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美國總統親自頒獎的陳凱博士:只要摸索出獨特的創業環境DNA 重慶就一定可以成就輝煌

編者按:9月9日,重慶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2017 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就將在重慶悅來國博會展中心盛大啟幕。2017國創會是由兩江新區、市人力社保局和市科協聯合主辦,旨在吸引更多海內外優秀人才來渝發展,是重慶重要的引才引智、創新創業活動

重慶究竟有什麼機遇吸引著中國海外人才不遠千萬裡而來?這些高層次人才代表們又有著怎樣金光閃閃的經歷值得關注?他們帶來的項目,究竟能給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記者專程採訪了本次參會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陳凱(博士研究成果於1997被遴選為國際半導體產業標準模型,博導因“微芯片設計第一個產業標準模型”等成就而於2016年榮獲由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美國國家科技最高勳章),帶大家一睹國創會高層次人才的風采,走近國創會的各種“高大上”的項目,領略重慶國創會帶來的魅力!

獲美國總統親自頒獎的陳凱博士:只要摸索出獨特的創業環境DNA 重慶就一定可以成就輝煌

人物檔案:

陳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

專業:生物學

項目名稱:精準醫學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個性化健康管理

1. 請簡單介紹一下您個人的基本情況和創業經歷?

我先後畢業於中美兩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榮譽)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成果有幸於1997年被遴選為國際半導體產業標準模型,博導因“微芯片設計第一個產業標準模型”等成就而於2016年榮獲由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美國國家科技最高勳章。在美國生活工作近20年後回國創業,榮獲“中國信息產業年度新銳人物”,並擔任中國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和國家特聘專家(中央“千人計劃”)。現任銀江(上市公司)智慧醫療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首席運動處方官,也是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專業會員。

2. 您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在美國生活工作近20年後還是選擇回國創業。請問,國內的創業環境有什麼吸引您的地方?您怎麼看待國內正在如火如荼開展“雙創”?

答:過去十年在中美都創過業。自國家大力提倡“雙創”以來,感覺創業環境不斷改善。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摸索過程,雙創令很多創業者,投資者和政府及社會都對創業更加了解。這十年來創業環境,即對創業者的重視,法制環境的完善,知識產權的重視,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都對創業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更好的支撐。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最大感受,就是在溫飽問題初步解決後,以及老齡化社會的迅速到來,人們的健康意識迅速提升。但是整個健康體制還嚴重滯後。習總書記提出了“健康中國”的戰略,為從事大健康產業的創業者解決健康管理意識和環境的極端滯後與人們大眾健康意識與需求的爆炸性增長之間的巨大矛盾,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商業藍海”。

3.您的參會項目是“精準醫學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健康與個性化健康管理”,涉及了人工智能和生物學等多個大家關心的熱點,可否介紹下您此次參加國創會的項目內容及發展前景?

答:我們的項目是“精準醫學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健康與個性化健康管理”。在緊密跟進國際前沿,包括美國精準醫學,“國際金標準”和“運動是良醫”,以及中國本土化研發多年的基礎上,為各個城市在精準醫學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健康”建設,打造了“以點帶面,三高兩特”的頂層設計與解決方案。併為每個個體全生命週期(包括老年康養)數十種不同疾病狀況(包括惡性腫瘤,“三高”和糖尿病等慢病群體)在院外進行科學量化的健康管理,提供基於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

整個健康管理產業剛剛進入爆發的門檻,其發展空間將不可限量,特別是對廣大中下層人民群眾,建立正確的健康意識,“治未病”預防和體系化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這一爆炸性的需求將孕育巨大的商業藍海和經濟效益,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終極人文關懷的一種重要體現。

4.看得出來您對國際行業趨勢和國家發展有著清晰的判斷和長足的看好。這次專程來參加重慶國創會,可否談一下您對重慶、兩江新區的認識?

答:重慶作為國家最年輕的直轄市,輻射西南廣大地域,在此基礎上,重慶市又擁有“兩江新區”這樣的國家級開發開放平臺,必將像上海浦東開發之於上海市,長三角和國家一樣,對重慶市本身,大西南和整個中國,提供新的增長引擎。

5.重慶正大力發展創新創業,致力於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項目來渝共同發展。結合自身經理,請您談一下對重慶創新創業環境建議?

答:重慶目前發展迅速,希望重慶能夠汲取國內外“硅谷”和深圳等地區成功的創業環境生態打造舉措,打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保護),鼓勵嘗試,接受失敗,瞭解創業者和任何偉大的領導者一樣,是在摸索和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專注解決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發生的典型問題,為打造國內的獨特優良創業環境而與創業者及風險投資共同摸索。只要摸索出獨特的創業環境DNA,就一定可以成就輝煌。

(記者 唐會餘 張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