夫婦在競選下屆總統的路上,困難重重,遇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面臨幾乎擊致命的打擊之時,仍舊能精神不崩潰,而是冷靜的面對鏡頭說,“我們絕不向恐懼低頭,我們製造恐懼”,這是一等一的強悍心智,讓即使跌落谷底的人,觸底反彈,絕處逢生。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別人有的優勢你沒有,你有的優勢,同樣另一批人也沒有。你對於公平的呼籲,某種程度上,說白了,你想要的並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為什麼不是你?

你只是貪心,想少勞多獲,或者不勞而獲,這並不是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往往是你想要的更多。

每個人都不能說完全的掌控人生,甚至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很難。我們思慮過多,而行動過少。

當你真正決定,從此,只有你自己,為自己負責人生全部的那一刻起,世界會因為你的發願而產生變化,最終定義你的,還是你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怎麼想。

三、方法論與執行力:職業發展與規劃需要遵守哪些原則?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選擇職業對於現代的每個人來說都異常重要,但是大道至簡,方法千萬,我們需要的是如何找到一生值得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職業,很多幾年前沒有的職業,現在突然出現,還有已經存在已久,近幾年突然消失的許多職業,所以要抓住職業需要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有什麼是我們真正可以比他人,比機器無可替代的能力呢?

就像古典在超級個體中說的,職業新座標要有6感:設計感,共情,好玩,整合,講故事,意義感。

當然,這個只是一種參考。總體上有三點:

1.有規劃好過無規劃,短規劃好過長規劃。

哪怕是壞的規劃,都好過沒有規劃,在等待中混日子。現在就開始,立即行動。

只關注兩頭:一是最終目標,即你想幹成什麼樣,一是現在狀況,你從哪裡開始入手。

真正的實幹家知道未來瞬息萬變,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線性思維來發展,你需要做的就是,先有個小目標,然後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微調,直到你適應為止。

不能過分追求完美與成功,嘗試了就好。

2.不斷嘗試,及時總結,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自己真正的興趣,很簡單,沒人強迫你,你想到就會全情投入的事情,哪怕不給錢,你也願意幹。

在職業的選擇過程中,不是一次性就能選擇對的領域,所以,你需要的是多嘗試,多總結,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你自己。

進入一個行業之後迅速弄明白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明規則與潛規則,找到與自身特點結合的地方進行突破。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思維固化的枷鎖:

當然除了這些,一定還有其他的各種因人而異的心理,以及束縛人的思維定勢。其中關於美女不認路的例子,本是為了說明限制性思維對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並不是特別妥當。

因為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摘,所以男人記方位記得特別牢固,女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善於經營關係,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一種性別上的特點。

再或者,醫學界認為位置的辨別主要是由睪丸激素決定的。所以男性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越是直男,位置辨別,就越準(純屬個人有限的經驗)。

我並不鼓勵女人去當司機(女權分子儘管來噴),因為我在路上經歷無數擦肩而過的危險,基本都與女司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而且女性在長途車的駕駛上,因為生理特點,會有種種不方便。

會開車時一碼事,但危機規避是另一碼事。女性的應急反應能力,處理突發複雜路況能力,除非有天賦,一般低於均值。

女性不開車,恰恰是基於現實考慮,對女性自我和社會其他公民的保護,並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用智慧、頭腦、知識等去走上高位,可以當女高管,女議員,女總統等等,花點錢讓會開車的男性來提供服務就好了。

如果說限制性思維,換成拴象繩例子更有說服力。故事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無論如何掙脫不了,即使等它長大了,有能力掙脫了,它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思維已經固化了,它會認為理所當然它掙脫不了。

所謂的能力,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可以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

心靈的能力也是如此,讓成長型心智帶領自己突破瓶頸,因為限制性的思維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現在是成長性心智嗎?

二、世界是你的內心創造的,受害者心理如何把我們拉入深淵?

我們的內心創造外部世界:世界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有時你苦苦追尋,偏偏不給你,有時你決定放棄,就雙手遞到你眼前。

你想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就得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這一點有些類似於吸引力法則。

受害者心理,說白了,把自己從一開始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心理往往覺得只有自己受害,才能證明我對你錯,而你傷害了我,你是壞人,而我就需要被安慰被同情,從而得到關注憐憫和理解。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容易獲得支持和共鳴,甚至自己也會沉浸在如此苦情的戲份中,難以自拔。因為好處可以預見,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大的被壓制,而所有如今的結果都是外界的壓制,或者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遇人不淑而決定的,從而保留了自己所謂的“面子”。

這種思想是欺騙和麻醉自己,逃避面對自己的無能,軟弱,以及自己即使嘗試以後也可能面對的失敗,這種心理無非在於推卸責任,反正都是社會的錯,我只是一個小塵埃,小泡沫,受害者一枚。

正如《歡樂頌2》裡小曲說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讓你開心。

我們應該知道,能傷害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能拯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每個人起點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不同,但都沒關係,只要記住,用主人翁的心態,去主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種永不言敗的靈魂才是令人欽佩的。

《紙牌屋》第四季的末尾,下木先生遭遇槍擊,換了一個肝臟,勉強撿回一條命,人家比任何都更理所當然得成為受害者,但下木先生怪天、怪地、怪命運了嗎?

沒有,他頑強地活下來,堅強地站起來。看到此處,不知為何,我竟有些觸動。

此時,下木夫婦在競選下屆總統的路上,困難重重,遇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面臨幾乎擊致命的打擊之時,仍舊能精神不崩潰,而是冷靜的面對鏡頭說,“我們絕不向恐懼低頭,我們製造恐懼”,這是一等一的強悍心智,讓即使跌落谷底的人,觸底反彈,絕處逢生。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別人有的優勢你沒有,你有的優勢,同樣另一批人也沒有。你對於公平的呼籲,某種程度上,說白了,你想要的並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為什麼不是你?

你只是貪心,想少勞多獲,或者不勞而獲,這並不是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往往是你想要的更多。

每個人都不能說完全的掌控人生,甚至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很難。我們思慮過多,而行動過少。

當你真正決定,從此,只有你自己,為自己負責人生全部的那一刻起,世界會因為你的發願而產生變化,最終定義你的,還是你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怎麼想。

三、方法論與執行力:職業發展與規劃需要遵守哪些原則?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選擇職業對於現代的每個人來說都異常重要,但是大道至簡,方法千萬,我們需要的是如何找到一生值得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職業,很多幾年前沒有的職業,現在突然出現,還有已經存在已久,近幾年突然消失的許多職業,所以要抓住職業需要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有什麼是我們真正可以比他人,比機器無可替代的能力呢?

就像古典在超級個體中說的,職業新座標要有6感:設計感,共情,好玩,整合,講故事,意義感。

當然,這個只是一種參考。總體上有三點:

1.有規劃好過無規劃,短規劃好過長規劃。

哪怕是壞的規劃,都好過沒有規劃,在等待中混日子。現在就開始,立即行動。

只關注兩頭:一是最終目標,即你想幹成什麼樣,一是現在狀況,你從哪裡開始入手。

真正的實幹家知道未來瞬息萬變,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線性思維來發展,你需要做的就是,先有個小目標,然後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微調,直到你適應為止。

不能過分追求完美與成功,嘗試了就好。

2.不斷嘗試,及時總結,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自己真正的興趣,很簡單,沒人強迫你,你想到就會全情投入的事情,哪怕不給錢,你也願意幹。

在職業的選擇過程中,不是一次性就能選擇對的領域,所以,你需要的是多嘗試,多總結,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你自己。

進入一個行業之後迅速弄明白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明規則與潛規則,找到與自身特點結合的地方進行突破。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衡量職業的價值不是現在能給你開多少錢,而是你在其中的成長,獲取的資源,職業未來的價值。

3.立即行動,不要迷信成功學,成為你自己,找到你一生的志業。

不能迷信成功學,因為最重要的事情,故事裡都不會說的,也說不得。

成功畢竟是極少數人能達成的事情,你能成功當然很好,成功不了,也不一定是你不行,有很多機遇的原因,你從中學到了經驗,也是另一種風景。

只准成功,不準失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只會使你的世界更加狹隘,從而導致失敗得更快。

也許你在最開始並不知道你是誰,但隨著時間,你會慢慢了解,你不需要遵照任何人想要的方式生活,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並傾注一生的心血,你會發現有一種內心生髮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與錢無關,與外界的褒獎與否也無關。

你需要的是在幹工作的過程,一再確定你是誰,什麼是你的人生使命,你想要為世界做點什麼。

本書說了很多例子與故事,有太多比較零散的知識點,邏輯和系統性有待提高,當然對於我們來說看任何書都要揚棄,批判與吸收兼併,盡信書不如無書,照著任何一本書生搬硬套,都是套入另一種思想桎梏中。

所以,認知升級刻不容緩,也要警惕認知升級中的病毒,邊升級邊建立起自己的病毒防火牆,才是解決之道。

全套高效學習資料已整理完畢,涉及腦力開發,提高記憶力,時間管理,快速閱讀,潛意識等方面,轉發本文+關注我,私信回覆“資料”即可免費領取

"

我們的思維裡本來沒有牆,後來我們為了方便快速認知和判斷,並簡化事物的處理流程,這堵牆就形成了,有時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些微的好處,但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每個人的外表是硬件,那內在的軟件就是,遇到某種特定事物的自動運行的程序。

這被稱作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它與環境共同作用於我們的選擇,從而構成了命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人生操作系統的升級。

一、在無常的世界裡,安全感的執念如何破?

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是可以追溯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躲避野獸或其他天敵,縮在洞穴裡逃避危險,這本質是一種對未來虛幻的把控欲和對擁有確定性的妄想。

書中舉的例子,無論是對房子,愛情,職業,關係的分析等等,可以看出,人越過分想要把善變的東西抓在手裡,越渴求安全感,越得不到安全感。

那些你越以為能在手中掌控的,確定的事物,其實它逃離的速度,因為你的掌控而變得更快,以至於最後往往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常常被人忽視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也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比如另一種嘗試可能,即機會成本。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由心理觸發的,有時候你以為的安全感,只是你自己設定的幻影。

感覺跟外界環境有關係,又沒有必然關係。如要啥沒啥,吃的都沒有的苦行僧,說不定內心特別安寧祥和,充滿安全感。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內心,完全不受外物所影響。

這是個無常的世界,今天的因是昨天的果。就像馬克思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現代社會變化加劇,我們的焦慮也跟著加劇,如何保持不被安全感的執念所綁架呢?

第一步並不是嘗試,而是解剖你自己,審視你自己的心底隱祕的私慾(如幻想,恐懼,偷懶,僥倖)。

關於幻想:你問問你自己,當你追求安全感的時候,是不是對不斷高速演化的外部世界存在幻想?幻想有一絲希望,你可以握住什麼,而不被他人、時代、晉升之路、機會等各種能給你帶來好處的人與物所拋棄。

幻想與夢想的區別:夢想如今聽起來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彷佛是一切嘗試的出發點,這裡沒有任何嘲笑和貶損的意味,只是,夢想不是一切事物的擋箭牌。

但厲害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信念無比堅定,行動力和決斷力極佳,善於把平常人的“illusion”變成“vision”。

因為他們獲得的成功慾望之強烈,是任何冰水都難以熄滅的。

所以當你想幹一件事,還因為別人說什麼,而處於猶豫中,那你就趁早放棄。

比如你想要一套房,但又聽說這麼多風險而動擺了,那就乾脆拉到,因為你沒有強烈渴望得到它,就說明你目前還不適合擁有。

我並不贊同書中舉的買房就等於賣夢想的例子,因為當資金有限的時候,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實際上,你只是被困住了。

如果你有破局能力,有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如經濟學知識,或者有更重要的遠見(遠見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賭)。你就會發現,其實呢,你可以贏得漂亮。

比如我的想法就是,一線城市(其他城市不能類推)的房子值得買(哪怕是現在),我比較傾向於一派經濟學家的分析,未來會變成超大型城市,如同日本的發展情況:80%的人都住在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協作,小城市逐漸凋敝,這是另一種二八法則,馬太效應。

回到本書,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2010年,如果那個時候,你剛畢業選擇在北京買套房(如果當時你有資格的話),到現在7年過去,你的房子的價錢可能不只翻了一倍,試問什麼投資可以比得上這個的高回報率呢?(你當然可以用房價是某個週期的短時性變化來反駁我,說成長是長期的,但是成長與這個買房選擇不對立。)

而那時你剛離開校門,什麼經驗都沒有,說要追求夢想,打算響應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果很大概率是血本無歸。

我不是說一定會失敗,只是創業成功這種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極佳,最後只有一小撮人,能當上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薪百萬以上的外企高管,他們在一個行業沉浸十幾年甚至更久,要團隊有團隊,要人脈有人脈,要專業有專業,要經驗有經驗,要拉投資能拉投資,就是這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後也可能是在創業路上九死一生。

更何況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你?

買不買房和創不創業判斷標準不在於,你有熱情就夠的。而在於:你的判斷和最終追求。

你大可以先買著,等房子升值,如果那時你實在想創業,又各方條件都差不多具備了,那就把房子賣掉,去破釜沉舟創業,人生總得拼一次。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事後諸葛亮,我也提前承認,我以上所有觀點都可能是錯的。

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與書中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更能幫助你做出利於自己的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牆。

關於恐懼:為什麼那麼死命地追求安全感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只要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嗎?

其實未必,更多的是因為恐懼,恐懼的是不確定的後果,明天的賭博可能會輸,一敗塗地,一無所有。

這時候付出的代價讓你恐懼,於是你寧願放棄獲得更好利益的機會,從而龜縮在以你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中。

可是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裡沒有絕對安全的選擇,有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有運氣,有勇氣,有承擔結果的心。

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本來就處於下游,此時選擇不動,只會讓水流把你帶到更下方,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關於偷懶:一旦做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選擇,第一要進行風控,第二就是拼命努力,增加獲得成功的機率,這個過程中,是偷不得任何懶的。

比如創業九死一生,比如經營一段關係,勞心勞力,比如即使中了彩票,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因為不善理財,早晚坐吃山空。就連婚姻也不是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兩人成長速率與成績的競爭或者說無形中的暗暗較勁。

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並不能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更難以準確預測結果。這個局面中,你一旦進入,就絲毫偷不得懶,只能更加一往無前。

關於僥倖:

僥倖心理是寄希望於外部的好運氣,其實你潛意識隱隱知道,你並不一定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大變革來臨時,時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是犧牲品,誰都不想那個人是自己,但是往往剋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覺得沒那麼寸吧,這麼倒黴的事兒怎麼會輪到自己的頭上?

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很可能厄運就把你砸中。

不過,我們常覺得躲在自己的殼裡,做出相對保守的選擇,覺得這樣就鐵定安全了,這也是另一種僥倖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運氣沒有那麼多,可以讓你僥倖逃過一劫的機會也沒有多少,我們必須清醒面對當下的現實。

破除安全感的執念,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不斷強大自己,從內心到外在,方法千千萬,只有一條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思維固化的枷鎖:

當然除了這些,一定還有其他的各種因人而異的心理,以及束縛人的思維定勢。其中關於美女不認路的例子,本是為了說明限制性思維對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並不是特別妥當。

因為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摘,所以男人記方位記得特別牢固,女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善於經營關係,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一種性別上的特點。

再或者,醫學界認為位置的辨別主要是由睪丸激素決定的。所以男性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越是直男,位置辨別,就越準(純屬個人有限的經驗)。

我並不鼓勵女人去當司機(女權分子儘管來噴),因為我在路上經歷無數擦肩而過的危險,基本都與女司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而且女性在長途車的駕駛上,因為生理特點,會有種種不方便。

會開車時一碼事,但危機規避是另一碼事。女性的應急反應能力,處理突發複雜路況能力,除非有天賦,一般低於均值。

女性不開車,恰恰是基於現實考慮,對女性自我和社會其他公民的保護,並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用智慧、頭腦、知識等去走上高位,可以當女高管,女議員,女總統等等,花點錢讓會開車的男性來提供服務就好了。

如果說限制性思維,換成拴象繩例子更有說服力。故事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無論如何掙脫不了,即使等它長大了,有能力掙脫了,它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思維已經固化了,它會認為理所當然它掙脫不了。

所謂的能力,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可以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

心靈的能力也是如此,讓成長型心智帶領自己突破瓶頸,因為限制性的思維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現在是成長性心智嗎?

二、世界是你的內心創造的,受害者心理如何把我們拉入深淵?

我們的內心創造外部世界:世界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有時你苦苦追尋,偏偏不給你,有時你決定放棄,就雙手遞到你眼前。

你想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就得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這一點有些類似於吸引力法則。

受害者心理,說白了,把自己從一開始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心理往往覺得只有自己受害,才能證明我對你錯,而你傷害了我,你是壞人,而我就需要被安慰被同情,從而得到關注憐憫和理解。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容易獲得支持和共鳴,甚至自己也會沉浸在如此苦情的戲份中,難以自拔。因為好處可以預見,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大的被壓制,而所有如今的結果都是外界的壓制,或者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遇人不淑而決定的,從而保留了自己所謂的“面子”。

這種思想是欺騙和麻醉自己,逃避面對自己的無能,軟弱,以及自己即使嘗試以後也可能面對的失敗,這種心理無非在於推卸責任,反正都是社會的錯,我只是一個小塵埃,小泡沫,受害者一枚。

正如《歡樂頌2》裡小曲說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讓你開心。

我們應該知道,能傷害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能拯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每個人起點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不同,但都沒關係,只要記住,用主人翁的心態,去主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種永不言敗的靈魂才是令人欽佩的。

《紙牌屋》第四季的末尾,下木先生遭遇槍擊,換了一個肝臟,勉強撿回一條命,人家比任何都更理所當然得成為受害者,但下木先生怪天、怪地、怪命運了嗎?

沒有,他頑強地活下來,堅強地站起來。看到此處,不知為何,我竟有些觸動。

此時,下木夫婦在競選下屆總統的路上,困難重重,遇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面臨幾乎擊致命的打擊之時,仍舊能精神不崩潰,而是冷靜的面對鏡頭說,“我們絕不向恐懼低頭,我們製造恐懼”,這是一等一的強悍心智,讓即使跌落谷底的人,觸底反彈,絕處逢生。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別人有的優勢你沒有,你有的優勢,同樣另一批人也沒有。你對於公平的呼籲,某種程度上,說白了,你想要的並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為什麼不是你?

你只是貪心,想少勞多獲,或者不勞而獲,這並不是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往往是你想要的更多。

每個人都不能說完全的掌控人生,甚至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很難。我們思慮過多,而行動過少。

當你真正決定,從此,只有你自己,為自己負責人生全部的那一刻起,世界會因為你的發願而產生變化,最終定義你的,還是你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怎麼想。

三、方法論與執行力:職業發展與規劃需要遵守哪些原則?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選擇職業對於現代的每個人來說都異常重要,但是大道至簡,方法千萬,我們需要的是如何找到一生值得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職業,很多幾年前沒有的職業,現在突然出現,還有已經存在已久,近幾年突然消失的許多職業,所以要抓住職業需要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有什麼是我們真正可以比他人,比機器無可替代的能力呢?

就像古典在超級個體中說的,職業新座標要有6感:設計感,共情,好玩,整合,講故事,意義感。

當然,這個只是一種參考。總體上有三點:

1.有規劃好過無規劃,短規劃好過長規劃。

哪怕是壞的規劃,都好過沒有規劃,在等待中混日子。現在就開始,立即行動。

只關注兩頭:一是最終目標,即你想幹成什麼樣,一是現在狀況,你從哪裡開始入手。

真正的實幹家知道未來瞬息萬變,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線性思維來發展,你需要做的就是,先有個小目標,然後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微調,直到你適應為止。

不能過分追求完美與成功,嘗試了就好。

2.不斷嘗試,及時總結,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自己真正的興趣,很簡單,沒人強迫你,你想到就會全情投入的事情,哪怕不給錢,你也願意幹。

在職業的選擇過程中,不是一次性就能選擇對的領域,所以,你需要的是多嘗試,多總結,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你自己。

進入一個行業之後迅速弄明白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明規則與潛規則,找到與自身特點結合的地方進行突破。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衡量職業的價值不是現在能給你開多少錢,而是你在其中的成長,獲取的資源,職業未來的價值。

3.立即行動,不要迷信成功學,成為你自己,找到你一生的志業。

不能迷信成功學,因為最重要的事情,故事裡都不會說的,也說不得。

成功畢竟是極少數人能達成的事情,你能成功當然很好,成功不了,也不一定是你不行,有很多機遇的原因,你從中學到了經驗,也是另一種風景。

只准成功,不準失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只會使你的世界更加狹隘,從而導致失敗得更快。

也許你在最開始並不知道你是誰,但隨著時間,你會慢慢了解,你不需要遵照任何人想要的方式生活,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並傾注一生的心血,你會發現有一種內心生髮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與錢無關,與外界的褒獎與否也無關。

你需要的是在幹工作的過程,一再確定你是誰,什麼是你的人生使命,你想要為世界做點什麼。

本書說了很多例子與故事,有太多比較零散的知識點,邏輯和系統性有待提高,當然對於我們來說看任何書都要揚棄,批判與吸收兼併,盡信書不如無書,照著任何一本書生搬硬套,都是套入另一種思想桎梏中。

所以,認知升級刻不容緩,也要警惕認知升級中的病毒,邊升級邊建立起自己的病毒防火牆,才是解決之道。

全套高效學習資料已整理完畢,涉及腦力開發,提高記憶力,時間管理,快速閱讀,潛意識等方面,轉發本文+關注我,私信回覆“資料”即可免費領取

如何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模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