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建設“1+N”創新產業集聚區,匯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

創業 大亞灣 材料科學 經濟 大亞灣發佈 2017-05-12

深度|建設“1+N”創新產業集聚區,匯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

大亞灣一檢測平臺實驗室。

深度|建設“1+N”創新產業集聚區,匯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

大亞灣創新大廈。

近日,大亞灣區產業項目簽約儀式暨臨深“1+N”創新產業集聚區投資說明會召開。東時記者瞭解到,大亞灣近年來主動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充分利用臨深片區“1+N”創新產業聚集效應,承接深圳的人才輻射帶動,積極組織科技企業參加廣交會、留交會等各種招才引智活動,赴香港、深圳舉辦招商引資推介會,以商引商,以才引才,吸引深圳及周邊地區高端人才來惠創新創業。

據悉,大亞灣堅持“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工作思路,以“人才鏈”匹配“產業鏈”,匯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有力推動區域產業和人才“雙螺旋”上升。

主動承接深港外溢人才

日前,大亞灣組織區內企業參加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引進人才。

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是中山大學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建的科技創新平臺,是全國唯一一家專業服務石化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本次人才交流大會中,該院帶來了多個高端職位,其中就包括招聘2名博士後。

該研究院人力資源主管介紹,隨著惠州石化產業加快發展,他們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今年已陸續從深圳引進了五六名博士後。

據大亞灣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大亞灣積極落實市“海綿行動”,充分發揮該區緊鄰深圳、香港的區位優勢,主動承接深港外溢人才和項目。據統計,該區臨深片區近3年來引進科研團隊26個,其中從深圳引進的科研團隊17個,香港引進的科研團隊5個。

“1+N”成創新要素聚集高地

“1+N”創新產業集聚區(“1”是指新興產業園區,“N”包括科技創新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創意園區、電子信息及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園區6個集聚區)位於大亞灣西區,緊鄰深圳坪山,總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新材料、物聯網、節能環保、生命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

“集聚區所在的西區,是大亞灣最早發展工業的區域,已有一大批企業紮根發展。”大亞灣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至今,深圳企業入駐100多家,投資額約300億元,包括比亞迪、信立泰、科達利、日上光電、洲明等27家知名企業。同時,一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及其項目也紛紛落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牽頭創建了艾利榮化工、皓賽技術,2名長江學者、3名港科大教授在該區創辦公司進行科研成果產業化。

據統計,2016年以來,藉助區位優勢和政策利好,大亞灣臨深片區共引進項目61宗,其中內資項目49宗,外資項目12宗。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正在讓“1+N”創新產業集聚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可多得的高端項目、創新要素的聚集高地。

規劃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在引進人才和項目的同時,大亞灣區也加強內功建設。“堅持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大亞灣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按照全市高標準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要求,規劃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惠州大亞灣片區,總體面積11平方公里,含括新興產業集聚區、石化新型材料集聚區、大亞灣科技創新園、新型創意園區、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惠州港綜合保稅區等7個區塊。

值得一提的是,該區以大亞灣科創園創新服務功能區為核心,不斷強化產學研合作,打造公共創新平臺集聚區。引進北化工惠州產學研基地,籌建國家千人計劃化工(惠州大亞灣)研究院,推動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全面運行,在獲認定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的基礎上,再認定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組建廣東省石化產業鏈中下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其檢測中心獲國家CNAS檢測資質認證。依託國家石油和生物能源檢測重點實驗室,開展石化產業檢驗檢測服務平臺技術改造。

目前,全區累計建有新型研發機構、博士後工作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0個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其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5個(國家級4個),建設政產學研合作平臺11個,認證檢驗機構13個。

去年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過半

南開大學80後博士王燕帶領的“石墨烯超級電容器”開發與產業化團隊,是大亞灣區2015年從深圳引進的團隊。作為新能源領域的一個新兵,該創業團隊成員基本為“80後”,建成了技術領先、工藝先進的年產60萬隻單體、10萬個模組、產值過億的現代化超級電容電池生產基地。王燕帶領的團隊已累計申報國內發明專利35項,申請美國發明專利1項、世界專利1項,技術和產品方案獲得業界廣泛關注。

“這個案例只是一個縮影,在對接深圳東進中,我們集聚創新資源,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大亞灣區工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企業近年來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016年全區新增專利申請量2228件,同比增長54.8%,新增發明專利申請量497件,同比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25%,比全市目標高7個百分點;新增16家高企。

同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進一步加快,2016年全區40%的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累計技改投資189.9億元,同比增長20.8%;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22.7%和85.9%;企業效益進一步提升,全區125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6.5億元,增長111.3%。

企業提質增效發展勢頭強勁

“在發展前景上,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大亞灣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惠州正大力實施“海綿行動”,市、區兩級都出臺了系列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2016年以來,大亞灣區在實施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意見等“七大工程”基礎上,出臺加快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政策,全區正在實施的科技創新相關政策20多個,2016年區級財政科技投入2.27億元,佔本級財政支出的4.3%;爭取省、市扶持資金4493萬元,增長200%。

據統計,近年來該區企業提質增效發展勢頭強勁,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增長66.7%,2016年再增長80%。2016年創新團隊入選惠州“天鵝惠聚工程”數佔全市的37.5%,2017年這一數字提高到50%。2016年,大亞灣區R&D支出佔GDP比重3.47%,增長32%,顯著超出同期廣東全省平均水平,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111.3%,突破百億大關,實現126.5億元,佔全市31.4%,2017年一季度在此基礎上再增長66.7%。

延伸閱讀:大亞灣與深圳多條連接路已打通

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大亞灣區用3年,在已貫通的石化大道和去年拉通的近20年未能通車的龍海二路的基礎上,攻堅克難,全力推進龍海一路、龍海三路的建設,加速全面打通大亞灣的“四橫”主動脈,全面對標深圳,發力城市提質、產業提升。

預計今年7月完工的龍海一路西段起於深汕公路,與規劃道路龍山一路相交,路線走向為東西走向,終點與西區圓盤相接,目前排水工程已完成;道路工程除涉鐵路段外基本完成;橋樑工程已完成;輸油管保護工程已完成;路燈、綠化工程正在施工。

目前,同樣作為“四橫”主動脈之一的龍海三路也在加緊推進,預計今年年底道路主體貫通。“龍海一路和三路的建成,不僅將搭起與深圳對接的又一快捷通道,也將進一步破除與惠陽的交通瓶頸,盤活兩區交界地塊各方面資源。”大亞灣區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東時記者。此外,大亞灣區還在推進龍山一路南段(接深圳南坪快速3期東沿線)、西區龍盛二路西段(龍山一路至深圳錦繡東路)、金輝路(大亞灣段)等3條市政道路的前期工作。

來源:東江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