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創業 投資 經濟 七匹狼 接力雜誌 2017-04-29

福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閩商始終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的傳統,在新經濟時代更是發揮了“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開創了一條具有獨特地域特徵的企業家精神之路。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攝影 | 肖石明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福建民營經濟已佔到全省經濟總量的六成以上,民間投資佔到全省投資總額的五成以上,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佔到全市的八成以上,民營企業戶數佔到企業數量的九成以上。經濟總量持續擴張,企業規模不斷地擴大,經營領域也日益擴展,成為推動海峽西岸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與此同時,在民營企業經營者群體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在他們當中,有的是接過父輩旗幟的二代企業家,有的是懷揣夢想的自主創業者……

周少雄談閩商為何如此愛拼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泉州市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會長)周少雄

閩商的特質到底是什麼?哪些特質值得傳承?

我認為,是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當下閩商的第一代企業家。改革開放初期,閩商是一群膽子大,甚至可以說是不安分的人,他們願意折騰。那個時候,大多人做生意都是被逼出來的,因為生活並不是很好,那麼為了改變生活,不得已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閩商第一代企業家的共同特質很多人認為是“愛拼才會贏”。閩商之所以愛拼,和它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傳承有很大的關係。福建是東南亞華僑的輸出地,這裡能夠較早地接收到海外的資訊,從商的時間也相對要早很多。所以福建和廣東一樣,也是洋貨的聚集地。

另外,閩商具有海洋精神,他們嚮往海洋,因為“外面”的故事從小就激勵著我們。我從小就聽父親講那些先輩們在海上博弈的驚險經歷,對於他們勤勞致富的創業故事可以說是耳濡目染。而我最常聽到的教誨就是要能夠吃苦,要像那些漂洋過海的先輩一樣有敢走夜路的膽量,敢於去闖蕩外面的世界。

除此之外,閩商還有一個特質就是講義氣,重感情。閩商人喜歡喝酒、猜拳,喜歡交朋友。但卻向來低調、含蓄,生活也比較簡樸。你看福建為什麼之前沒有太多高端的奢侈品專賣店?因為閩南人不是特別愛顯擺。再者,閩南人很多都擁有臺灣、香港、澳門身份,他們對這些奢侈品早已見怪不怪。

一代創業者很多是生活面臨絕境被“逼上梁山”,所以他們的心理素質都比較好。而新的這一代,在新的環境中,面對逆境、困難、挫折的時候的處理方式很不一樣,我認為二代企業家更多的要回歸人性的本質,不能說自己閱歷豐富就看不起一代創業者的想法、經驗,因為很多東西是歲月沉澱下來的。二代需要警醒和尊重。

此外,第二代企業家整體上還是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如果你要成功,我覺得還是需要更多的一些自發性的激勵,通過自我驅動實現自我超越。縱觀成功的企業家,走得更遠的,都是因為他會做事做人,別人認同他的價值觀。我認為二代能把這一點看得更明白,自然就會更懂得堅守、專注。(內容源自接力中國閩南行活動,根據周少雄現場演講整理,略有刪節)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周士淵:從“繼承者”到“開拓者”

閩商,中國傳統十大商幫之一,時至今日,依舊是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它代表了開拓進取,不甘人後的拼搏精神;代表了上個世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一批批實業品牌。當上個世紀的輝煌漸漸散去,企業的接力棒交到守業的一代,“繼承者”們將如何選擇,才能維護父輩的榮光?

“在福建閩南這一帶,都是做傳統行業起家,但是近幾年,傳統行業越來越受到新興經濟的衝擊,我從事投資,不意味著放棄傳統行業,而是尋找一條將新興的商業模式跟傳統行業結合之路,從而能夠破除實體行業發展的瓶頸,反哺家族企業。”周士淵,七匹狼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永偉之子,啟誠(廈門)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核心發起人,對記者如是說。當天的採訪地點選在“恆禾七尚”—位於湖裡區五緣灣片區內湖東岸的高端樓盤,也是周士淵親自參與開發的。但對於周士淵,房產開發卻不是他的興趣所在,開朗、樂觀的他認為,在新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執著前行,才更符合他的個性和喜好。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七匹狼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啟誠資本聯合創始人周士淵

投資:

追尋新浪潮中的“化學反應”

2016年3月,啟誠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誠”)在廈門成立,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核心投資人是清一色的福建民營企業二代。周士淵希望以資本為媒介,集結眾多年輕的閩商二代抱團發展。在他看來,好的平臺和資源,是這個時代企業生存的關鍵所在,啟誠所做的事,便是將身邊的優質資源整合在一起。

雖然當時只有28歲,但在投資領域,周士淵已經不是初出茅廬的“菜鳥”。英國留學歸來之後,他從房產項目做起,2014年前後,隨著互聯網項目的興起,他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個人更為中意的投資行業。“我也想投入這波新經濟的浪潮中,去感受一下投資行業的運作方式和發展前景。”

作為一個集結眾多“二代”的高起點投資平臺的負責人,周士淵深切地體會到其中的壓力,公司起步之初,募資和管理都是非常困難的環節,需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強烈的責任意識要求他迎難而上,對每個人負責。用他的說法,早期的資金招募基本通過“刷臉”的方式完成,但要獲得工作能力方面的肯定,還是要依靠切實的業績和持續穩定的利潤。由於在消費傳統產業的背景下,啟誠的投資原則是捨棄重資產燒錢的項目,選擇短期能夠見到收入的。這種務實精神促進了啟誠的成長,時至今日,啟誠投資成功的項目包括柔宇科技、雲萊塢、紙匠、生命銀行、門牙、職行力等。其中最為得意的,當屬柔宇科技。

柔宇科技主打超薄彩色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器,以及多種智能終端。這家以“我們不預測世界,我們改變世界”為口號的高科技公司,被國際知名媒體《科學美國人》、《環球科學》等選入“年度新創企業榜”。“這個項目已經被定位為國家科技產品,是繼騰訊、華為、大疆之後,快速增長的一家中國公司。它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計劃在龍崗開闢工廠與研發基地,實現量產之後,能有五六百億的產值。”如今的柔宇科技發展勢頭迅猛,剛剛斬獲四項CES 2017創新國際產品大獎,驗證了周士淵前瞻的投資眼光。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士淵不只一次表示,在獲得更多資源的同時,也要打開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格局,要比別人看得更高、更遠。對於自己現在的投資表現,他坦言只能打五分,甚至還算不上合格。對於啟誠,2017年機遇與挑戰並存。如果說,去年的目標是搭建一個整合資源、聚集力量的平臺,今年的任務便是讓公司進一步貼近市場,與政府部門、大型國企開展合作,從而實現公司規模的擴大。“一期基金的規模並不大。因為我們有很多專項基金,即針對單個項目的募資。現在的整體規模有一個多億,二期計劃擴大到1-3個億。”

除了關注創業投資、資產管理、投資顧問等領域,啟誠亦致力於投資創新行業中具有發展前途的優秀企業。對於投資行業的“終極目標”,周士淵認為,最終的投資是自己的項目孵化。通過團隊、戰略方向、資金三大優勢資源的互相整合,孵化出屬於本公司的創業項目。在此指引下,啟誠已經著手發展一家財稅公司和一家體育營銷公司。在未來,他希望兩個公司都能不斷做大,尤其是體育公司,依託福建體育產業發達的優勢,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涉及領域,譬如體育經濟等。他坦陳,自己一直想追求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時代下與傳統產業的“化學反應”,通過新興模式的探索,為傳統實業的發展注入活力,而實現投資行業的終極目標,將是化學反應中重要的一步。

閩商:

能闖敢拼的“吃番薯人”

作為傳統的十大商幫之一,閩商群體與民風保守的內陸居民有很大的不同:敢冒風險、能闖敢拼、合群團結、豪爽義氣。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愛拼才會贏”,可謂他們開拓精神的最好寫照。憑藉白手起家的勇氣和魄力,90年代初,一批閩商品牌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七匹狼、恆安、利郎、安踏、361°、特步、貴人鳥、雅客、九牧王、富貴鳥、勁霸,成為國貨的“新經典”,成為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號。

作為口含金銀匙出生的“二代”,老一輩上不起學、下南洋謀生、吃番薯果腹的經歷,已經成為他們耳中傳奇般的創業故事,但周士淵的成長經歷,恐怕也不是一個“典型”富二代的“標配”:高一時,懷著留學夢遠渡重洋;在英國,為選擇好的學校四處輾轉;父親提供的生活費雖不算拮据,但只能滿足他正常的生活開支,沒有更多的錢用以玩樂。第一年去英國的時候為了去體驗下聖誕節而提早去了英國,卻發現當地的超市幾乎都放假,只能跟表哥從一家很小的華人超市買了許多魚蛋、腐竹涮火鍋,以至於看到魚蛋就有陰影。不僅如此,大學期間的每個假期回國後,父親總要安排周士淵到公司實習,基本每個部門都走遍了,這些實習經驗讓他深刻領悟到企業運營的艱難。學成畢業之後,周士淵依然保持高度投入的工作狀態。為了一個投資項目,他不介意一個個去考察。“啟誠投資的12個項目,是從多少箇中脫穎而出的?”對於這個問題,他坦言“已經算不清楚了”。為了充分感知市場熱點,周士淵一年要乘坐240多次航班前往各個城市考察。

這種愛拼敢贏,艱苦奮鬥的精神,可謂閩商傳統的最好傳承,而在他自己看來,投入和忘我只是閩商精神的一個方面。“閩商之間從來不會只講個人奮鬥,忽略群體感情。大家很好奇,晉江一代那麼多的男裝品牌,會不會有惡性競爭?其實是不會的。老一代創業時,公司總部離得很近,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彼此之間相互促進,平等競爭。”老一輩閩商重感情,時至今日,周士淵依然願意選擇與朋友一起奮鬥。“現在的我同樣喜歡結交朋友。我認可的是走心的摯友,大家可以共事,可以互相批評,直言不諱。”

重視與人的交往,誠實、厚道待人,是閩商精神的一大特徵。啟誠選擇項目的標準,也跟“人”有關。同時他謙虛地表示,投資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其中最大的收益,莫過於認識很多朋友,學習對方的優點、長處。“有些項目也許我們不會投資,但是在接觸過程中可以從他的商業模式或者思維邏輯上學習到他們的優點或者創新的部分,這也是學習別人公司好的經驗,然後思考它們對公司發展的作用。”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開放:

新青年的個性標籤

吃苦、拼搏、誠信、團結、緊跟時代腳步、不乏危機意識,是周士淵眼中的閩商精神傳統。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新一代閩商也有屬於他們的獨特氣質,以及對時代的新思考。相比於上一代,周士淵認為自己更開放,思維更活躍,更樂意涉足前輩沒有基礎的領域。同時,他們更愛學習,更注重理論基礎和文化底蘊。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周士淵曾參加過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培訓項目(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商業診斷實踐”)、長江商學院“接力長江”項目等,在實戰中,他更快地學習到如何發現、處理企業面臨的問題。同時,他是廈門總商會青委會副主任、福建青年閩商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通過在這些組織裡與其他成員的交往,他不僅獲得了許多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更體會到自己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快地走向成熟。

其實,周士淵不同於老一代商人的開放氣質,體現在採訪的每個細節中:他可以一本正經地談自己的生意和項目,也可以用一個笑話瞬間將現場氣氛活躍起來;他可以對投資過的項目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當我們問到他最為看好的柔宇科技時,他會喊出“把世界掰彎”的口號;他可以西裝革履,平時也喜歡休閒裝和Yeezy Boost;面對鉅額的投資,他獨立冷靜殺伐果斷,採訪時看到一旁等待的太太卻滿眼柔情和體恤。

周士淵與太太一同前來,似乎一直提醒我們注意他的家庭角色:丈夫,以及兩個孩子的父親。採訪中,他不無遺憾地表示,自己幼年時,父母忙著創業,將自己送到外地的學校上學,很少見面,交流也不多,所以在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儘量做到不缺席,多花時間陪伴家人,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愛,無憂無慮地健康快樂成長。在適當的時候,他也會帶孩子出去“看一看”,讓他們感受到世界之大,從小便有開闊的視野。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恐怕也是典型閩商精神的表現。

對於未來,周士淵有他自己獨到的思考: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知識層面不會差距太大。真正決定高度的,是平臺資源,是個人定位。“以前,父母讓我們出國留學,是想開拓我們的國際視野,因為西方技術引領我們的生活,比中國先進50-100年。但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國際視野其實已經沒有太大優勢了。現在條件下,想要成功,重要的是平臺資源和對自己的定位,你擅長什麼,你有什麼,再來說我能幹什麼。”他希望用年輕一代的眼光,藉助資本的力量,在新興產業闖出一片天地,同時反哺家族企業,接過前輩身上那份沉重的責任,繼續弘揚那種開拓進取、誠信厚道的閩商精神。

蔡彩紅:從“垃圾堆”裡走出的精緻人生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石獅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彩紅

你是否想過,每個光鮮亮麗的城市背後,都有一個黯淡而骯髒的角落,彙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垃圾?你是否相信,這些垃圾除了填埋、焚燒之外,還能變成一種景觀,讓你安然地在它旁邊喝咖啡,像欣賞美景一樣流連駐足?你是否感興趣,怎樣的人願意與這個“有味道”的行業打交道,甚至越來越愛,樂此不疲?

如果說,這是一位清新甜美的80後海歸,你會不會大跌眼鏡?

蔡彩紅就是這樣一位與垃圾打交道的企業接班人。初見時,五官清秀,妝容精緻,在柔和的陽光下一笑,讓人有歲月靜好的安然感。可就是這樣的女性,在危機中接過家族企業的重擔,在穩定中追求新的商機。對她而言,從事這項事業,就像一種修行,在為人們生活創造更整潔環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盪滌著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善良和堅韌,學會為社會考慮,是一項無尚美好而且利己利他的遠大事業。

接班,危機中的涅槃

石獅市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內第一家港商投資的固廢處理企業,日焚燒處理垃圾1400噸,再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日處理1200噸,預計日處理垃圾將達2600噸。這些驚人的數字,顯示著公司對社會的無量功德,公司總裁蔡彩紅將公司比作“城市的靜脈”,專門為處理城市垃圾而生。

如同大多數“二代”一樣,蔡彩紅的求學生涯在國外度過,她在新加坡待了五年,那種整潔乾淨的城市環境,深深印在她腦海中,以至於起初對於接班這件事,有著強烈的牴觸情緒。

回憶起第一次到工廠的情景,蔡彩紅對這個媽媽一手創立的企業第一印象可真是不怎麼樣。“當時廠房正在修建,到處都是垃圾堆。滿眼的蒼蠅和臭味讓我完全不敢下車,甚至連張嘴都不敢。”看著媽媽在一旁跟技術人員毫無顧忌地談公司規劃,彩紅心裡別提多不是滋味。她真的不理解,媽媽做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和垃圾打交道。在母親的強迫下,蔡彩紅才下了車,勉為其難地看了幾眼,就如躲避瘟疫般地離開了。初次見面的壞印象在腦子裡揮之不去,隨後的幾個假期,她再也沒有出現在那個“一整天腳怎麼洗都是臭的”公司,甚至畢業後,她極力要求在新加坡工作,回國的日期被一拖再拖。然而再次見面時,環境的大變樣讓她對垃圾處理、環保事業都產生了大大的好奇和興趣。“改建好的廠房煥然一新,新鮮的垃圾都處理完了,只是剩一些舊的垃圾,所以不會那麼臭了,我突然覺得特別神奇,就產生了興趣,跑來跑去看這看那,開始願意去研究。”

彼時的蔡彩紅,在新加坡已經做到了助理經理,本以為回來能直接升為經理,在家族企業擁有不錯的收入和體面的地位,但媽媽的一句話讓她打回原形“你什麼都不懂,你以為你能做什麼。”於是,不服輸的她從公司的最基層做起,生產部文員、採購部職員、經理助理、副經理、經理。甚至每天親自打掃衛生,把員工用的菸灰缸洗得乾乾淨淨,能照出人影,才放心下班。她笑言,每個從基層“爬”上來的人,都有著踏實穩健的性格,而對於每一個細節的瞭解讓她在管理崗位上更加得心應手。

蔡彩紅接班過程中的最大考驗,並非基層工作的辛勞,而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危機。2012年,蔡彩紅剛被升為公司副總經理,公司卻遭遇重大危機,無人掌權,陷入一片混亂。這讓剛剛上任的蔡彩紅一下沒了方向。牆倒眾人推!正在運轉的項目迫於資金壓力,不得不暫時停滯,一時人言紛紛,總經理也在此時辭職。企業的發展問題需要重新規劃,公司內部資金不足,萬般頭緒縈繞於心,一個決定,都能改變公司的發展走向,一步走錯,公司將陷入萬劫不復。

權衡許久,初出茅廬的蔡彩紅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自己上,挑大樑!“公司是媽媽一手創立起來的,我不管誰管?之前在公司服務了那麼多年,在員工面前也有一定威信。加上我本身學企業管理,可以直接請管理諮詢公司進來,藉助第三方的力量提升個人管理能力和團隊水準。”做出挑大樑的決定,更多需要一時的果斷和勇敢,但處理公司的爛攤子,卻需要堅韌的毅力與耐心。

當時,蔡彩紅的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十五天,還沒等做完月子,蔡彩紅便決定親自執掌江湖,巨大的壓力一時讓她無法適應,吃不下,睡不著。白天在公司處理大小事務忙得焦頭爛額,晚上回家看到剛出生的孩子,又渾身充滿力量。回想起當時的情形,蔡彩紅再次紅了眼圈。

但所有沒有將你打倒的困難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臨危接班的蔡彩紅擦乾眼淚,開始著手協調各類社會關係:和員工打氣,和銀行周旋,和政府溝通,和上下游關係企業洽談……在她的帶領下,公司漸漸度過了危機,走上了發展的正軌。如今,回首往日的狼藉和蕭瑟,她直言不會怨恨,這段難忘的經歷讓她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很快地成長起來,正如蔡彩紅讀過的一本書所寫,事業上的收穫並非成功的全部內涵,個人的成長才是。蔡彩紅學會了頂著壓力安排好各項工作,她也深切地體會到,企業經營的過程必須如履薄冰,一刻都不能鬆懈。當我們讓蔡彩紅給自己的表現打個分時, “八十分”,她自豪地破涕為笑,“在我手裡接過的公司,通過我的努力,不僅度過危機,並且重現活力。”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生態旅遊的“瘋狂”構想

的確,從接班的第三年起,公司產值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而她,也從一開始排斥到慢慢接納,現在甚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行業。蔡彩紅形容自己是遇到了的興趣,這輩子都離不開環保行業。現在,鴻峰在她的帶領下走向了正軌,成為行業的領頭兵,但蔡彩紅並不滿足於此,她認為,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如物理髮電等,不能解決全部垃圾的處理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垃圾處理必須形成一個全方位的體系,配套不同規模的技術。如果說,之前她帶領鴻峰走出危機,扭虧為盈,靠的是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是精打細算、節省開支,那麼在新形勢下實現公司的二次發展,必須要依賴項目的拓展,以及新技術的引進。蔡彩紅現在從事的,正是這個部分。

從2015年開始,蔡彩紅下意識地把自己從繁忙的公司內部事務中“抽出身來”,前往美國、歐洲、中國臺灣等地考察,學習他們先進的思路和經營方式。“現在,我們主要從事廢棄物的處理,以後要要往生態旅遊、工業旅遊方向發展,打造一個環保主題的中小學生教育基地,也是個旅遊景點。”

垃圾堆上建景點?乍聽之下不可思議,其實這種新潮的固態廢棄物處理方式,在歐美、臺灣等地已經有所發展,簡言之就是將垃圾處理的過程,展現在參觀者面前,並通過在垃圾處理廠旁建餐廳、咖啡廳等方式,讓遊覽者在垃圾旁駐足,觀看廢物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的過程。蔡彩紅希望能仿效臺灣在垃圾處理廠的煙囪上建旋轉餐廳的模式,在海邊建廠,讓參觀者飽覽海景的同時,瞭解垃圾處理的全過程。

為了實現這個看似“瘋狂”的想法,蔡彩紅先是重金請來中國城市研究院的專家,但設計效果卻總是不能令她滿意,於是,她毅然決定換人,不惜再耗費上百萬,聘請了一名國際級的臺灣設計師來做園區的整體規劃設計。經過一次次不眠不休的溝通,設計師和蔡彩紅達成了理念上的一致:“我們備建的廠房,會設計太陽能,也會用垂直綠化、無土培植等。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循環利用,比如說我們在辦公室裡面養魚,可以同時種菜,魚的糞便直接用做菜的肥料,回家時就可以把菜搬回去。在辦公室時想吃水果或者蔬菜,也可以直接摘下來。同時,我們也是在用未來的眼光打造這個園區,我們會考慮到我們的地球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的狀況,包括溫度、風力等等。所以我們的設計,要能抗十七級颱風、八級地震。”

這樣的高標準自然意味著高花費。蔡彩紅說,現在雖然還處於準備階段,投入就已經超過了兩千萬。這是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一部分投入,但她並不覺得吃虧,“這部分的錢是未來的。我們公司是福建省循環經濟的試點示範單位,所以要為子孫後代考慮,不能只顧我們眼前的利益。”這個項目其實在一年前,也已經有一個設計初稿,但她並不滿意,“我覺得這不是我們要的工廠,我們要的是一個智能化企業,但它又必須去掉一些工業化的東西,要讓大家喜歡來這裡玩。垃圾固定廢棄物的這種處理方式,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對社會的功德。”

蔡彩紅對創新的追求、對設計品質的執著,都源於對於未來的期待和神往。她喜歡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這類介紹新技術、新項目的電視節目。她認為,創新就是一次重新整合資源的過程,將新鮮血液注入傳統體系,帶來技術的變革和企業的二次發展。以後她想“跨界”,把外面的東西引入環保領域,將自己的公司打造成高科技公司,“一定得讓幾個機器人給我當保安”,她開玩笑說道。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長女、長姐、母親:“超能女人”的三重角色

雖然一直擔當著長女繼承者的角色,蔡彩紅卻告訴我們,自己是母親眼中最不聽話的孩子,從七八歲時不慎燒著了母親經營的舊衣店,到畢業回國不滿意母親的工作安排,母女互動中的“矛盾”不勝枚舉。直到現在,她們也會因為一些觀念不同而產生分歧。但在蔡彩紅眼裡,母親並不是油鹽不進的老古董,她具有敏銳的商業眼光。所以在分歧產生時,多溝通、交流,多帶母親去接觸一下新鮮事物,是很好的解決辦法。“比如這次要找的設計師,我媽覺得已經花了幾百萬去請設計師,為什麼要再花高價請一個。後來我帶她去臺灣轉了一圈,她親自體會了一下,也覺得這個設計師的理念確實好。我媽也會經常看新聞,也會很好奇未來會怎樣。對於一家人來說,對錯不重要,有分歧的時候就選擇第三個方案,大家各退一步,事情就搞定了。”

直到現在,母親身上依舊有很多值得她學習的地方。“媽媽做了很多種生意,經歷了很多事情,也吃了很多苦。她從十幾年前開始從事環保行業,非常不容易。所以老一輩往往有很多好的經驗,薑還是老的辣。有她在後面指揮,我也能少走彎路。”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母親畢竟還是要從企業中退出來,所以她希望母親能發掘自己新的興趣,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

母親當年的被迫放手,加速了蔡彩紅的成長,讓她成為獨當一面的“女強人”。如今,弟弟妹妹在長姐的幫助下逐漸成長起來,能夠在企業當中獨當一面,這讓她非常欣慰。於是,蔡彩紅也想“自立門戶”,藉助家族企業的平臺,追求更大的發展。

事業之外,蔡彩紅同時是一位母親,當年在公司面臨困境時出生的小朋友,現在已經五歲了。只要有機會,蔡彩紅就會帶著兒子出去看看。放假時,他會帶孩子出門,感受自然風光的魅力以及種種不同的文化氛圍。睡覺前,也會跟孩子聊天,分享一天中的精彩瞬間。說到家庭時,蔡彩紅如同一位平凡母親一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

“在生活中修行,在實踐中學習。”採訪中,蔡彩紅溫和、善良,也不乏自信果敢。她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信仰告訴她,要學會利他,學會奉獻。採訪中,她不止一次地提到分享和幫助,提到社會效益、社會責任。她是石獅市青商會的副會長,曾經擔任過學習部副部長、女商部部長、文宣部部長、發展部部長,學習部部長等。在她眼中,青商會是個“抱團學習,引領先鋒”的組織,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勵,讓她從中學到了許多企業工作中學不到的知識,他們組織的一些活動,更是引領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她眼中,這都是一個佛教信徒對社會的功德,是她一個社會人應盡的責任。“無論在哪個崗位,無論什麼樣的人,他都需要為社會做一點點貢獻,無論是大是小。社會責任是每個人都可以擔負的,不是說你要花多少錢,而且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時間用在這裡,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柯佳圻:壓力固然有,但未曾擊潰我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廈門恆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柯佳圻

根據2016年中國富豪榜資料顯示,柯希平家族擁有102.5億財富,主要來源於房地產、礦業、投資。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90後的柯佳圻被寄予厚望。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集團的副總裁。談起接班,他笑著說,還得準備個5-10年。

25歲的副總裁

2012年,柯佳圻大學畢業。在國外生活學習了6年之久的他,從溫哥華飛回了風和日麗的廈門,才下飛機,他就決心要在雙腳所踏及的土地上一展拳腳。實現抱負的第一站是上海。學金融的他開始在上海一家公司擔任私募股權投資助理。一年後,事業上取得了小小成績的柯佳圻回到家族企業恆興集團,先後在集團的投資部和貿易部任職。

1989年,柯佳圻的父親柯希平從安溪縣來到廈門,曾擔任福建省鄉鎮企業供銷公司廈門公司總經理。1994年,他投資2000萬元,與人合資創辦“廈門恆興實業有限公司”。經過20年的經營,廈門恆興集團形成了以礦業、地產、投資等為主導產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

25歲的這一年,柯佳圻被升任為集團副總裁,分管資產管理部,主要管理集團旗下所有的固定資產,包括寫字樓、雲頂莊園、長春福州等地塊的招商和日常運營。任命通知一下來,集團一片譁然。副總裁25歲,年紀輕輕,他能當好嗎?大家當著他的面雖然沒說什麼,但底下議論聲不斷。作為當事人,柯佳圻在聽到通知後也很驚訝,他說:“沒想到一下子就讓我擔任這麼高的職位。”

而柯佳圻所負責的資產管理部堪比集團心臟,日常需要管理的固定資產有幾十億之多。他進集團兩年,做的都是基層工作,一下子變副總裁,所需擔負的職責與重任,還有壓力是柯佳圻所沒有料到的。

兒子的焦慮,父親看在眼裡,卻也只是淡淡地說:“沒事,讓你做,你就做吧。”最初的那段日子,柯佳圻是“硬著頭皮上”。在資產管理部,除了副總裁,底下還有一個總經理。總經理當年跟著柯希平一起創業打天下,是集團赫赫有名的元老之一。總經理年紀很大,幾乎可以做柯佳圻的爺爺。

接手的第一年,怎麼和70歲的總經理相處,日常工作要怎麼配合等等問題都讓柯佳圻大傷腦筋。90年出生的柯佳圻長得瘦而高,貝克漢姆式的髮型讓人過目難忘。他談吐斯文,不是那種熱情開放的外向型人士,但他處事真誠,公正。也正是時刻抱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請教,不以老闆的身份隨便壓制別人,他漸漸受到部門同事歡迎。總經理脾氣剛硬,時而會和其他部門產生摩擦。反而是柯佳圻的出現,讓許多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集團一些高層覺得柯佳圻年輕不懂事,時而會在某些事情上有所怠慢。他有時交代下去的事情,一些部門主管嘴上說好,暗地裡一直拖延著不予執行。柯佳圻不得不找了底下人,一個個交代過來,“這件事我和你們領導說了,做事的時候,請你們幫忙盯著點。”柯佳圻從來不和父親說這些事情。他骨子裡要強,一直相信:有困難就去解決它,其他沒什麼好多說的。

談起這兩年所取得的成績,柯佳圻表情自豪,他說:“前三年在資產管理部,每年的業績都是超額完成。這是集團幾大業務板塊裡做得最好的。”工作上的成功,除了頭腦要聰明,不間斷的學習與努力,溝通也同樣重要。

柯佳圻發現,開會的時候,當著自己的面,員工難免拘謹。有時遇到困難會不願意當場提出。於是他經常在週末請大家出來聊天,吃飯。在輕鬆的環境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反而更加容易,方便。要是和其他部門有配合上的困難,柯佳圻也樂於出面解決。

員工們喜歡跟著柯佳圻幹活,都認為他不擺領導的架子,更像是一個能夠交心且靠譜的好朋友。柯佳圻後來調職去了投資部,姐姐接手了現在的部門。經常還有員工跑來找他,問:“你能不能回來,我們都挺想你的。”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10億先生”的兒子

回國後第一年。柯佳圻在上海做私募股權投資助理。雖然老闆是父親的朋友,公司裡的同事卻都不知道他的身份背景。老闆脾氣暴躁,員工做不好交代的事情,動不動就要罵人。柯佳圻跟著他全國跑看項目,也見識了許多大企業老闆的各種姿態。

他發現,每位老闆的性格都不太一樣,成功的經歷也各種各樣。他和大家聚在一起開會,聽他們指點江山,談古論今,忽然就覺得投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投資這個行業很有趣,每天可以見到不同的人和新鮮事。還能瞭解到一些商業背後所不能瞭解到的事。”

父親柯希平是投資界赫赫有名的高手,他的投資方式類似“巴菲特”模式,因投資時出手膽大,動輒10億以上項目,所以也被成為“10億先生”。轉職進投資部後,柯希平對兒子說:“以後兩千萬以下的投資項目你自己做主,不用過問我了。”

柯佳圻笑稱:“兩千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投資又不是買車,不需要的時候還能賣掉再賺錢。”所以目前為止,看到一些感興趣的項目,柯佳圻依然會和父親討論。父親畢竟經驗老道,知道企業有哪些風險,能夠一針見血指出。

在投資部,柯佳圻的日常工作安排十分緊湊。他說,做投資一定不能在辦公室裡待著,得全國各地跑,做調研。父親因為聲名在外,經常會有許多朋友拿著投資項目來找他們。開始的時候,柯佳圻帶領團隊,負責做調研,最後出一份可行性報告給柯希平過目,做選擇。

而現在,投資部開始獨立化運營,盈虧自負。柯佳圻說:“我們必須往前衝,找到新的投資項目。”現在他一個月看三四十個項目,每次都得親自去現場查看,一個月拿到手的資料就有一兩百份。大量的閱讀與分析,但有時,一個月都沒有一個項目可以真的去投資。

和父親一樣,柯佳圻自認是穩健型的投資人。投資的時候,瞭解創始人是怎樣類型的人,是柯佳圻首要做的事情。在他看來,和投資人溝通,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有些創始人一見面一談話,你會發現他真的有在做事情,想要把企業做好做大。但有些人純粹就是想先賺點錢。而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說,可能以後得不到投資回報,甚至血本無歸。所以一定要好好和創始人溝通。”

除了多做市場調研,一個企業員工的精神面貌是否積極向上也是投資時需要進行觀察與考量的方面。柯佳圻身邊,做投資的朋友比較多,他一個人可能不十分懂全部的事情,所以在看完一個項目之後,要是感興趣,他還會和朋友討論,再做綜合評估。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嚴格與自律

柯希平夫婦生有兒女一雙。柯佳圻是弟弟,姐姐比他年長7歲。

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並沒把他寵上天,相反,姐姐卻是家中的寵兒。姐姐不僅乖巧懂事,從小到大都是班長,十分符合母親心中完美小孩的形象。小時候柯佳圻總是不明白,為什麼姐姐做完作業,明明可以休息了,卻還要捧著本書看到十二點。

柯佳圻姐弟倆出生於福建安溪,直到六歲才到了廈門上幼兒園。上初中的時候,家境開始好轉,但也沒有常人所認為的大房子和豪車。小時候,柯佳圻很調皮,不服管教,認為正確的事情就會一直貫徹到底。因此經常會和母親進行對抗。那時柯希平忙於工作,有時一個禮拜都不曾在家中露面,日常都是母親在料理。

母親對兒子要求很嚴格,比如學習成績要好。排不上班級前三名,就不許吃飯。柯佳圻聰明,但也愛玩,經常偷偷跑去網吧打遊戲,被老師抓到後,全校通報批評。但因為成績優異,批評之後,又是全校大表揚。不過母親知道後,又是一頓打。

16歲那年,柯佳圻去加拿大讀書,一同出發的還有姐姐。父母一年飛一次加拿大去看孩子,因為知道兩個小孩都很自律,因此放心,就連電話也很少打。唯一的要求是讓柯佳圻考上一個好大學,好讓母親風光風光。後來,柯佳圻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金融專業。學校龐大,風景秀麗,同時也是加拿大最難申請以及淘汰率最高的大學之一。

當被問到“姐弟倆誰更像父親”,柯佳圻笑了,爸爸和姐姐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而自己“用人不疑。給了你權力去做不管你做什麼決定,除非你做錯了,我才會去過問,不然你做什麼都是不需要和我彙報。”

柯佳圻坦言,小時候父親工作很忙,雙方因此交流很少,甚至不如普通家庭,父子間會打打鬧鬧開開玩笑。而即使現在,父子間的交流也是以工作為主。柯希平是個工作狂,最喜歡打高爾夫,但集團發展到現在,許多事仍然要事必躬親。因此一年裡,要是能夠打滿十次高爾夫,父親就很滿足了。在柯佳圻看來,以父親為代表的老一代閩商們,不管公司處於哪個發展階段,無論是否成功,大家都是朝九晚五努力工作,拼搏著。

有時父親見到兒子,問:“最近有沒有打高爾夫?”

柯佳圻搖頭,說沒有。

“那你記得有空要去打。”

“好。”

這就是父子間除了工作為數不多的交流。柯佳圻聳了聳肩,說自己已經習慣了。但與此同時,對父親的形象,他依然崇拜。他說:“以前不懂事,覺得爸爸沒什麼厲害的,不過就是運氣好,投資了紫金礦業賺到了錢。但等自己真的踏上工作崗位,看的東西越多,越覺得爸爸的眼光和實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塗雋吟:一切源於內心的不認輸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和伊品牌創始人、廈門和伊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塗雋吟

近兩年在全國,月子中心可謂遍地開花,逐漸衍生成一個新興的熱門產業。在廈門思明區,塗雋吟一手打造了和伊月子莊園。和伊位於幽靜的南普陀路上,佔地20000平方米,是海西唯一的莊園式月子中心。廈門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南普陀寺就在其附近。去年,和伊月子莊園被評為“2016廈門市民最喜愛的月子會所”。

身處鬧市,鬧中取靜

廈門月子會所行業萌芽於2008年。廈門島面積不大,如今大大小小的月子會所有將近20家。和伊月子莊園佔地20000平方米,依山而建,綠樹成蔭,它不僅能為產婦和寶寶提供一個安靜的休養環境,園內富氧量21%的優質空氣也使它獲得了“會呼吸的母嬰森林莊園”的美譽。莊園環境在廈門乃至國內同行業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和伊月子莊園佔地面積巨大,擁有月子樓、瑜伽館、孕產修復中心、花園草坪等,配套設施齊全,卻只為20名媽媽服務。不僅如此,和伊所處黃金地段,距離周邊三甲醫院:廈門婦幼保健院、第一醫院、解放軍174醫院不過十分鐘車程,能為母嬰護理提供便捷的醫護協同效應。

和伊秉承“醫護級專業和定製級服務”的經營理念,依託經驗豐富的三甲醫院產科婦科兒科主任級醫師、中醫師、營養師、婦產科護士和母嬰護理老師團隊,為產後媽媽和新生寶寶提供專業護理。塗雋吟說:“不管是高齡的二胎產婦,還是90後媽媽群體,身體調養和身材恢復是她們最為關心的事情。這兩塊也恰好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和伊倡導中西醫學的相結合的科學護理,和伊專家組為每一名產後媽媽定製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從孕期管理、月子期護理、新生兒護理、膳食營養管理、中醫體質調理、產後健康管理入手,更加註重專業產後調養和科學育兒。塗雋吟表示,“在和伊,純母乳餵養率超過95%!寶寶吃的飽,身體更健康,也更容易帶,對媽媽來說,也更有時間休息。”

創立一年有餘,和伊已服務了上百名媽媽。一位名叫芷微的90後媽媽在離開前,寫了一封感謝信:“如果二胎我還來,住42天、住兩個月、三個月……真想賴著不走了。”自從二胎政策開放以來,福建地區二胎媽媽的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體制內家庭,政策一開放,夫婦雙方便開始為二胎做準備。二胎媽媽目前佔據和伊客源65%。如果今年想要選擇來和伊月子莊園,恐怕得等到秋天,因為提前預約已經全部排滿了。

想住,住不了,那怎麼辦?其實和伊也提供入戶式月子服務,並且有別於傳統月嫂做月子的概念,由專家護理團隊提供系統專業的服務。不僅有母嬰護理老師照顧新媽媽和寶寶的生活起居;專業護士給寶寶餵養、按摩、洗浴;還有幫助媽媽乳腺疏通的身體康復師;營養師和中醫師會針對產婦體質和身體恢復情況,在家開具適合她的餐單……

當然,想要在這如純天然氧吧的月子莊園裡休養生息,價格也不低。基本上,這是一個為中產階級及以上人群所準備的月子中心。目前,和伊的均價為全廈門最高,但這並不影響和伊月子莊園受歡迎的程度。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持續創業

塗雋吟在2014年底創立了和伊。而此前,她的工作與月子護理毫無關係。

她是廈門大學的高材生,主修國際經濟與貿易。大學畢業後多年,也一直從事著和金融有關的工作,工作中塗雋吟所遇見的人幾乎都是西裝革履的金融人士。那時候的她從沒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會親手打造一份絕對溫暖與溫柔的事業。

這一切源於一次臺灣出差。塗雋吟認識了一位從事母嬰行業的執行長,執行長帶領塗雋吟和朋友參觀了自己的月子中心,在那裡塗雋吟被感動了。她說:“我在那裡看到產婦和寶寶得到了很好的護理。身為媽媽,我忽然覺得,這個行業在國內肯定需求量更大。”臺灣雖然出生率很低,但是月子中心對於母嬰護理工作如此細緻入微,這讓塗雋吟大為震動。回到廈門,她開始瞭解與研究國內的月子中心市場,發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那一年塗雋吟投資的公司在賣給上市公司後,她實現了退出。同樣也是在那一年,她剛過完自己的三十歲生日。塗雋吟開始思考:接著的十年或者二十年要做什麼呢?

從自身角度來看,塗雋吟熱愛服務業,也看好第三產業。從女性角度來說,在母嬰方面,女性有自身優勢。而對於女性行業來說,塗雋吟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敏感度。於是她的第三次創業開始了。

從金融跨行到母嬰,有一句話塗雋吟一直銘記於心: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大學畢業後,塗雋吟先是在廈門國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了幾年。之後開始代表家族做PE,開設了廈門第一家有限合夥股權機構,專門做股權投資。這份工作讓她從宏觀角度瞭解了投資行業的情況。

之後她開始通過投資去介入一些實際的管理運營。那時塗雋吟二十多歲,她發現,除了手頭握有資金,自己其實很缺少運營管理上的實戰經驗。未雨綢繆,她希望能夠接觸到運營上的實戰部分,於是去了一間有自己入股的遊艇公司做了常務副總。期間接觸了銷售、營銷、人員管理等方面內容。後來該公司被一家上市公司併購,她也成功退出。

塗雋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回顧近十年的工作經歷,她笑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創業的過程中,其實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的主軸線在轉,沒有偏離軌道。前期做PE的時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鍛鍊。我的戰略眼光、對大行業方向的洞悉、對商業模式的定位以及對商業模式運營後的一個資本化運作,也都是在工作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宏觀的學習。”

學習之後,她介入到實際的運營管理,這是一種補齊,補齊自己在宏觀上缺失的那個細節實務部分。在宏觀和細務上有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去整合自己原有的經驗,去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這在塗雋吟看來,是非常的重要。她判定,母嬰行業發展最少還有十年的黃金期。

“不管是作為一個企業的掌舵人也好,還是去創辦一個第三產業的品牌,我認為那是一個長期和持續性的事情。它不像你做投資,投完一個項目,你就退出了。所以當時在選擇產業的時候,我認為母嬰行業有非常大的機會。不管是月子中心這個主營業務也好,還是月子中心相關延伸出來的細分市場,這個行業最短我認為是十年。”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倔強的女兒

塗雋吟的父母都是公務員。90年代,母親脫離公務員體系下海經商,與人合夥,深耕地產事業——中澳地產。小時候,塗雋吟經常一個人和奶奶在家待著。父母忙於工作,特別是母親,雙方交流溝通很少。

大學畢業後,母親原本希望女兒可以和自己一起做地產,還為她準備了在某大企業工作的機會。那時候地產行業興盛,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塗雋吟搖了搖頭,她不感興趣。她憑藉一己之力在廈門國貿找了一份與期貨相關的工作。幾年後,離職的時候,塗雋吟因能力突出,已經升任為企業部主管。

創業的時候,儘管初期父母不是很理解,但進行到一半,父母也發現,這是一個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交替和迭代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將會造就出許多新的偉大的東西。

塗雋吟很執著,基本上自己認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來說服她去改變。她也很早和母親談論了有關接班的問題,“以後企業可能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母親還有合夥人,要是合夥人的子女願意接班,也都可以。”而她自己,是從不考慮的。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塗雋吟的工作非常忙。她開玩笑說,護理這個行業就是三百六十五天乘以二十四小時,包括春節,他們是全年日夜無休的。做這一行業,服務對象又是最珍貴的脆弱的寶寶和需要康復的媽媽,需要十分操心,也就沒有所謂的週末和非週末。

如今,塗雋吟的女兒八歲了。幸運的是,由於現在打交道的人群是媽媽和孩子,塗雋吟晚上的應酬少了許多。除了加班,她會盡量抽出時間回家陪孩子。

創業最初期的時候,塗雋吟忙得根本沒時間帶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給住在同一小區的媽媽照看。有時候忙起來,可能兩三天都見不到孩子一面。一大早孩子就出去上課,而到了晚上等塗雋吟回家,卻發現孩子早已進入了睡夢中。

她坦言,創業階段,家庭和事業是很難做到平衡的。所以就只能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家庭和事業。“個人儘量進行更高效的作業,這樣在重要的時間裡,就能有一個高品質的陪伴給家人。”

封面故事|閩商傳承者:會拼才能贏

(本文刊載於《接力》雜誌2017年4月刊特別策劃《閩商傳承者》,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微信號:jielima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